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
外观
秧歌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分类 | 传统舞蹈 |
序号 | 105 |
编号项目 | III-2 |
登录 | 2006年 |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舞的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会变换各种队形。人们还会手拿扇子伴随着鼓、镲、唢呐、锣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而有规律的舞动手里的扇子和步伐。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面容扭曲浮夸,使看秧歌的人目瞪口呆,因而受中国人的欢迎。
历史发展
[编辑]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现在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
- 唱歌
- 舞蹈
- 小戏
狭义的秧歌只指秧歌舞。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因此产生“新秧歌”舞。[1]
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传统的中乐,如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及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秧歌的前前後後.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2011-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