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州山城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幸州山城之战
万历朝鲜之役的一部分
日期万历二十一年/文禄二年(1593年)二月十二日
地点
结果 朝鲜胜利
参战方
朝鲜 日本
指挥官与领导者
权栗(全罗道巡察使)
宣居怡
边以中
赵儆
处英(僧兵部队)
李𬞟(补给部队)
宇喜多秀家(总大将)
小西行长
石田三成
增田长盛
大谷吉继
前野长康
黑田长政
吉川广家
毛利元康
小早川秀包
小早川隆景
兵力
守城:2,300人
援兵:约10,000人
约30,000人
伤亡与损失
不详 15,000人阵亡
7,000人受伤
幸州山城之战
谚文행주대첩
汉字幸州大捷
文观部式Haengju Daecheop
马-赖式Haengchu Taech'ŏp

幸州山城之战,又称幸州大捷,是第一次万历朝鲜之役中的一场战斗,地点位于朝鲜半岛幸州山城韩语:행주산성,现在的京畿道高阳市德阳区幸州内洞),发生在万历二十一年/文禄二年(1593年)的阴历二月十二日。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朝鲜胜利,此战和晋州大捷闲山岛大捷并称为壬辰卫国战争中的三大捷。

战前[编辑]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月底,明、日双方发生碧蹄馆之战,明军战败,由于补给问题还有担心位于咸镜道加藤清正经由德源阳德从后方偷袭包围,明军司令李如松撤退回平壤汉城附近只剩下少部分联军势力驻守。[1]

明军驻防状况[编辑]

朝军驻防状况[编辑]

战争起因[编辑]

日军西进战略[编辑]

碧蹄馆之战虽然日军付出比明军惨重的伤亡,但仍利用人数和地利优势击溃明军,一扫平壤之战战败的阴霾,日军企图西进,幸州位于汉城西北只有二十八里,形势重要,成为西进的第一个攻略目标。

幸州的战略价值[编辑]

幸州位于汉江下游东岸,除了是汉城西方重要的屏障,也是从汉城西进的必经之地,此外,控制了幸州也等于控制了附近水路,汉江在此处北转接入临津江,联军可以从此处延汉江逆流而上直扑汉城幸州山城矗立在德阳山顶(海拔约125米),南面有汉江天险,东侧又有昌陵川保护,附近遍布沼泽,只有西北方向狭窄的唯一出路,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山城。

权栗移防幸州山城[编辑]

早在万历二十年七月,权栗就在梨峙之战以寡敌众,把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团挡在全罗道之外,被朝廷授予全罗道巡察使,之后权栗逐渐向北部运动,在汉城附近与日军多次交手,联军攻陷平壤后,权栗抢先进占水原秃城(今乌山市纸串洞),日军曾经围攻一个多月依然无法攻下。

碧蹄馆之战后,权栗又进驻幸州山城,除了本部约2300人守城之外,又派副将宣居宜领1700人驻守衿川、全罗道召募使边以中驻防阳川山,彼此互为犄角,部属完毕,权栗又命令手下赶紧加固城防,在城下建造许多防栅,并且搜集了许多火器和投石车。

战争过程[编辑]

二月十一日,朝鲜斥侯队在汉城附近遭到日军袭击,伤亡八十余人。二月十二日大清早,天还没亮,日军自汉城出发,大约六点抵达幸州山城并开始攻击。

日军编制[编辑]

日军号称出动三万余人,[2]这次出战日军并未详细记载各部动员人数,此处引用同年三月廿日幸州山城之战后日军奉行在汉城统计的各部人数。

日军攻城[编辑]

日军从西北山坡分三批依次进攻,吉川广家毛利元康户川达安三队挺进突破第一城栅,但幸州山城正面空间不大,战场狭窄,日军仰攻相当困难,朝鲜守军各式弓弩火器纷纷射击,还不断扔下滚木和石块,一时之间矢石多如雨下,第一波攻势很快便败退下来,日军赶紧补充兵力再次进攻(第四队、第五队、第六队),在守军高密度火器箭矢攻击中,终于攻破重重栅栏抵达城下,虽然日军的伤亡不断扩大,但是人数的优势开始让朝鲜守军感受到压力了,城中陷入紧张的气氛,不过主将权栗身先士卒,带着佩剑四处督战,大大激励了士气,守军又退无可退,背水一战,在小小的山城之中,守军爆发出无比的战斗力。[2][3]

朝军水路增援[编辑]

战斗进行到下午,京畿道水使李𬞟江华岛带了十几艘船从汉江上对幸州山城进行补给并企图增援,日军未能控制水路,无法将幸州山城有效的包围,到了下午五点,日军撤退回到汉城权栗再次率领朝鲜部队以寡敌众守住幸州山城

战后[编辑]

日方伤亡[编辑]

这次作战日军伤亡惨重,包括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在内,前野长康石田三成吉川广家等将领皆负伤。[2]

朝鲜惨胜[编辑]

虽然朝鲜守军获得胜利,但也付出相当大的伤亡,而且幸州山城已经残破不堪,无法在抵挡下一次攻击,权栗害怕日军再次进攻,便主动毁坏营栅,撤往临津和都元帅金命元会合。[3](日方则记载撤往坡州李薲会合。)[2]

明军截粮[编辑]

明军主力此时虽然正向平壤撤退,但是亦收到这场战斗的谍报,李如松立刻派手下寻找机会去袭击日军的龙山粮仓,日军在守军不足的状况下损失大批粮草,陷入和明军同样补给困难的窘境,使得双方渐趋向议和的共识。

日方记载明军截粮和此战同时,小西行长甚至因此在二月廿四日组成消防队[4],而《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为三月,时间上有些许出入。[5]

脚注[编辑]

  1. ^ 《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132頁 《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132頁.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2. ^ 2.0 2.1 2.2 2.3 [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Category:含有日語的條目]]》,133頁. [201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133页]
  3. ^ 3.0 3.1 《懲毖錄》,柳成龍.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4. ^ [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Category:含有日語的條目]]》,134頁.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日本戦史・朝鮮役 (本編・附記)》,134页]
  5. ^ 《明史紀事本末·第六十二卷·援朝鮮》.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参考资料[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