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G天鹰式攻击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4G Skyhawk
A-4G 天鹰式
概观
类型攻击机
舰队防空
乘员1
服役1967年
退役1991年
设计艾德·海茵曼(Ed Heinemann)
生产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
产量20架
现况退役
主要用户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衍生自A-4天鹰式攻击机
技术数据
长度12.22米
翼展8.38米
高度4.57米
翼面积平方米
空重475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千克
发动机1台普惠J-52-P-408-A无加力燃烧室涡轮喷气发动机
推力最大推力5.4吨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米高度)
巡航速度公里/小时
爬升率米/秒
最大升限
最大航程公里
翼负荷千克/平方米
马力重量比匹马力/磅
武器装备
机炮两门M2 20毫米机炮
火箭最多5支127毫米Mk 32祖尼火箭或2.75吋FFAR火箭吊舱
导弹AIM-9响尾蛇短程空对空导弹
炸弹M47烧夷弹
MK-82炸弹
CBU-25集束炸弹
CBU-22烟幕弹
BLU-72燃料空气炸弹
3组3个250或500磅炸弹,5个250或500磅炸弹或3个1000磅炸弹
其他15个硬点、可挂
鱼雷
副油箱
2000磅以下的空用炸弹
火箭夹舱
SUU-11机枪夹舱

* AN/APG-53A雷达
编号882的A-4G在澳洲皇家海军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起飞,拍摄时间为1972年。这架飞机于1984年被卖给新西兰皇家空军。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A-4G天鹰式(英语:McDonnell Douglas A-4G Skyhawk)是一架由澳洲皇家海军A-4天鹰式的基础发展出来的攻击机。该设计是基于A-4F天鹰式的变体,并配有略微不同的航空电子设备,并可搭配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澳洲皇家海军分别在在1967年和1971年各接收十架A-4G,服役年份由1967年至1984年。

在澳大利亚服役的A-4G成为了墨尔本号航空母舰舰载机队的一部分[1],主要被用作舰队提供空中防御。他们曾参与整个太平洋地区的演习,协助军舰的培训以及澳大利亚军方其他的行动。A-4G并没有参与过任何实战。虽然他们曾经被计划派往东南亚参与越南战争,但是计划最后被取消。过去共有十架A-4G于海军服役期间因设备故障和非战斗碰撞而报废,造成两名飞行员死亡。

在墨尔本号于1982年退役后,澳洲皇家海军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固定翼飞机,所以余下的10架A-4G在1984年被出售给新西兰皇家空军,它们在新西兰最初是被用于培训目的。1986至1991年期间,这些飞机被升级和重新更名为A-4K。两架前A-4G在2001年坠毁,造成一名飞行员死亡。新西兰皇家空军的天鹰式攻击机在2001年退役。八架A-4K,包括六架前A-4G,在2012年被卖给德拉肯国际,用于支援美国军事训练演习[2]

发展历史[编辑]

一架飞行中的A-4G,编号886,隶属805飞行中队。本照片摄于1979年。

在1950年代末期间,澳大利亚政府和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考虑提交方案更换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和她的舰载机。当墨尔本号于1955年开始服役时,海军航空兵现有的海毒液战机英语de Havilland Sea Venom塘鹅式反潜机变得十分过时。另外皇家海军亦认为墨尔本号舰体过小,难以搭载更多现代舰载机,所以期望购买更大的航空母舰。不过澳洲政府认为新的航空母舰价格太高,毕竟澳大利亚陆军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在当时采购武器已经用了大笔金钱,所以于1959年11月宣布海军航空兵会于1963年停止使用定翼机。[3]

由于时任澳洲海军部长兼参议员约翰·戈顿的干预,政府最终同意购买新的定翼机。戈顿曾担任战斗机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战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1961年戈顿同意内阁成立基金重振海军航空兵,并展开了购买27架威塞克斯式直升机的采购程序[4]。在这个时候墨尔本号被计划保留作直升机航空母舰,但1963年中期政府给予海军许可权保留海毒液和塘鹅反潜机继续服役直到1967年[5]。不过,国防部部长兼参议员谢恩·帕尔特里奇在1964年6月拒绝了皇家海军从美国海军购买艾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其后的一个月中墨尔本号前往了菲律宾苏比克湾美军基地。在访问期间进行了搭载A-4天鹰式攻击机与格鲁门公司的S-2搜索者巡逻机进行飞行试验[6]。天鹰是特别轻巧和细小的攻击机,其机翼较小,所以不需要折叠机翼。[7]S-2搜索者巡逻机早在1957年已成功于墨尔本号上起飞,而加拿大皇家海军亦于墨尔本号的姊妹舰邦纳文彻号航空母舰英语HMCS Bonaventure (CVL 22)上成功搭载A-4天鹰式攻击机。在苏比克湾的飞行试验证明墨尔本号只需要稍作改动,就能安全地操作这两种飞机[6]

在1964年年底皇家海军寻求政府批准升级墨尔本号和购买18架天鹰式攻击机于16搜索者巡逻机。天鹰式攻击机旨在用于提供舰队的空中防御力量以及攻击军舰和陆上目标。虽然海军部[注 1]知道海上打击是海军航空兵的基础任务,可是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认为它订购的24架F-111C战斗轰炸机将在此角色中更为有效。澳洲内阁在1964年11月同意对墨尔本号进行现代化升级及订购S-2搜索者巡逻机,但决定推迟购买天鹰式攻击机[6]。经过皇家海军的游说后,在1965年早期政府最终同意购买十架天鹰式攻击机,成本为920万英镑[9]。这项订单包括8架单座A-4G天鹰式攻击机和两架双座TA-4G天鹰式训练机[10]。这些飞机是新建的天鹰式第一次销售往美国以外的国家[11][注 2]

澳大利亚的天鹰式,即A-4G天鹰式攻击机,是A-4F天鹰式的变体。A-4F是专为美国海军设计的单座攻击机的最终版本,在1966年首飞;最终交付了164架[13]。A-4F天鹰式比较早期的天鹰式有更强大的发动机,以及面对地面火力时有更好的保护。另外,它放置航空电子设备部分有独特的“驼峰”外形,所以有绰号“骆驼”[13] [14]。F和G型号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并没有航电驼峰,不过配备了AIM-9B响尾蛇空对空导弹[13]。此外,A-4G缺乏A-4F能够操作制导的空对地武器[15]。双座式TA-4G训练机都装有与单座机相同的航电和武器,但未能在墨尔本号上操作,原因是它的飞行数据显出它可能不安全地从航母甲板上复飞[10][15]

一张白色军事喷气式战斗机沿着跑道滑行的彩色照片。
A-4G天鹰式攻击机(编号886)正沿着信天翁海军航空站跑道滑行,摄于1969年。

首十架A-4G天鹰式于1967年交付澳洲皇家海军。同年7月19日,A-4G首次试飞,紧接其后的是两天后TA-4G首飞[15]。7月26日一架A-4G和TA-4G在麦道公司加州长滩工厂与典礼中移交给皇家海军。在同年10月,墨尔本号航行到美国接收A-4G天鹰式和S-2搜索者巡逻机,1967年11月21日,这些飞机抵达澳洲新南威尔斯州杰维斯湾,此后飞机转运至于瑙拉附近的澳洲皇家海军信天翁海军航空站。完成此任务后墨尔本号前往悉尼准备开始就搭载新定翼机进行改装[10]

澳洲于1969年额外订购十架A-4G。订购这些飞机的资金来自取消购买计划扩大海军力量的六至八艘奥伯伦级潜艇英语Oberon-class submarine。这种决定被合理化的理由是它将提高航空母舰的作战功效,并扩大海军航空兵的打击能力[9]。与首次订购时一样,这次都会分别订购八架单座A-4G天鹰式攻击机和两架双座TA-4G天鹰式训练机。这批天鹰式是前美国海军的A-4F,之后根据A-4G的标准作改装,然后交付皇家海军。这批飞机是在1971年7月由悉尼号航空母舰使用了一个月时间把它们从圣地亚哥送往杰维斯湾[10][16]

澳大利亚的A-4G天鹰式保留了其美国海军序号,但也被分配较短的编号绘在他们的鼻子附近。A-4G的第一批被分配的编号由882到889,而第二批被分配了870至877。前两架TA-4G分别为880和881,后两架为878和879。[17][18]

服役历史[编辑]

澳洲皇家海军[编辑]

皇家海军的A-4G天鹰式攻击机于1968年开始服役。同年1月10日澳洲皇家海军第805飞行中队英语805 Squadron RAN被派驻于信天翁海军航空站以驾驶天鹰式。天鹰式的飞行训练于1月下旬展开,6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由1名美国海军军官及两名曾到美国受训的飞行员指导训练[19]。备品零件短缺中断了天鹰式的飞行活动接近一年,使大部分第一批受训的飞行员于1968年12月中旬毕业,而不是原定计划的5月;短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海军优先向其在越南作战的部队运送物资的结果[20][21]。A-4G首次在海上飞行的是1968年11月,当时它于到访澳大利亚的英国航空母舰赫尔墨斯号上着陆[22]

一架于墨尔本号上准备起飞的天鹰式,摄于1976年。

澳大利亚政府在1967年至1968年间决定部署805中队的飞行员参与越南战争。1967年5月12日,海军部建议向美国海军在翌年5月提供六架A-4G天鹰式攻击机,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在此之前这些人员的训练项目得以尽快完成。这项决定却因为海军不希望这批缺乏武器系统和对抗北越防空系统所需航空电子设备的A-4G参与战斗而造成损失,使墨尔本号完成整修后没有完整的飞行中队[23]。经考虑后,空军部长建议澳大利亚的天鹰式可以送往泰国皇家乌汶空军基地英语Ubon Royal Thai Air Force Base,以纾缓驻扎在那里配备澳洲共和联邦飞机公司军刀战斗机英语CAC Sabre(CAC Sabre)的澳州皇家空军第79中队,但这项部署后来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24]。澳洲的政府国防委员会[注 3]随后建议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应与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单位一起驻扎在越南茱莱空军基地英语Chu Lai Air Base以及进入南越进行作战任务。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天鹰式攻击机部队经常攻击北越的目标,可是澳洲海军航空兵机队均被禁止参与这些行动,这是因为政府此前已决定限制澳洲对南越的武力支援。这项计划是由澳洲总理哈罗德·霍尔特在1967年10月宣布,它是澳大利亚在越南战争增援南越的一部分行动[26]。话虽如此,这项部署没有被正式实行。第805中队的首阶段天鹰式战机飞行员训练课程因墨尔本号的改装工程还未完成而延迟,导致澳洲没有足够飞行员操作天鹰式攻击机,这使海军估计同时派遣人员驻扎在越南和航空母舰上是不可能的,以及延迟墨尔本号搭载战机的时间可能导致民间对购买天鹰式是否有价值的批评。在1969年2月时国防部长下令将不再进一步考虑向越南派驻澳洲海军战机飞行员[27]

澳洲皇家海军第724飞行中队英语724 Squadron RAN是皇家海军喷气式飞机的行动培训组英语Operational conversion unit,自1968年它开始配备A-4G。同年12月该中队变成了同时使用TA-4G天鹰式、海军吸血鬼战斗机和信天翁航空站之海毒液战斗机的混合飞行中队[28]。由本中队举办的A-4G天鹰式攻击机训练课程每次最少历时半年,当中包括共约110小时的TA-4G和A-4G飞行时间。在此期间,飞行员将熟悉驾驶本型号的飞机和如何实践作战任务,以及以友军的A-4G外置油缸进行空中加油的技术。他们还需要在正式降落航空母舰前于信天翁海军航空站进行约100次的模拟着舰训练[29]

信天翁海军航空站21周年开放日和航空展时的飞行表演,前方有八架A-4G,后方有五架海毒液战机。

当墨尔本号的改装完毕后,该舰于1969年与A-4G一同出海服役。此时它的空中力量通常包括第805中队的四架A-4G, 816中队英语816 Squadron RAN的六架S-2搜索者巡逻机和八架817中队英语817 Squadron RAN的威塞克斯反潜直升机组成。墨尔本号战机的配搭经常随着时间而改变[30]。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墨尔本号被常规部署在太平洋地区,并经常与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演习[31]。1972年5月,805中队的战斗力被提高,战机数量增加至八架A-4G,并在1974年5月的袋鼠演习(Exercise Kangaroo)中临时增加至十架A-4G[32]。1977年,在墨尔本号到访英国参加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银禧纪念舰队检阅时,所有A-4G都在舰上,而其中一架A-4G也在这一年参加了英国皇家国际航空展英语Royal International Air Tattoo[15]。墨尔本号在1970年12月至1971年8月,1975年中期至1976年6月和1978年7月至1979年2月期间经历了重大改装。改装期间舰上的飞机被转移至信天翁海军航空站[11]

1980年时的墨尔本号,四架A-4G停在它的飞行甲板上。

在墨尔本号上的A-4G有几项主要任务,同时也会参加各项来自澳洲各地空军基地的训练和演习。虽然它们的主要任务是用响尾蛇导弹和机炮为航空母舰和其他海军舰艇提供防空支援,然而天鹰式攻击机缺乏战斗机所需要的有效可操作性,并在高空的作战表现相对较差[33][11]。A-4G在对地攻击和海上攻击的任务上可携带非制导炸弹和火箭作战,只可惜它们无法操作制导武器。飞机还可以搭载D-704友机吊舱空中加油系统,这使他们能够彼此在飞行加油,以及以150或300加仑容量的副油箱 延长其航行范围。当时澳洲只有A-4G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34]。A-4G的射程远、有能携带大量武器的有效载荷能力意味着它的空对地作战能力比其只作防空用途更为出色[33]。虽然724中队没有被部署到航空母舰上,不过它经常与其他皇家海军单位以及澳洲陆军单位训练演习[35]。这个中队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作为其他澳洲皇家海军军舰的支援单位;724中队的天鹰式攻击机经常被部署到维多利亚州的澳洲皇家空军拉弗顿基地英语RAAF Williams和西澳大利亚州的澳洲皇家空军皮尔斯基地英语RAAF Base Pearce[36][18]。724中队也曾成立了一队配备天鹰式攻击机,名为“走投无路”(Checkmates)的特技飞行表演英语Aerobatics[35]

从70年代中期起澳洲皇家海军希望更换墨尔本号航空母舰和她的舰载机。在1977年时海军就采购能搭载鹞式战斗机和直升机的航空母舰作招标。1982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与英国达成于翌年购买无敌号航空母舰的协议。作为该决定的结果就是墨尔本号于1982年6月30日除役,其次是在7月2日时805和816中队正式解散。剩余的十架A-4G被分配给724中队,并继续驻扎于信天翁航空站[37]。把无敌号出售给澳大利亚的这宗交易于1982年年中因福克兰战争的展开而取消了,此外1983年3月新的澳洲霍克政府英语Hawke Government决定再替换墨尔本号。同年5月,澳洲政府还宣布海军航空兵固定翼飞机部队将会解散,此后皇家海军就不再需要使用飞机[38]。六架A-4G在1983年6月30日停止服务,其他四架分别保留以供牵引装备,雷达和武器校准任务,和其他舰队支援任务使用。虽然A-4G作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任务,可是它最终还是被退役。澳大利亚的A-4G天鹰式攻击机于1984年6月30日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39]

新西兰皇家空军[编辑]

一架新西兰空军的首架自A-4E升级的A-4K正在飞行中,摄于1969年11月10日。

新西兰皇家空军曾在1970年购买了十四架A-4K天鹰式战机。这些飞机是A-4E天鹰式的变体,并主要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的角色。到了80年代初他们已经过时,而且缺乏了在1983年新西兰皇家空军的“防务评论”(RNZAF Defence Review)中所要求的先进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40][41]。两架A-4K已经在飞行事故中报废,剩下的十二架飞机被认为无实际作战能力[42]

20世纪80年代初,新西兰皇家空军正考虑选择更换或升级其A-4K。一批资深的皇家空军人员访问了法国、英国和美国,以评估购买新飞机。此外,新西兰政府在1982年5月发布了升级寻求天鹰式的招标项目[42]。其后澳洲皇家海军决定解散其战斗机部队,而其政府提出向新西兰出售十架仅余的A-4G和其他零件。这批飞机价值4000万新西兰元[42]。新西兰政府内阁在1983年9月5日授权新西兰皇家空军开始就这项交易展开正式讨论。一队空军人员在11月前往澳洲皇家海军信天翁海军航空站检查这批A-4G,最后人员报告飞机的一般状态良好[43]。新西兰皇家空军司令,空军少将大卫·克鲁克斯英语David Crooks (RNZAF officer)青睐于购买A-4G,然后升级整个A-4机群,而不是购买新战机,因为这个选项是最便宜的方式以提高空军的战斗能力[42]。他向总理罗伯特·马尔登提出这项建议,最后在1984年5月新西兰决定购买澳洲的A-4G[44]。作为购买协议的一部分,新西兰政府承诺会于这批飞机退役向澳大利亚退还一架A-4G以作展览之用。[45]

从1984年7月起八架A-4G和两个TA-4G分成三组从澳洲诺拉船运到新西兰皇家空军奥哈奇亚基地英语RNZAF Base Ohakea。在为飞机注册新的编号与进入新西兰皇家空军服役之前,他们需要一些小升级工程(总成本约270万新西兰元)[42][46]。所有的A-4G战机最初被分配到新西兰皇家空军第2飞行中队英语No. 2 Squadron RNZAF,这个中队于1984年12月11日重新组成为一个行动培训组[47][48]。与A-4G一并购买的零件大大提高了新西兰皇家空军的库存零件,这批零件总值约3000万新西兰元[49]

为了解决新西兰皇家空军天鹰式机队的缺点,新西兰政府于1985年5月批准执行Kahu计划英语Project Kahu[50]。该项目总费用为1.4亿新西兰元,主要涉及升级A-4G和A-4K的航空电子设备以至它们能尽量符合F-16C战隼战斗机的规格[51]。该批天鹰式在1984年还收到来自澳州皇家海军的库存零件和机翼[52]。升级工程于1986年开始升级第一架飞机,并于1991年完成[53]。当Kahu计划完成后所有A-4G都被重新命名为A-4K[46]

从1990年到2001年,第2中队一直驻扎在澳洲信天翁航空站。中队拥有四架A-4K和两架TA-4K,并由澳大利亚国防军协助培训人员。在此期间,几架前澳大利亚的飞机曾加入第2中队作为其一分子[52][54]。新西兰皇家空军的A-4K天鹰式攻击机在2001年12月13日停止使用,两个使用A-4K的飞行中队被同时解散[55]。2012年,新西兰当局把八架A-4K卖给了德拉肯国际,用于支援美国军事训练演习,当中有六架飞机是前A-4G改装而成的[56][57][58]。剩下的九架A-4K战机被捐赠至不同博物馆[59]

展示中的战机[编辑]

一架TA-4G(机鼻编号880)在海军航空兵博物馆展出,摄于2015年。

2011年4月,新西兰政府归还了一架TA-4K N13-154911(澳洲编号:880,新西兰编号:NZ6255)给澳洲政府。这架TA-4G曾于1967年至1984年于724中队服役,并于2012年4月有澳洲皇家空军的一架波音C-17环球霸王III运回本土[60][61][62]。这架飞机目前于澳洲海军航空兵博物馆展出。自从1999年11月起一架前美军A-4B(142871)首次以澳洲皇家空军A-4G的885号机(154906)涂装展示。从2007年起以A-4G的882号机(154903)涂装展示[63][64][65][66]

意外和事故[编辑]

全部二十架A-4G天鹰式攻击机中有十架于皇家空军服役期间报废,这导致天鹰式安全记录不佳,但其高失事率的一部分原因是与在航空母舰上起降飞机本身有一定危险有关[34][67]。有两名飞行员于驾驶本机型时失事殉职[67]

A-4G(编号870)于1977年在航展上展出。这架飞机的结局是在1979年因发动机故障而损毁。

四架A-4G天鹰式在1970年代中期因意外损毁报废。第一架报废A-4G是873号,它在1973年6月5日因发动机故障,于新南威尔斯州威廉斯敦英语Williamtown, New South Wales坠入海中;本机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并由皇家空军直升机救起。

同年11月8日墨尔本号靠近新加坡。当889号飞机起飞时弹射器故障,使飞机坠落航空母舰前的海面。当时墨尔本号正向海上的飞机撞去,其飞行员设法脱离机舱,最后被直升机救起。下一项事故发生在 1974年5月16日。当时TA-4G双座天鹰式879号飞机于新南威尔斯州南中国海岸对墨尔本号进行攻击练习时坠入海中,飞行员丧生。1975年5月16日A-4G天鹰式870号和872号在杰维斯湾附近相撞;飞行时872号坠毁,造成其飞行员死亡,可幸的是870号成功在信天翁海军航空站降落。[67]

其他六架A-4G损失发生在1979年至1980年期间。1979年1月23日,A-4G天鹰式870号在新南威尔斯州空中遭遇涡轮故障,然后在布雷德伍德附近坠毁,飞行员被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直升机救起。同年5月23日,888号飞机于杰维斯湾附近降落期间因避雷器电线短路滑出了墨尔本号的飞行甲板。它的飞行员,一位美国海军交换军官幸存下来。在1979年9月24日,886号在飞行甲板上移动期间掉进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时坐在驾驶舱的海军航空兵地勤人员飞机落水后设法逃脱,及后被霍巴特号驱逐舰英语HMAS Hobart (D 39)救起。接下来的事故发生在1980年4月28日。当时TA-4G天鹰式878号正准备降落在信天翁海军航空站时发动机发生故障。这架飞机的飞行员跳伞,并由皇家海军直升机救出。同年10月2日,A-4G天鹰式875号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从墨尔本号起飞后因发动机故障撞向海面,其飞行员弹射逃生,最后被救出。最后的失事发生在1980年10月21日,墨尔本号弹射器故障导致885号飞机起飞后撞向大海;飞行员被威塞克斯式直升机救起。[67]

两架前A-4G也在新西兰皇家空军服役期间报废。在2001年2月16日,NZ6211(在澳洲服役时的882)与另一架天鹰式在瑙拉附近进行特技表演期间坠毁。它的飞行员,也就是皇家空军第2中队指挥官当场死亡。最后一架报废的A-4G是TA-4K NZ6256(在澳洲服役时的881)。在2001年3月20日,这架飞机撞向珀斯附近的印度洋海域,其飞行员弹射逃生,并幸存下来。[68][69]

使用国[编辑]

技术规格 (A-4G天鹰式攻击机)[编辑]

参考资料:Wilson 1993[70]

基本信息

  • 机组:1

性能 武器

航电

参见[编辑]

备注[编辑]

  1. ^ 海军部是负责管理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委员会,由高级官员组成[8]
  2. ^ 阿根廷于1965年成为天鹰式的第一个出口客户,但他们所订购的50架A-4B天鹰式攻击机是美国军方的版本[12]
  3. ^ 政府国防委员会(The Government's Defence Committee)的组成包括的国防部次官(secretaries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ce)、其他参与国防事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军队指挥官,并向国防部长提供建议[25]

参考资料[编辑]

引文
  1. ^ 好撞之舰—澳大利亚“墨尔本”号航空母舰. 新华网. 2009-02-02 [2016-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中文(中国大陆)). 它接收了20多架新型战机,包括10架A-4“天鹰”攻击机和14架“跟踪者”反潜机。 
  2. ^ Aircraft Inventory. Draken International.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3. ^ Cooper 2006,第187页.
  4. ^ Cooper 2006,第192–193页.
  5. ^ Gillett 1988,第85页.
  6. ^ 6.0 6.1 6.2 Cooper 2006,第193页.
  7. ^ Gunston 1977,第84页.
  8. ^ Land, sea and air forces.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9. ^ 9.0 9.1 Cooper 2006,第194页.
  10. ^ 10.0 10.1 10.2 10.3 Wilson 1993,第151页.
  11. ^ 11.0 11.1 11.2 Winchester 2005,第130页.
  12. ^ Winchester 2005,第65, 119页.
  13. ^ 13.0 13.1 13.2 Wilson 1993,第140–141页.
  14. ^ Gunston 1977,第53页.
  15. ^ 15.0 15.1 15.2 15.3 Winchester 2005,第56页.
  16. ^ HMAS Sydney (III).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17. ^ Wilson 1993,第152页.
  18. ^ 18.0 18.1 Gillett 1988,第104页.
  19. ^ Australian Naval Aviation Museum 1998,第203页.
  20. ^ Grey 1998,第91页.
  21. ^ Australian Naval Aviation Museum 1998,第203–204页.
  22. ^ Wilson 1993,第160页.
  23. ^ Grey 1998,第88–89页.
  24. ^ Grey 1998,第89页.
  25. ^ How the Commonwealth has managed the defence of Australia.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National Archives of Australia.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26. ^ Grey 1998,第89–90页.
  27. ^ Grey 1998,第91–92页.
  28. ^ 724 Squadron History.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29. ^ Wilson 1993,第161–162页.
  30. ^ Wilson 1993,第162页.
  31. ^ Wilson 1993,第162–165页.
  32. ^ Australian Naval Aviation Museum 1998,第219, 221页.
  33. ^ 33.0 33.1 Wilson 1993,第167页.
  34. ^ 34.0 34.1 Winchester 2005,第131页.
  35. ^ 35.0 35.1 Eather 1995,第134页.
  36. ^ Wilson 1993,第167–170页.
  37. ^ Wilson 1993,第171页.
  38. ^ Jones 2006,第227–228页.
  39. ^ Wilson 1993,第172页.
  40. ^ Greener 2009,第89–90页.
  41. ^ McClure 2012,第200–201页.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McClure 2012,第227页.
  43. ^ Simms & Lee-Frampton 2011,第124页.
  44. ^ McClure 2012,第227–228页.
  45. ^ Skyhawk returns from NZ. Navy. 2012-04-26: 5 [201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46. ^ 46.0 46.1 Wilson 1993,第174页.
  47. ^ McClure 2012,第228页.
  48. ^ Harrison 2001,第48页.
  49. ^ Simms & Lee-Frampton 2011,第126–127页.
  50. ^ Simms & Lee-Frampton 2011,第128页.
  51. ^ Greener 2009,第90–91页.
  52. ^ 52.0 52.1 Wilson 1993,第176页.
  53. ^ Winchester 2005,第138页.
  54. ^ McClure 2012,第241–242页.
  55. ^ Greener 2009,第104页.
  56. ^ Cowlishaw, Shane. New life for RNZAF jets. The Dominion Post. 2013-04-09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57. ^ Simms & Lee-Frampton 2011,第361页.
  58. ^ Draken International. FAA Registry.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2). 
  59. ^ Davison, Isaac. Skyhawks finally heading overseas. The New Zealand Herald. 2012-08-10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8). 
  60. ^ Nine Skyhawks heading to museums. The New Zealand Herald. 2011-04-06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61. ^ Skyhawk returns home 18 years later. Australian Aviation. 2012-04-24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62. ^ Old friend helps Navy remember its fixed-wing history.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3-09-20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63. ^ Winchester 2005,第132页.
  64. ^ Skyhawks on Display. A4 Skyhawk Association.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1-20). 
  65. ^ 142871 Fleet Air Arm Museum Calum Gibson 640. A4 Skyhawk Association.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66. ^ McDonnell Douglas A4G Skyhawk. Royal Australian Navy.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67. ^ 67.0 67.1 67.2 67.3 Wilson 1993,第170页.
  68. ^ Harrison 2001,第58页.
  69. ^ Pilot survives Skyhawk crash. OneNews. 2001-03-20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A Royal New Zealand Air Force pilot was plucked to safety from a life raft on Tuesday after his A4 Skyhawk jet crashed off the coast of Western Australia. 
  70. ^ Wilson 1993,第141页.
参考书籍
  • Australian Naval Aviation Museum. Flying Stations: a story of Australian naval aviation. St Leonards, NSW: Allen & Unwin. 1998. ISBN 1-86448-846-8. 
  • Cooper, Alastair. 1955–1972: The Era of Forward Defence. Stevens, David (编).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y. The Australian Centenary History of Defence paperback. South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01]. ISBN 0-19-554116-2. 
  • Eather, Steve. Flying Squadrons of the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Weston Creek,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erospace Publications. 1995. ISBN 1-875671-15-3. 
  • Gillett, Ross. Wings Across the Sea. Sydney: Aerospace Publications. 1988. ISBN 0-9587978-0-3. 
  • Greener, Peter. Timing is Everything: The Politics and Processes of New Zealand Defence Acquisition Decision Making. Canberra Papers on Strategy and Defence. No. 173. Canberra, ACT: ANU E Press. 2009 [29 March 2013]. ISBN 978-1-921536-6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7). 
  • Grey, Jeffrey. Up Top: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y and Southeast Asian conflicts, 1955–1972.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s Involvement in Southeast Asian Conflicts 1948–1975. St. Leonards, NSW: Allen & Unwin. 1998. ISBN 1-86448-290-7. 
  • Gunston, Bill. Modern Military Aircraft. London: Salamander Books. 1977. ISBN 0-86101-010-8. 
  • Harrison, Paul. Kiwi Air Combat Forces: A Portrait of the Air Combat Forces of the Royal New Zealand Air Force. Wellington: New Zealand Defence Force. 2001. OCLC 58406875. 
  • Jones, Peter. 1972–1983 : Towards Self-Reliance. Stevens, David (编).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y. The Australian Centenary History of Defence paperback. South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01]. ISBN 0-19-554116-2. 
  • McClure, Margaret. Fighting Spirit: 75 Years of the RNZAF. Auckland: Random House. 2012. ISBN 978-1-86979-610-5. 
  • Simms, Don; Lee-Frampton, Nick. Skyhawks: The History of the RNZAF Skyhawk. Christchurch: WilsonScott. 2011. ISBN 9781877427367. 
  • Wilson, Stewart. Phantom, Hornet, and Skyhawk in Australian Service. Weston Creek,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erospace Publications. 1993. ISBN 1-875671-03-X. 
  • Winchester, Jim. A-4 Skyhawk: 'Heinemann's Hot Rod'. Barnsley, Yorkshire: Pen & Sword Aviation. 2005. ISBN 1-84415-085-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