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爱沙尼亚历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叙述爱沙尼亚历史

早期

[编辑]

人类最早在爱沙尼亚居住的证据与孔达文化有所关联。在石器时代早期,普利人在派尔努河定居。

98年,爱沙尼亚(Eesti)这个名字第一次以塔西陀记载的爱西提(Aestii)人形式出现。

中石器时代

[编辑]

新石器时代

[编辑]

青铜时代

[编辑]

铁器时代

[编辑]

中期

[编辑]
9世纪的欧洲

[[在中世纪,爱沙尼亚是欧洲几个未被基督化的地区。

1193年,教皇雷定三世呼吁十字军讨伐北部欧洲的异教徒。

1207年2月2日来自北部日耳曼的十字军里加建立据点。

北方十字军征服爱沙尼亚(1208-1227)

[编辑]

丹麦统治(1219-1346)

[编辑]
1260年的立窝尼亚

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征服爱沙尼亚北部。最早提到丹麦瑞典人的书面记载是1294年哈普沙卢镇的法律。爱沙尼亚瑞典人是最早得知的爱沙尼亚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被称为海岸地区瑞典人。

1343年,开始叛乱,被利沃尼亚骑士团占领。

1346年,以10000马克成交给利沃尼亚骑士团。

宗教改革

[编辑]

1520年,马特·路德的宗教改革传入爱沙尼亚。

利沃尼亚战争(1558-1583)

[编辑]

1558年,利沃尼亚战争爆发。

波兰立陶宛统治

[编辑]
波兰立陶宛联邦轮廓

在1582至1583年,南部爱沙尼亚成为波兰立陶宛利沃尼亚公国一部分。

晚期

[编辑]

瑞典统治(1561-1710)

[编辑]

1561年,由瑞典统治。

在1629年波兰瑞典战争中,利沃尼亚被波兰立陶宛攻占。在北方战争之后,根据1660年的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的奥利瓦条约,波兰国王放弃瑞典王位以及割让利沃尼亚。

俄国统治(1710-1917)

[编辑]

北方战争期间,瑞典被俄罗斯击败。导致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于1710年被占领。根据尼斯塔德条约,俄罗斯开始统治爱沙尼亚。

近代(1916-1990)

[编辑]

第一次独立

[编辑]

1918年2月25日,德军占领爱沙尼亚。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割让芬兰、爱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地区给德国。

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德军撤出波罗的海。11月28日,爱沙尼亚随即宣布独立并得到英法等国的承认。

1919年4月5日至7日,爱沙尼亚制宪大会召开。

1920年2月2日,苏俄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放弃爱沙尼亚地区,承认独立。

从1918年,爱沙尼亚共和国第一次独立共持续22年。

苏联占领时代(1940-1990)

[编辑]

1940年6月16日,苏联占领爱沙尼亚。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1日,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划入奥斯兰总督辖区

1944年,德国撤退,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方。

1949年5月起,苏联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至1952年,爱沙尼亚人的比例已从1941年的90%下降至48%。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声明。

1989年1月,官方语言定为爱沙尼亚语,2月24日恢复第一共和国的蓝黑白三色国旗。

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发起“波罗的海之路”,纪念三国在二战中被苏联占领,追求恢复独立。

现代(1990至今)

[编辑]

第二次独立

[编辑]

1990年2月24日,组成国会。

1991年3月3日,举行独立公投,支持独立78.4%,投票率82.9%。

8月19日,苏联发生政变。8月20日,正式宣告独立。8月26日,俄罗斯承认独立。9月6日,苏联承认独立。9月17日,成为联合国会员。12月26日,苏联解体

1992年6月28日,公民投票通过现行第四部宪法。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1日,加入欧盟

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协议会员。

2010年12月9日,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会员。

2011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