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俄羅斯聯邦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俄羅斯聯邦歷史是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的歷史。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俄羅斯脫離蘇聯獨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主權國家。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未能成為諸如前蘇聯、現美國等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被國際承認是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經濟曾一度面臨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現過1993年憲政危機,但就目前經濟狀況有了決定性的改善。

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內容,歡迎參與翻譯
俄羅斯聯邦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1991–present
國歌:
Патриотическая песня
Patrioticheskaya pesnya
"The Patriotic Song"
(1991–2000)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Gosudarstvennyy gimn Rossiyskoy Federatsii
"State Anthem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2000–present)
Russian territory since the 2022 annexation of Ukrainian territory on the globe, with unrecognised territory shown in light green.[a]
Russian territory since the 2022 annexation of Ukrainian territory on the globe, with unrecognised territory shown in light green.[a]
首都
暨最大城市
Moscow
55°45′N 37°37′E / 55.750°N 37.617°E / 55.750; 37.617
Official language
and national language
Russian[3]
Recognised national languagesSee Languages of Russia
族群(2010年)[4]
宗教(2017年)[5]
政府Federal presidential republic
(1991–1992)
Federal semi-presidential republic
(1992–1993) under rule by decree (Sep–Dec 1993)
Federal semi-presidenti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6]
(1993–present)
President 
• 1991–1999
Boris Yeltsin
• 1999–2008
Vladimir Putin
• 2008–2012
Dmitry Medvedev
• 2012–present
Vladimir Putin
Prime Minister 
• 1991–1992
Boris Yeltsin (first)
• 2020–present
Mikhail Mishustin (current)
立法機構Supreme Soviet
(1991–1993)
Constitutional Conference
(Oct–Dec 1993)
Federal Assembly
(1993–present)
Soviet of Nationalities
(1991–1993)
Federation Council
(1993–present)
Soviet of the Republic
(1991–1993)
State Duma
(1993–present)
Independence from the Soviet Union
12 June 1990
12 December 1991
• Renamed
25 December 1991
26 December 1991
12 December 1993
8 December 1999
18 March 2014
4 July 2020
面積
• 總計
17,098,246平方公里[7] 17,125,200 km2 (including Crimea)[8]1st
• 水域率
13[9] (including swamps)%
人口
• 2022年估計
9th
• 密度
8.4/平方公里(181st
GDPPPP2021年估計
• 總計
$4.365 trillion[11]6th
• 人均
$30,013[11]55th
GDP(國際匯率)2021年估計
• 總計
$1.829 trillion[11]11th
• 人均
$12,575[11]64th
吉尼係數 0.36[12](2018年)
 · 98th
人類發展指數 0.824[13](2019年)
極高極高 · 52nd
貨幣Russian ruble ()(RUB
時區UTC+2 to +12
行駛方位right
電話區號+7
ISO 3166碼RU
網際網路頂級域
前身
Soviet Union
Russian SFSR

蘇聯解體

[編輯]

蘇聯的危機與改革的失敗

[編輯]

蘇聯在20世紀30到50年代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史達林模式。此後的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都進行了激進的改革,但都成效不大,蘇聯危機重重,每況愈下,最終導致解體。

1953年,史達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魯雪夫相繼擊敗了貝利亞馬林科夫莫洛托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與米高揚蘇斯洛夫等人形成了集體領導制度。此後,蘇聯進入赫魯雪夫時期。1964年,赫魯雪夫被以不流血政變方式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解除了謝列平等人的威脅之後,跟柯西金波德戈爾內一起建立了「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體制。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停滯時代/集權主義的復僻)。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但是在1969年,蘇聯卻與另一社會主義大國——中國多次發生邊境軍事衝突,戰爭一觸即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蘇聯繼北約之後的頭號敵人。但當蘇聯在勃列日涅夫命令下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導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蘇實施糧食禁運後,尤其是在蘇聯耗費大量財力應對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後,加之蘇聯石油出口也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落而縮水,蘇聯人民的日用品消費和副食(如奶酪、黃油)等的採購都受到明顯影響,生活質量下降,1985年蘇聯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費2個小時的時間排長隊購買食物。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後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蘇聯進入戈巴契夫時期。戈巴契夫屬於改革派。1986年,戈巴契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他與他的親密同僚和朋友雅科夫列夫謝瓦爾德納澤等人共同的集體領導下,蘇聯在國內開始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在經濟上希望徹底拋棄計劃經濟並建立起成熟的市場經濟,在思想和學術領域主張對蘇聯政府過去犯下的很多歷史污點和歷史錯誤進行清算,平反冤假錯案。戈巴契夫和他的智囊雅科夫列夫還提出了「多一份民主,就多一分社會主義」的口號,主張維護和增大蘇聯人民的民主權利。但戈巴契夫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包括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爾欽、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等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開放性」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逐漸失去了民心。戈巴契夫對史達林在1930、1940年代流放和打壓韃靼人車臣人等少數民族行為的強烈譴責,激發了蘇聯多個少數民族群體強烈地民族主義分離主義情緒,1988年韃靼人在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抗議示威是蘇聯的民族關係開始步入劇烈動盪期的標誌,也預示著蘇聯解體和崩潰的命運已經不可避免。

1986年,戈巴契夫提出「民主化」、「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的口號,戈巴契夫高度評價赫魯雪夫時期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是對極權主義體制的第一次衝擊,是朝社會民主化邁進的第一次嘗試」。不過,戈巴契夫認為赫魯雪夫在揭露史達林方面還有局限性。1990年7月,蘇共第28次代表大會的報告清楚地寫道:「極權的史達林體制給國家、人民、黨、社會主義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一體制正在被消除,蘇聯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

東歐劇變與蘇聯的解體

[編輯]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0年3月10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為第一個公開宣布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三天便宣告失敗。

雖然戈巴契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了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戈巴契夫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讓下屬各黨組織自尋出路。很多共和國的共產黨或自行解散,或更改黨名為「人民黨」或「社會民主黨」等,蘇聯共產黨就此正式解體。

葉爾欽時期

[編輯]

前期的改革與危機

[編輯]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被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而葉爾欽為了重新取得烏克蘭的支持,不惜讓轉型的蘇聯走向不必要的解體。最後葉爾欽取代戈巴契夫所有的大部分權力,正式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任總統。蘇聯解體後,百廢待興,俄羅斯各派系對未來的體制爆發嚴重分歧。1992年初葉爾欽推行激進的改革政策,執意推行總統制,而俄羅斯國會議長哈斯布拉托夫與副總統魯茨科伊認為俄羅斯應當實行議會制,1992年4月,兩派的分歧在俄羅斯第四次人民代表大會上公開,雙方不論在改革政策、新憲法內容、俄羅斯政體以及外交政策都出現嚴重分歧。俄羅斯於1991年起參與G7峰會的部份會議,直至1997年,被接納成為成員國,正式成為G8,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國。

1993年的憲政危機

[編輯]

1993年9月,葉爾欽首先解除副總統職務,並成立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以取代最高蘇維埃的舊有角色。9月21日,葉爾欽並宣布俄羅斯聯邦新立法機關——聯邦會議將於年底大選;而同一天,俄議會主席團通過致俄羅斯公民書,廢止葉爾欽中止議會權力的命令,停止葉爾欽的總統職務,並宣布將剛被葉爾欽免職的魯茨科伊,接替其總統職務。

9月24日開始,葉爾欽下令軍隊包圍議會大廈,舉國震動。政府最初中斷國會對外聯繫,隨後進一步停止供電、供水。約10月3至4日,雙方談判未有進展時,葉爾欽下令政府軍進攻議會大廈,戰鬥長達10小時後,終於結束了陷於分裂的政治局面。事件中,多份蘇共報紙被停辦,議長哈斯布拉托夫一派的人被捕,俄羅斯官方指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傷。1996年,在種種的社會問題未解決下,葉爾欽成功連任總統。

第一次車臣戰爭

[編輯]

1991年,當時的車臣總統焦哈爾·杜達耶夫發表獨立宣言。1992年,車臣一分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區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車臣地區再度宣布獨立。此後,車臣大舉壓迫境內的俄羅斯人,導致大量俄羅斯人移出車臣地區。1994年12月11日,鮑里斯·葉爾欽向車臣發動進攻。但由於當時車臣境內仍有大量俄羅斯人居住,國內反戰浪潮聲不斷﹔再加上這次進攻準備不足,俄軍士氣極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空軍的掩護下,俄軍於12月29日抵達格羅茲尼,並實行圍城行動。

戰鬥的初期,俄軍以火箭炮和戰鬥機不斷對城內設施進行轟炸。但由於車臣武裝分子善於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襲最終帶來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軍地面部隊向城內進攻,武裝分子頑強抵抗,一夜之間有超過1000名俄軍陣亡。1995年1月19日,經過一個多禮拜的激烈巷戰後,俄軍終於攻占格羅茲尼。武裝分子退往南部山區。在格羅茲尼之戰後,俄軍繼續以空襲方法進占車臣南部其他鄉鎮。在不斷撤退之同時,車臣武裝分子將策略轉移到綁架恐怖襲擊(在這一期間發生許多極不人道的事件,例如1996年集體屠殺戰俘事件),謀求引起民眾壓力逼使俄軍撤離。1996年8月31日,在國內壓力和大選逼近下,鮑里斯·葉爾欽和車臣簽署停火協定。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結束。

第一次車臣戰爭給俄軍帶來嚴重的傷亡代價。根據官方數字,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此外,此次戰爭亦導致超過10萬平民死亡,大量設施遭嚴重破壞。在此後3年,儘管車臣仍為俄羅斯共同體的其中一員,但實質上卻享有事實獨立。

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

[編輯]

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原油及有色金屬的需求降低,兩大外因嚴重地打擊了身為資源輸出國的俄羅斯外匯儲備。當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開始展現時,俄國最寶貴的兩種資本來源(能源和金屬)價格暴跌。原本就脆弱的俄國經濟,加之兩大資本來源迅速走弱,經濟立刻陷入一片混亂,人均GDP下滑和失業率高升,國際投資者開始清算和拋售俄國資產。最終導致俄羅斯政府在1998年8月17日宣布將盧布貶值,違約國內發行的國債,並宣布暫停向外國債權人支付還款,俄羅斯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此次金融危機也成為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所經歷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第二次車臣戰爭

[編輯]

第二次車臣戰爭於1999年8月26日開始,俄羅斯聯邦在這次戰爭中重奪車臣的控制權。在莫斯科、布伊納克斯克等城市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後,俄羅斯政府指責是車臣分離主義分子所為。10月1日俄羅斯部隊進入車臣。俄軍的行動終結了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當時實質上的獨立,使聯邦政府重新控制該地區。

在戰爭初期,俄軍及車臣當地的親俄民兵聯手對抗車臣分離分子,經過冬季圍城後,於2000年初奪取了車臣首府格羅茲尼。車臣分離分子在此後數年繼續以游擊戰對抗俄軍並殘忍殺害戰俘。另外車臣叛軍也有發動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並焚毀作為俄羅斯族宗教場所的東正教教堂。然而實際上俄軍及叛軍雙方也都被指犯有不少侵犯人權的事件。

到2009年止,俄羅斯大致上已經重創了叛軍的活動能力,大規模的戰鬥已停止。俄國陸軍及內務部部隊不再駐守各條街道。在戰爭中損毀嚴重的格羅茲尼正在重建中。不過北高加索地區仍有零星的暴力事件;偶然有以俄聯邦及地方政府部隊為目標的炸彈爆炸及伏擊發生。2009年4月16日,俄羅斯政府官方宣布車臣的反恐行動正式結束。大部分軍隊已撤走,對付武裝分子的任務主要由當地警察負責。三個月後,流亡外地的車臣分離分子領導人艾哈邁德·扎卡耶夫要求從8月1日起對車臣警察實施停火,又說他希望「從這一天起車臣人不會再向同胞開槍」。

戰爭中的準確死亡數字不明,非官方的數字估計有25000人至50000人死亡或失蹤,大多數是車臣平民。俄羅斯方面有逾5200人陣亡(根據俄國官方數字)。[7]有民間團體估計俄軍方面(至2005年)有約14000人陣亡。

世紀之交的辭職

[編輯]

1999年8月9日葉爾欽遴選普京為政府總理和自己的繼承人後,同年12月31日以體弱多病為由,突然宣布辭職,並由普京接任為臨時總統,並移交戰略核武器控制權。他在俄國電視上向俄國人民作年終致詞時,說經過長時間和艱苦的深思熟慮後,決定退休,他指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有活力的政治領袖帶領進入新世紀。

葉爾欽的影響

[編輯]

葉爾欽當政期間,雖然全力推動自由市場經濟以及與國際經濟接軌,但是過大的總統權力,讓俄羅斯的政治過程成為個人領導,過快的經濟改革卻讓俄羅斯經濟陷於崩潰,作風過於威權與強勢也讓人有所批評。而短期國債的發行更導致俄羅斯陷入空前的經濟危機;閣員與總理更迭過快也導致政局不穩。對葉爾欽影響最大的仍然是車臣獨立問題,車臣戰爭的懸而未決,大大地損害了葉爾欽於國民心中的地位。 踏入2000年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指葉爾欽當時的民望,僅得大概2%。 而到了2001年的俄國民意調查顯示,高達66.1%的俄羅斯人認為葉爾欽、戈巴契夫應對蘇聯解體後,國家多年的困境負責。

普京第一次在任時期

[編輯]

改革與內政

[編輯]

1999年,普京被葉爾欽總統委任為俄羅斯總理。同年12月31日晚,葉爾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根據憲法規定出任代總統。原定於2000年6月舉行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26日。大選的提前使反對黨派無法充分做好準備,而普京實際掌權也削弱了反對派的力量,因此在隨後的大選上,普京獲勝並出任總統。不過根據葉爾欽女兒塔季揚娜事後的說法,普京當時並不希望即時繼任總統,而是葉爾欽能繼續總統直至任期完結。2000年10月,普京通過了俄羅斯國歌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蘇聯國歌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詞。

2001年2月12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前總統葉爾欽與家人被懷疑參與洗錢等貪污行為。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連任總統,並得到71%的絕對多數票。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期中,西方人士廣泛抨擊他對新聞自由的打壓。前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也曾在2004年反對普京修憲更改俄羅斯議會結構。與此同時,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82%的俄羅斯人同意新聞審查。對這一調查,社會學家們認為俄羅斯人所同意的是對倫理方面有爭議的內容進行限制,而非對政治內容的限制。2004年9月13日,在別斯蘭人質事件後,普京建議成立一個公開立法機構,且用這一形式取代了原本俄羅斯直接指定地方官員的制度。普京亦加大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尤其是加重了對政府官員包庇恐怖分子的懲罰。普京說,俄羅斯有權力「從恐怖分子的藏身所中逮捕並消滅他們,且若有必要,可以在國外逮捕。」

主要由普京支持的統一俄羅斯黨在普京任期內亦多次表達對普京及其思想的認同。2006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綱領我們選擇的俄羅斯,歸納並聲明了普京思想為該黨的指導思想。這一聲明中的主要戰略均與普京的政策一致,且與普京的「國情咨文」內容基本思想相同。由於憲法對總統任期的限制,普京無法參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2007年,普京在接受八國集團記者採訪時認為,「5到7年的總統任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暗示他可能通過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2007年國家杜馬選舉上大勝的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也發表意見說,普京不會修改憲法。然而憲法並沒有限制一人當選總統的次數,因此普京可能會在2012年繼續角逐總統位置。普京亦可在大選前宣布辭職,然後參與競選。一些媒體還認為,普京可能選擇指定接班人後離開,並繼續操縱俄羅斯政治局勢,然而,2007年2月1日,普京公開否認這一可能。他說:「我不會指定繼承人。俄羅斯聯邦的總統將會通過大選公正生成。」此外還有人認為,普京可能選擇加入統一俄羅斯黨並出任黨魁,這樣他就會在國家杜馬中占據高位,進而掌握實權。2007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等黨派推舉梅德韋傑夫為下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同意。這樣普京修憲並繼續出任總統的機率就變得很小。

強硬外交

[編輯]

核武政策

[編輯]

作為唯一一個曾與伊朗就核研究問題合作的國家,俄羅斯被認為是伊朗問題中的關鍵,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決定性地位。儘管俄羅斯曾與伊朗關係密切,並試圖利用伊朗牽制美國等西方國家,但普京並不支持伊朗核計劃。雖然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布希爾核電站,但伊朗在核研究方面卻主要依賴巴基斯坦。普京不僅多次表態不支持核擴散[75],且在八國集團會議上也簽字反對。

而至於朝鮮,俄羅斯在建國後便對其冷淡,轉而支持韓國。普京上任以來,不僅多次訪朝,且化解了朝韓之間潛在的戰爭危機。此外,普京曾對朝鮮表態,願意幫助朝鮮緩解經濟問題。2002年朝核問題再度浮現以來,俄羅斯多次尋求加入會談,並最終如願以償。2006年,朝鮮進行核試爆。普京在獲悉後,當即表示譴責朝鮮核試驗,並召集了六國會議中的五國,討論朝核問題。總的來講,可以說普京對核擴散問題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2000年7月19日,普京首次訪問朝鮮,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舉行會談,恢復了因1990年蘇聯與韓國建交而中斷的俄朝關係。2006年10月14日,因為朝鮮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聯邦跟美國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投贊成票,使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一致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2009年朝鮮第二次核試驗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跟美國一起再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贊成票,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874號決議,2012年與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又先後跟美國一起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投贊成票,通過譴責並制裁朝鮮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光明星三號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相關決議。2010年11月23日,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通過記者會譴責朝鮮炮轟韓國領土延坪島,之後於11月25日再次譴責朝鮮對美國盟友韓國的炮擊,稱:「不能將韓國進行射擊訓練與朝鮮炮擊平民居住的韓國領土相提並論。重要的是延坪島事件造成人員傷亡。」

俄日領土爭端

[編輯]

2000年5月7日,普京正式出任俄羅斯總統,便致電與其有交情的日本首相森喜朗,希望雙方進行會談。剛上台便陷入政治危機的森喜朗當場同意,希望依靠會談解決兩國領土問題,獲得政治資本。然而普京態度堅決,同年9月訪問日本時拒絕了森喜朗執行川奈提案的要求。普京提出先行締結中間性條約,亦被森喜朗拒絕。雙方經過談判後,於2001年3月共同宣布通過1956年日蘇聯合聲明。然而,森喜朗內閣當時的支持率已下降到9%,且已有要求其下台的呼聲。同年4月,由於依靠俄羅斯反戈一擊的希望已破滅,森喜朗就任僅一年便被迫下台,由鷹派強硬的小泉純一郎接任首相。

2003年,由於小泉純一郎不理會中國反對,多次以首相官銜多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日本與中國出現外交疆局,小泉決定訪問俄羅斯尋求支持。在這次訪問中,普京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在領土問題上,兩國仍未達成一致共識。2004年,由於日本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落敗,情況不利的背景下,小泉決定再提領土問題作為主要問題討論。同年9月2日,小泉訪問北方四島,遭俄羅斯強烈抗議,兩國外交陷入僵局。11月,為打破外交僵局,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願遵守日蘇聯合聲明,歸還四島中較小的齒舞群島及色丹島。普京表示讚許,以為訪日造勢。然而,俄羅斯右翼反對派人士表示強烈反對。薩哈林島民眾甚至組織民兵,阻止日本得到四島。極端者更聲稱,若俄羅斯要歸還領土,將會要求普京下台。日本對於俄羅斯僅還兩島亦極為不滿,指稱普京的話全是「蘇聯時期的陳詞濫調」。普京回應說,在日蘇聯合聲明中僅有歸還二島的條款,直到現在俄日領土問題仍未解決。

2008年俄喬衝突

[編輯]

2008年8月在喬治亞境內,自8月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提亞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提亞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軍隊於8日進入南奧塞提亞地區,9日展開軍事行動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並在隨後幾日占領了南奧塞提亞以外的喬治亞領土和軍事基地。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這次戰爭共造成喬治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提亞平民死亡。

南奧塞提亞原本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蘇聯解體時期宣布脫離喬治亞獨立。1992年俄羅斯、喬治亞、南奧塞提亞等各方達成協議各自派遣部隊維持該地區的和平,地區緊張局勢得以緩解。近年,喬治亞親歐美的總統薩卡什維利大選獲勝,喬治亞積極推進加入北約的進程,並得到美國等國家的支持,與俄羅斯關係惡化。南奧塞提亞戰爭爆發後,歐美等國紛紛譴責俄羅斯入侵喬治亞破壞其領土完整,俄羅斯則指責喬治亞對南奧塞提亞居民進行屠殺。戰爭結束後,俄羅斯於8月26日承認南奧塞提亞以及另一個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喬治亞地區阿布哈茲獨立,喬治亞於9月2日與俄羅斯斷交。

梅德韋傑夫當政

[編輯]

2007年12月10日,執政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俄羅斯農業黨和俄羅斯公民力量黨這四個政黨聯合宣布推舉梅德維傑夫為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候選人,在宣布大會上,普京表示他將完全地支持梅德維傑夫,為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候選人,並順利當選,後來梅德維傑夫就任總統後,普京出任總理。2012年俄羅斯總統選舉後,普京再次出任總統,梅德韋傑夫獲提名為總理,後再接替普京出任統一俄羅斯黨主席。

2011年3月17日,普京與梅德韋傑夫的俄羅斯政府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制裁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投票中,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投了贊成票,支持美國提出的加大對卡扎菲政權制裁力度的要求。早在當年5月卡扎菲政權與反對者交戰正酣、難分勝負之時,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便表示承認得到美國給予的武器援助的利比亞反對派政權——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合法對話夥伴。而當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剛剛奪下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還在堅持抵抗時,俄羅斯便在2011年9月1日就正式承認得到西方各國支持的「過渡委」成為利比亞唯一的合法政權。當俄羅斯在卡扎菲還在繼續抵抗時便相繼承認「過渡委」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之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控制的石油公司的發言人通過電話向道瓊通訊社表示:「那些曾經長期支持卡扎菲政權、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採取敵對立場的國家,今後在利比亞將難以獲得新的石油勘探特許權,這些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和俄羅斯。」。

普京第二次在任時期

[編輯]

普京再任

[編輯]

普京在2012年3月4日舉行的俄羅斯總統選舉投票率為65.34%,普京的得票率為63.6%。在其他4名總統候選人中,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久加諾夫的得票率為17.18%,獨立候選人普羅霍羅夫的得票率為7.98%,自由民主黨主席日裡諾夫斯基的得票率為6.22%,公正俄羅斯黨領導人米羅諾夫的得票率為3.85%。中央選舉委員會會議一致通過的決定確認,總統選舉成立並有效,普京為俄羅斯新當選總統。 2012年3月5日,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丘羅夫宣布,統一俄羅斯黨領導人、現任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首輪投票中獲得63.75%選票,直接勝出,當選總統。這將是普京第三任總統生涯。

2014烏克蘭事件

[編輯]

2014年烏克蘭爆發克里米亞危機,這是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的後續事件之一,事件在亞努科維奇政權被推翻後開始。抗議活動主要是由俄羅斯人群體組成,他們反對基輔反政府活動,並希望與俄羅斯建立密切聯繫,擴大自治或促使克里米亞獨立。其他團體,包括克里米亞韃靼人與烏克蘭人則支持烏克蘭革命。2014年3月16日舉行的克里米亞歸屬公投顯示絕大多數克里米亞選民贊成脫烏入俄的動議。克里米亞共和國隨後成立,並宣布和塞瓦斯托波爾市一起加入俄羅斯,但並未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美國歐盟也藉此發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並在2014年3月2日凍結俄羅斯在八國集團的會籍。俄羅斯也在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之後開始介入頓巴斯戰爭,導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難以改善,並且在烏克蘭東部的戰爭也導致在2014年7月17日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頓涅茨克州上空被擊落。

2014年俄羅斯金融危機

[編輯]

由於國際油價自2014年6月起開始暴跌,外加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盧布極速貶值,俄羅斯經濟也在2014年至2016年間經歷了連續的負增長。

2021年—2022年俄烏危機

[編輯]

俄羅斯與烏克蘭從2021年3月開始的軍事危機,並在2022年2月24日升級為軍事衝突。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在對民眾演講時公開承認分裂自烏克蘭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並且已經開始下令向這兩個地區派遣俄羅斯「維和部隊」。這場演講導致俄烏局勢從先前的緩慢緩和突然轉變成急劇惡化。 2月24日,普丁宣布將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

參考與注釋

[編輯]

注釋

[編輯]

參考連結

[編輯]
  1. ^ Taylor & Francis. Republic of Crimea. The Territorie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2020. Routledge. 2020 [2022-04-03]. ISBN 978-1-003-0070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2. ^ Pifer, Steven. Crimea: Six years after illegal annexation. Brookings Institute. 17 March 2020 [30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3. ^ Chevalier, Joan F. Russia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 Overview of Language Planning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Russian Language Journal (American Council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TR / ACCELS). 2006, 56: 25–36. JSTOR 43669126. 
  4. ^ ВПН-2010. perepis-2010.ru.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January 2012). 
  5. ^ Religious Belief and National Belong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ew Research Center. 10 May 2017 [9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4). 
  6. ^ Russia - The World Factbook.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6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7. ^ World Statistics Pocketbook 2016 edition (PDF).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tatistics Division. [24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04). 
  8. ^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s of 1 January 2017 (by federal subjects of Russia) Сведения о наличии и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и земель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1 January 2017 (в разрезе субъект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Rosreestr.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9. ^ The Russian federati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5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July 2011). 
  10. ^ 10.0 10.1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ая оценка численности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на 1 января 2022 года и в среднем за 2021 год [Preliminary estimated population as of 1 January 2022 and on the average for 2021] (XLS). Russian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30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俄語). 
  11. ^ 11.0 11.1 11.2 11.3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21.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7 April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12. ^ GINI index (World Bank estimate) – Russian Federation. World Bank. [22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1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5 December 2020 [15 Octo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1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