銀山塔林
40°19′05″N 116°19′45″E / 40.317991°N 116.329068°E
銀山塔林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金至元 |
編號 | 3-153 |
認定時間 | 1988年 |
銀山塔林,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昌平區延壽鎮,是由6座密檐式佛塔、1座密檐式覆缽塔及11座覆缽式塔組成的佛塔群。該佛塔群建於金代至清代年間,是周邊寺廟的僧人的墓塔。1941年,周邊寺廟被日軍全部拆毀,佛塔也受到嚴重損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將銀山塔林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維修。1988年,銀山塔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銀山因「冰雪層積,色白如銀」而得名,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故稱「鐵壁銀山」[1],明代曾列為「燕平八景」之一。唐代時,有僧人在銀山一帶隱居建寺,使得銀山成為幽州最大的寺院所在地之一。金天會三年(1125年)時,該地始建大延聖寺(即延壽寺),至大定六年(1166年)當地已有五百餘名僧尼。除去大延聖寺外,周圍還有鐵壁寺、松棚庵、清涼庵等七十二座茅庵,以及大量的僧尼舍。這些高僧、和尚、尼姑等死後就在此修造靈塔。此外,遼、金、元、明各個時期的高僧、和尚及尼姑的靈塔也大量散佈於銀山各處。明正統二年(1437年)司禮太監吳亮重修,敕名法華寺[2]:294-295。銀山在鼎盛時期最多有72座草庵,也因此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勝地,與江蘇鎮江的金山並稱「南金北銀」,而山上的墓塔之多也使得民間傳有「盧溝橋獅子數不清,銀山佛塔數不盡」的說法[3]:82。明代以後,銀山諸多寺院逐漸衰敗,清代時周邊寺院還曾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有過修葺,至民國年間塔林已經因為年久失修而出現大批自然損毀。1941年,日軍在圍攻八路軍的平北根據地時拆除了法華寺及其周邊寺廟,並對塔林進行了大規模破壞[a],在這次破壞之後僅剩遼金時期的5座大塔和元明清時期的十幾座小塔[4]:112-113。
佈局
[編輯]整體佈局
[編輯]銀山塔林共有18座塔,其中5座金代的密檐式墓塔位於法華寺遺址內,以梅花形排列,正中心一座是佛覺塔,西南側為懿行塔,東南側為晦堂塔,西北側為圓通塔,東北側為虛靜塔。此外有一座元代的無銘文密檐式塔位於法華寺遺址東側,一座無銘文覆缽密檐式塔位於法華寺遺址西南側,而在周邊山麓中則分佈有11座元明時期的覆缽式塔。[4]:112-113[2]:294-295[5]:833[6]:56-83
佛覺塔
[編輯]佛覺塔為十三層檐密檐式塔,平面為八邊形,存塔剎「火焰寶珠」以下部分,總高20.1米。塔基座由上下兩層須彌座組成,下層為花崗石雕的須彌座,高1.7米,邊長2.2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等組成,雕飾獅頭、寶瓶等花紋,其中束腰部分為青磚疊砌;上層為磚雕斗拱勾欄平座,中間束腰部位每面各分2間,每間雕1壺門周雕花卉,間之間雕花柱間隔,束腰之上施雙抄四鋪作斗拱,斗拱上承托大華版飾卷草圖案,束腰之下疊澀壘砌成上小下大形狀,平座上層為仰蓮承托塔身。塔身為實心結構、檐下部的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雕假券門,券面磚雕刻成對的飛天、龍鳳、花卉等圖案。拱券下部各雕兩扇四抹扇門,南面券門在券面磚與扇門之間嵌有白石塔銘,篆刻「故祐國佛覺大禪師靈塔」,塔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雕假菱花格窗,轉角處雕塔柱。塔檐總體呈上小下大形狀,最下層檐下飾有一周磚雕斗拱,柱頭為雙抄、補間為單抄四鋪作斗拱。斗拱的分佈同基座斗拱。其他各層檐下均以疊澀磚5層出挑,各檐上部均瓦灰色筒瓦,脊部施以菩薩、垂獸等飾件,檐角系有銅鈴。塔頂為攢尖式,剎座之上存仰蓮兩層及磚雕火珠。[4]:112-113[2]:294-295[5]:833[6]:56-57
晦堂塔
[編輯]晦堂塔現存部分整體形制與佛覺塔基本相同,總高19.3米,在白石塔銘上篆刻有「晦堂祐國大禪師塔」字樣。[5]:833[6]:56-57
懿行塔
[編輯]懿行塔的形制、結構與佛覺塔基本相同,現存塔剎石刻寶珠以下部分,總高19.95米,塔基束腰壺門內雕帶鈴的獅子頭,重台勾欄大小華版上雕各式花卉和卷草圖案等。塔身轉角處雕刻有圓柱,正東、正西、正北三個方向均雕刻有帶飛天圖案的假券門,門洞內雕刻有佛像,南假券門洞內白石塔銘篆刻「故懿行大師塔」。塔剎部位為磚刻的火焰寶珠、石刻寶珠、仰月,保存較為完整。[5]:833[6]:58-60
虛靜塔
[編輯]虛靜塔為七層檐、平面呈六邊形,現存塔剎仰蓮以下部分,總高14.8米。立面形制與佛覺塔較為相似,須彌座為磚雕,束腰部分雕刻有連花圖案,塔身第一層的正南方向和正北方向雕刻有假券門,其他四面雕刻有假窗,假窗的窗格內雕刻有「卍」字形圖案。南面假券洞內嵌白石塔銘篆刻「故虛靜禪師實公靈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畢」等字,兩券面均有磚雕的花卉;塔身第二層以上各層以素面磚砌成,塔身之上施磚雕單抄斗拱。塔剎已不存,但其下出現了剎穴結構。1993年的維修過程中,該塔內曾出土一隻高18.3厘米的小型銅製喇嘛塔。[2]:294-295[5]:833[6]:61-66
圓通塔
[編輯]圓通塔存塔剎寶珠以下部分,總高14.4米,該塔的形制與虛靜塔基本相同,細部裝飾稍有不同:塔基束腰部位用素磚壘砌,塔身在正南正北兩個方向開有假券門,其中正南面的假門有磚雕飛天圖案,而北側的假門則為磚雕的花卉,南假券洞內嵌白石塔銘篆刻「圓通大禪師善公靈塔」。[5]:833[6]:66
其他塔
[編輯]位於法華禪寺遺址東側的無銘密檐式塔為元塔,塔身已不完整,殘高6.8米,塔呈平面六邊形,塔基、塔身雕飾與佛覺塔較為相似,塔身第一層以上每面塔身、塔檐呈內凹的弧線,各層檐面之下均為磚雕斗拱,其中第一層檐下的斗拱為雙抄四鋪作,上方的均為單抄三鋪作,各層檐上均為素面磚疊澀砌成。[5]:833[6]:70
位於法華禪寺遺址西南側的無銘覆缽密檐式塔,存塔剎相輪以下部分,總高8.8米,平面六角形,基座、塔身與佛覺塔較為相似,基座束腰處雕有金剛力士像。塔身以上部位有冰盤檐式三層,頂部作疊澀式,其上再上為覆缽體、塔剎座和相輪,其中覆缽體於塔剎之間依次為須彌座和蓮瓣,而位於頂端的相輪僅剩10層。[5]:833
散佈在山中的11座覆缽式塔的形制基本相同。基座部分為石砌須彌座式,平面為四邊形或六邊形。塔身部分為覆缽形,根據建材不同可分為磚砌和石砌兩種,其中石砌有8座,塔身正面設有眼光門;而磚砌的僅有3座,其中1座有眼光門,另兩座未設。塔身與基座之間施以石刻蓮瓣及金剛圈數層。塔剎刻呈石刻束腰形,上為相輪組成的十三天及圓盤等石刻裝飾。各塔殘高尺度不一,最高塔至頂圓盤高5.71米,最低塔殘存部分高1米多。[5]:833
保護
[編輯]1948年時,昌順聯合縣政府成立,該政府在成立後隨即派遣兩名脫產幹部前往看管銀山塔林[5]:832。1958年,銀山當地的5座密檐式佛塔及其福晉碑刻被公佈為昌平縣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79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5]:832。1988年,銀山塔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其保護範圍則於1990年被正式劃定[8]。1992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對銀山塔林進行修繕。該工程於1993年3月正式開工,當年8月竣工[5]:833。1996年,銀山塔林作為文物旅遊景點開放[2]:294-295。2007年,銀山塔林因文物整體存在安全隱患,整體修復工作再次提上日程[9]。2014年,銀山塔林停止接待遊客,並正式開始維護工作[10]。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銀山,冰雪層積,故名。麓有石崖,黑色,又名鐵壁。
- ^ 2.0 2.1 2.2 2.3 2.4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 ^ 3.0 3.1 韓揚主編. 桥塔. 北京: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4-09-01: 162. ISBN 978-7-80501-681-8.
- ^ 4.0 4.1 4.2 張明義等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李燕秋卷主編.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9-01: 1014. ISBN 7-200-04939-5.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昌平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昌平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7-06-01: 1027. ISBN 978-7-200-06612-8.
- ^ 6.0 6.1 6.2 6.3 6.4 6.5 6.6 胡漢生. 银山塔林.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04-01: 120. ISBN 7-5402-1866-5.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15-03-2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北京市人民政府. 第三批划定七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四至说明(京政发[1990]11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 1990.
- ^ "三山五园"将恢复. 新華網北京頻道. 2007-06-22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中文(中國大陸)).
- ^ 关于银山塔林景区暂停开放的通知. 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2014-08-2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