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游戏)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 |
---|---|
| |
类型 | 格斗 |
平台 | 任天堂64、神游机 |
开发商 | HAL研究所 |
发行商 | 任天堂 |
总监 | 樱井政博 |
制作人 | |
设计师 | 樱井政博 |
程序 | 铃木义树 |
美术 | 若山强 |
音乐 | 安藤浩和 |
系列 |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系列 |
模式 | 单人、多人(最多4人) |
发行日 |
|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日版名:ニンテンドウオールスター! 大乱闘スマッシュブラザーズ,英文版名:Super Smash Bros.)是一款由HAL研究所开发并由任天堂于1999年发行在任天堂64上的格斗游戏,为系列的首部作品。
本作是多个任天堂电子游戏系列的跨界作品,包含马力欧、塞尔达传说、宝可梦、星之卡比、咚奇刚、耀西、密特罗德、星际火狐、地球冒险以及F-Zero。
玩法
[编辑]《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玩法与一般的对战型格斗游戏背道而驰(任天堂官方将其类型称为“对战型动作游戏”),玩家需要不是耗尽对手的生命值,而是寻求将对方角色从舞台上击落。每位玩家都有一个总伤害计,以百分比表示,该百分比会随着受到的伤害而增加。随着百分比的增加,角色会逐渐被攻击击倒得更远。要击倒对手,玩家必须将该角色从舞台边缘飞出,场地不是一个封闭的竞技场,而是一个边界开放的区域。当被击落舞台时,角色可能会使用跳跃动作试图返回,有些角色的跳跃距离更远,可能比其他角色更容易返回。
虽然街头霸王系列和铁拳系列等游戏要求玩家记住复杂的输入组合指令,但是《任天堂明星大乱斗》使用相同的控制组合(类比摇捍方向 + A或B按钮)来输入所有角色的所有动作。角色不仅限于面对对手,而是可以自由移动。与其他格斗游戏相比,本作更注重空中和平台技能,具有更大、更动态的舞台,而不是简单的平面平台。游戏还实现了阻挡、躲避机制、抓取和投掷其他角色等功能,亦包括对N64震动卡的支持。
战斗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武器和道具来造成伤害、恢复生命或分发额外物品,它们以任天堂电子游戏系列的物品形式随机落在舞台上,例如慢慢龟壳、锤子和精灵球。本作共有9个可选场地,是采用各个任天堂电子游戏系列的风格,例如超级马力欧系列的世界1-1。尽管场地是以3D渲染,但玩家在2D平面内舞台移动。场地特色是从简单的移动平面到整个舞台的戏剧性变化,每个阶段都提供独特的游戏玩法和战略动机,成为战斗的额外因素。
游戏内容
[编辑]在《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的单人模式中,玩家以特定顺序与一系列AI控制的对手作战,试图在有限时间内以有限的生命数击败他们。虽然玩家可以调整难度级别和生命数,但一系列对手永远不会改变。如果玩家失去了所有的生命数或时间到了,他们仍可以继续游玩,不过以损失总分为代价。此模式在以后的游戏中称为“经典模式”。单人模式还新增两个小游戏,分别是“打靶模式”和“登台模式”,其中的目标是分别打破每个标靶或登上多个特殊平台。此外,游戏还提供“训练模式”,玩家可以操纵所选的角色并尝试与AI控制的对手进行实验,而不受标准比赛的限制。
本作最多可以4位玩家在多人游戏模式下游玩,该模式有玩家默认特定的规则,提供“命数制”和“时间制”模式。这为玩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命数或选定的时间限制,然后以倒数计时开始比赛。在比赛中使用生命数或时间的比赛中也可以选择混战或团体战。一旦时间到了,或者一名或团体以外的所有玩家都失去了所有生命,就会宣布获胜者。如果两个或更多玩家在时间制模式下,时间到点并且得分相同,以及命数制也可能以平局结束,比赛以“突然死亡”进行决胜负。玩家在突然死亡模式下,所有斗士都会受到300%的伤害,最后一名幸存的斗士将赢得比赛。
参战角色
[编辑]《任天堂明星大乱斗》提供来自任天堂电子游戏系列的12位可游玩角色。角色的总伤害计后面会出现一个符号,对应所属的系列,例如林克后面的三角力量和皮卡丘后面的精灵球。此外,角色具有来自其所属系列的可识别动作,例如萨姆斯的能量武器和林克的武器库。唯二例外的是火狐和飞隼队长,由于所属的原作当时没有可识别动作或招式(前者是轨道射击游戏,后者是竞速游戏),因此本作招式全为原创,并在系列后续作品中继续使用此招式。最初可使用8位角色游玩,另外4个角色可以通过取得方式来解锁。
游戏的封面艺术和说明手册上的角色艺术是使用漫画风格,在游戏里的角色被描绘成栩栩如生的玩具娃娃。
非隐藏角色 | ||||
---|---|---|---|---|
译名 | 系列 | 配音声优 | 取得方式 | |
中文 | 英文 | |||
马力欧 | Mario | 超级马力欧 | 查尔斯·马尔蒂内 | 最初可选角色 |
咚奇刚 | Donkey Kong | 咚奇刚 | 音效 | |
林克 | Link | 塞尔达传说 | 桧山修之 | |
萨姆斯 | Samus | 密特罗德 | 音效 | |
火狐 | Fox | 星际火狐 | 里内信夫 | |
耀西 | Yoshi | 耀西 | 户高一生 | |
卡比 | Kirby | 星之卡比 | 大本真基子 | |
皮卡丘 | Pikachu | 宝可梦 | 大谷育江 | |
隐藏角色 | ||||
胖丁 | Jigglypuff | 宝可梦 | 金井美香 | 打完任意难度的经典模式。 |
飞隼队长 | Captain Falcon | F-Zero | 堀川亮 | 于20分钟内打完经典模式。 |
路易吉 | Luigi | 超级马里奥 | 查尔斯·马尔蒂内 | 使用所有最初可选角色打完打靶模式。 |
奈斯 | Ness | 地球冒险 | 大本真基子 | 使用不超过三个命打完在普通难度以上的经典模式。 |
开发
[编辑]本作开发企划是HAL研究所在1996年开始。当时刚完成超级任天堂平台游戏《星之卡比 超级豪华版》开发的樱井政博,对制作一款面向次世代家用游戏机任天堂64平台的四人格斗游戏很感兴趣,他向时任HAL研究所社长岩田聪介绍了当时被称为《格斗游戏龙王》(日语:格闘ゲーム竜王,英语:Dragon King: The Fighting Game)[注 1][1]的游戏企划书,后来岩田也加入了该项目。
游戏开发工作在1998年初开始,樱井政博负责企划、设计和动作模组等岗位,程序部分则由岩田聪担纲,加上负责音效的另一位创作者,只有三人负责开发游戏原型[2]。在游戏原型的阶段,虽然大部分的系统设计都已经成形,但是内容仍使用占位符角色模型,背景亦只是开发中心所在地的风景照片。樱井了解到市面上很多格斗游戏都卖得不好和难上手,必须想办法让游戏变得原创和适合初学者游玩,可是如果采用原创角色恐怕难以强调世界观跟角色形象[2]。樱井想到的方法是使用任天堂电子游戏系列角色参与战斗[3],但他知道如果提前询问是不会得到许可,于是在没有通知任天堂的情况下制作了游戏的新版本,直到平衡性的设计完善好才给任何人看。他展示的新版本是以马力欧、咚奇刚、萨姆斯和火狐为可玩角色,这个想法后来得到了任天堂批准[4][3][5],并获得授权许可使用旗下角色,继续开发完成最终的游戏成品。
尽管从未被任天堂或本作背后的任何开发商承认,但第三方消息来源已经确定,由南梦宫于1995年在街机发行的格斗游戏《异域战狐》(日语:アウトフォクシーズ,英语:The Outfoxies)可能是樱井政博的灵感来源,他还将制作适合初学者的格斗游戏想法,归功于游玩SNK街机游戏《拳皇'95》中轻松击败了几个休闲游戏玩家的经历[6]。
2022年10月20日,仍然持有《格斗游戏龙王》原型的樱井政博展示了它的游戏玩法以及与《任天堂明星大乱斗》最终游戏成品的不同之处[1]。在开发过程中删减了多个计划中的角色,包括火焰之纹章系列的马尔斯、星之卡比系列的帝帝帝大王、超级马力欧系列的酷霸王和宝可梦系列的超梦,这四个角色都被添加到了续作《任天堂明星大乱斗DX》及系列后续作品中[注 2]。
命名
[编辑]游戏日版名《大乱斗Smash Brothers》(大乱闘スマッシュブラザーズ,简称“スマブラ”)标题来源[注 3],根据樱井政博的说法是来自岩田聪,当时他们正在考虑为标题取不同的名称,岩田建议使用“Brothers”(简称“Bros.”),樱井说:“他的理由是,即使角色根本不是兄弟,使用这个词也增加了他们不仅仅是在打架的细微差别——他们是朋友,正在解决一点分歧。”。本作加入“Nintendo All-Stars!”(ニンテンドウオールスター! )这个标题是樱井刻意放入的名字,同时为了强调“任天堂全明星”,不过标题在系列后续作品取消了。至于游戏英文版名《Super Smash Bros.》(超级粉碎兄弟)标题,是为了向《超级马力欧兄弟》致敬,同时在西方市场营销方面可以增加品牌曝光度。
音乐
[编辑]《任天堂明星大乱斗》收录了来自任天堂部分游戏系列的音乐,虽然许多作品是重新录制和重混,但有些作品是直接取自它们的音源。音乐由安藤浩和创作,他后来成为续作《大乱斗DX》的音乐总监。2000年1月21日,《任天堂明星大乱斗》原声带通过Teichiku Records在日本以CD形式发行[7]。
行销与发行
[编辑]《任天堂明星大乱斗》于1998年11月首次在日本公布[8][9][10],此时格斗游戏已经走下坡路,加上玩法与主流格斗游戏差异太大,导致玩家和媒体都没有太大回响。樱井政博为了打消玩家们对游戏的疑虑,并且在游玩时能够尽快上手熟悉,专门制作了名为“大乱斗拳!!”(スマブラ拳!!)的导入网站,上面记载了详细的游戏规则、道具,甚至是各个角色的使用方法。
1999年2月公布了北美发行的计划。为了宣传游戏的发布,任天堂美国于1999年4月24日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美高梅历险游乐园举办了一场名为“Slamfest '99”的活动。该活动以打扮成马力欧、耀西、皮卡丘和咚奇刚的盛装表演者之间的摔跤比赛为特色,并为出席者设立了预览游戏的网站[11]。这些服装是从游戏的电视广告中重复使用的,该广告以美国摇滚乐队海龟乐团的歌曲《Happy Together》为背景,四个吉祥物服装相互战斗[12][13] 。这场摔跤比赛通过RealPlayer在网络上进行了直播,并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可以通过赛事官方网站上的可下载档重新观看[14]。尽管如此,没有已知的“Slamfest '99”片段幸存下来,该广播目前被认为是失传媒体。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于1999年1月21日在日本首次发行,同年4月27日在北美发行,同年11月19日在欧洲发行。游戏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在全球售出超过500万份[15],其中美国售出293万份,日本售出197万份[16][17],远超游戏销售预期,同时为任天堂游戏机推出一系列续作。在中国大陆,神游科技于2005年发售了本作在神游机上的官方行货版本。
评价
[编辑]评价 | ||||||||||||||||||||||||||||||||||||
---|---|---|---|---|---|---|---|---|---|---|---|---|---|---|---|---|---|---|---|---|---|---|---|---|---|---|---|---|---|---|---|---|---|---|---|---|
| ||||||||||||||||||||||||||||||||||||
|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获得了普遍的好评。游戏被IGN授予了“最佳格斗游戏”的编辑选择奖[27]。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任天堂明星大亂鬥. 2022-10-20 [2022-10-20] –通过YouTube.
- ^ 2.0 2.1 【專欄】《任天堂明星大亂鬥》歡度 20 歲生日!回顧系列源起及六款作品發展軌跡.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9-01-21.
- ^ 3.0 3.1 Iwata Asks: Super Smash Bros. Brawl. IwataAsks.Nintendo.com. 任天堂.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 ^ The Man Who Made Mario Fight. Hobby Consoles. 2008, (202): 22.
- ^ 社長が訊く「大乱闘スマッシュブラザーズX」 [Iwata Asks: Super Smash Bros. Brawl]. Nintendo.co.jp. 任天堂.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6) (日语).
- ^ MacDonald, Keza. From Kong to Kirby: Smash Bros' Masahiro Sakurai on Mashing Up 35 Years of Gaming History. 卫报. 2018-08-08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Nintendo All-Star! Dairanto Smash Brothers Original Soundtrack. SoundtrackCentral.com. 2002-01-17 [200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 ^ Who Would Win in a Fight?. IGN. 1998-11-09 [202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7).
- ^ Guess Who's Gonna Kick Mario's Ass?. IGN. 1998-11-13 [202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0).
- ^ 大乱闘スマッシュブラザーズ. CoroCoro Comic (小学馆). 1998-11-15: 43-45.
- ^ IGN Staff. Nintendo Stages Smashing Fight. IGN. 1999-04-22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英语).
- ^ Plunkett, Luke. In 1999 Nintendo Had a Real-Life Wrestling Match Starring Mario and Pikachu. Kotaku. 2023-02-14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7).
- ^ Van Aken, Alex. Behind the Dangerous Stunts of Nintendo's Iconic Mario Commercials. Game Informer. 2023-07-03 [202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3).
- ^ Smash Bros. Internet Broadcast. Media.InternetBroadcast.com. [202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09-08).
- ^ JC, Anthony. Super Smash Bros. Melee. N-Sider.com. [200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3).
- ^ US Platinum Game Chart. The-MagicBox.com.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6).
- ^ Japan Platinum Game Chart. The-MagicBox.com. [200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3).
- ^ Super Smash Bros. for Nintendo 64. GameRankings. CBS Interactive. [2018-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 ^ Super Smash Bros. for Nintendo 64 Review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 Super Smash Bros..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No. 119. 1999-06: 131 [2021-07-05] –通过Archive.org.
- ^ Conlin, Shaun. Super Smash Bros.. The Electric Playground. [July 5,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7).
- ^ ニンテンドウ64 - ニンテンドウオールスター!大乱闘スマッシュブラザーズ. Weekly Famitsu. No.915 Pt.2. Pg.32. June 30, 2006.
- ^ IGN Staff. Famitsu Scores Smash Bros.. IGN. 2001-11-14 [200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Super Smash Bros. Review. Game Informer.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10-07).
- ^ Dr. Moo. Super Smash Brothers. GameRevolution.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1-15).
- ^ Gerstmann, Jeff. Super Smash Bros. Review. GameSpot. 1999-02-18 [200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 ^ 27.0 27.1 Schneider, Peer. Super Smash Bros. Review. IGN. 1999-04-27 [200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 ^ Kornifex. Test Super Smash Bros [Super Smash Bros Test]. Jeuxvideo.com. 1999-12-13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法语).
- ^ Bickham, Jes. Smash Bros. N64 Magazine. No. 28. 1999-05: 74–75 [2021-07-05] –通过Archive.org.
- ^ Finals. Next Generation. No. 54 (Imagine Media). 1999-06: 94.
- ^ Super Smash Bros.. Nintendo Power. No. 120 (Nintendo of America). 1999-05: 125 –通过Archiv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