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語原文 | 宮本 茂 |
---|
假名 | みやもと しげる |
---|
平文式罗马字 | Miyamoto Shigeru |
---|
宮本茂(日语:宮本 茂/みやもと しげる Miyamoto Shigeru,1952年11月16日—[1]),日本遊戲設計師、企業家,生於京都府,為任天堂首席遊戲設計師及代表董事,曾於任天堂的情报开发本部(Entertainm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總監兼总經理,在岩田聰於2015年7月11日逝世後與竹田玄洋一同代理任天堂高层事务,被称为“瑪利歐之父”,主導开发了瑪利歐系列(Mario)、大金刚系列(Donkey Kong)、薩爾達傳說系列(The Legend of Zelda)、銀河戰士系列(Metroid)等一系列任天堂經典的游戏。
他的理念是“愉快的游戏”,所以他的作品不強調畫面觀感,而是在許多遊戲中運用異世界、虛空等元素和以玩家想不到的劇情創意取勝。
出生於京都府船井郡園部町(現今的南丹市)。幼年宮本茂經常到野外遊歷,曾有一次發現了郊外有一個神秘的洞穴,此後多次來訪,有一次還帶手電筒,獨自進入那個洞穴,最後自行找出離開洞穴的通道。這次經歷對宮本日後遊戲創作風格有極大的影響。
1977年於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然而宮本在畢業後一直沒有適合工作,在父親的推薦函下拜訪了父親的好友,當時任職任天堂社長山內溥。那時任天堂以硬件開發遊戲為主,還沒導入遊戲程式的開發方式,所以內部沒有適合宮本茂的職務,但山內溥對宮本茂帶來的不少自製絨毛玩具頗感興趣,決定將宮本茂收編旗下,暫時擔任企劃一職,負責麻將標籤設計等小工作[2]。
1979年,宮本茂正式負責第一個遊戲設計工作,為街機遊戲《史立夫》,負責遊戲的美術設計[3]。
1980年,宮本茂參與美術設計的街機遊戲《雷达范围》雖然成為任天堂少有的慘敗,但是山內溥並未因此放棄這位才華洋溢的青年。
1981年,在時任任天堂開發第一部部長橫井軍平協助下,宮本茂設計出《大金剛》遊戲,並取得巨大成功。
1983年9月30日,山內溥成立了任天堂開發第四部,並指定宮本茂是這個研發部門領導者的不二人選,而部門成立後宮本茂開發出諸如《超級瑪利歐》系列和《薩爾達傳說》系列都取得輝煌佳績。
2006年3月13日,法國文化部部長多納迪歐頒贈藝術文化騎士勳章給宮本茂,表彰他開發的《瑪利歐》對虛擬世界的貢獻。此外,初代寶可夢中主角的對手小茂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5年7月11日,任天堂社長岩田聰因膽管腫瘤病逝,終年55歲。隨後任天堂宣佈由宮本茂與竹田玄洋暫時代替高層事務。
- 湯姆·霍爾(MonkeyStone工作室):他發明了平台遊戲、發明了橫向捲軸遊戲、為3D平台遊戲制定了標準,他是唯一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樂趣的人。
- 約翰·霍華德(微軟):他是所有遊戲設計師的老師,《大金剛》、《瑪利歐》、《薩爾達傳說》、《銀河戰士系列》……即便再過25年,我們仍然能夠從宮本茂先生的作品裡汲取到養料。我從《超級瑪利歐64》裡學到的關於探索和奇迹的知識遠比其他遊戲、書籍和電影要多得多。
- 比爾·羅普耳(暴雪娛樂公司):宮本茂不只是年復一年地製作遊戲,他是真正創造世界的人。從你開始玩遊戲的那一刻起你就能清楚地感覺到他的思想、他對細節的追求和他對遊戲的熱情,他能讓你在頭30秒內就領略到遊戲的樂趣,在這方面沒有哪位設計師能夠做得比他更好。他不斷為遊戲業的發展指明方向,他從未忘記過什麼是真正的樂趣。
- 1990年,日本文化設計賞
- 1993年,日本軟體大賞'92MVP
- 1996年,朝日數位娛樂大賞家庭娛樂部門個人賞
- 1997年,AMD Award '96 Best Producer/Director賞,第五回日本軟體大賞MVP
- 1998年,The First Interactive Achievement Awards THE HALL OF FAME AWARD,第13屆多媒體娛樂賞1998MMCA會長賞
- 1999年,第二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數位娛樂部門大賞(得獎作品N64薩爾達傳說~時之笛)
- 2002年,第五屆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數位娛樂部門優秀賞(得獎作品NGC皮克敏星球歷險)
- 2010年,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 2007年,GDC終生成就獎
- 2011年,Spike VGA电视游戏名人堂[4]
- 2012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人文交流奖[5][6]
- 2019年,日本文化功劳者[7]
|
---|
| 主系列游戏 | |
---|
| 衍生游戏 | |
---|
| 主要角色 | |
---|
| 相關遊戲 | |
---|
| 相關人物 | |
---|
| 相關公司 | |
---|
|
|
---|
| 艺术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文学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社会科学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科学技术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交流与人文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国际合作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体育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 和平 |
---|
| 1980年代 |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 2010年代 | |
---|
| 2020年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