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地貌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地形學
地表高度变化图
台湾南部一座半掩于冲积平原的庙宇呈现了地貌因时间而起的变化
阿里塔圆锥(Cono de Arita)是座落于阿根廷阿他加马高原上一座旱湖中央的火山体,呈现了火成岩与盐的复杂作用

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起伏形态、分布规律、物质结构、发展历史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地质学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从语源来看,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空间实物形体,有自然形体人工形体两大类。

历史

[编辑]

地貌学起源于人类出于生存需要而对地形的识别、利用和改造。古代汉字中亦有关于地貌的相关内容,比如《诗经·大雅》中记载的岗、塬和隰等。早期古代地貌学主要是定性描述地貌形态和类型分布。11世纪,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的成因。17世纪,明朝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做出了解释。18世纪到19世纪是现代地质学地理学的创立时期,两者的交叉领域则为地貌学提供了空间。

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貌学则发祥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莱伊尔(C. Lyell)均变论(又称“现实主义原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对地貌学产生了重要影响,W·M·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和地貌成因三要素原理、瓦尔特·彭克坡地学说等对科学地貌学理论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阿尔布雷希特·彭克于1895年所著的以个人大量野外研究成果为依据的《地表形态学》一书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

二战后各种大型工程对地貌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2年,美国自然地理学家斯特拉勒发表《地貌学的动力基础》一书,形成了地貌学的动力学派。20世纪50年代也是地貌学出现分支学科的时期,形成了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地貌学开始多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被引入地貌学研究中,并形成了地貌学的动力派。自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并在1989年的第二届国际地貌学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1]。现代地貌学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着重区域非线性地貌过程、突变地貌过程、分形地貌过程的研究,注重数值模拟、精准测年、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并因地制宜面向社会生产实践和应用。

分类

[编辑]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的主导营力,地貌学可以划分为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两大分支。

根据研究对象及其应用范围,地貌学有下列两个分支,即动力地貌学应用地貌学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IAG/AIG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官方网站.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0) (英语). 

书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