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維斯之戰 (1809年)
塔爾維斯之戰 (1809年) | |||||||
---|---|---|---|---|---|---|---|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塔爾維斯之戰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奧地利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歐仁·德·博阿爾內 | 阿爾伯特·久萊 | ||||||
兵力 | |||||||
塔爾維斯:25,000人 普雷蒂爾:8,500人,12門火炮 馬爾博蓋托:15,000人 共計:38,500人 |
塔爾維斯:6,000人,10門火炮 普雷蒂爾:250人,8門火炮 馬爾博蓋托:650人,10門火炮 共計:6,900人,28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塔爾維斯:380人傷亡 普雷蒂爾:450人傷亡 馬爾博蓋托:超過80人傷亡 共計:超過1,010人傷亡 |
塔爾維斯:1,789人傷亡,6門火炮損失 普雷蒂爾:250人陣亡,8門火炮損失(全軍覆沒) 馬爾博蓋托:650人,10門火炮 共計:2,689人傷亡,24門火炮損失 |
塔爾維斯之戰(法語:Bataille de Tarvis)發生於1809年5月15日至18日。此役中,歐仁·德·博阿爾內率領的法國-義大利軍隊攻擊了阿爾伯特·久萊的奧地利軍隊。歐仁在塔爾維西奧附近的一場激戰中擊潰了久萊的師,塔爾維西奧是一個被稱為塔爾維斯的奧地利小鎮。在附近的馬爾博蓋托和普雷蒂爾,奧地利的小型駐軍英勇地保衛了這兩個堡壘,法軍最終以人數優勢攻占了兩地。此役結束時,法軍占領了關鍵的山口,使他們的部隊能夠入侵奧地利的克恩頓。塔爾維西奧位於義大利東北部,靠近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的邊界。
歐仁的主力縱隊行進在戰鬥地區東西向的費拉河谷。5月15日,該縱隊發現前進的道路被奧軍的馬爾博蓋托堡壘封鎖。17日上午,歐仁的部隊以發起進攻並占領了這個堡壘。當天晚些時候,法意聯軍從塔爾維西奧附近擊潰了久萊的師,給奧軍造成重大損失。試圖從南部與歐仁會合的一支法意縱隊於15日被駐守在普雷蒂爾堡壘內的奧軍攔截。5月18日,法軍大部隊襲擊了普雷蒂爾,守軍戰至最後一人。戰後兩個堡壘都建立了紀念碑以紀念在戰鬥中獻出生命的奧地利士兵。
背景
[編輯]早期戰鬥
[編輯]第五次反法同盟開始時,奧地利的戰爭計劃要求約翰大公率領內奧地利軍隊入侵並占領義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斯省。對於這項艱巨的任務,約翰可用的兵力並不多。[2]
奧地利第八軍團有24,500名步兵、2,600名騎兵和62門火炮。第九軍團有22,200名步兵、2,000名騎兵和86門火炮。安德烈亞斯·馮·斯托伊切維奇少將準備帶著10,000多人向南挺進法國占領的達爾馬提亞。[2]在克恩頓州集結的是23,500名預備役士兵,另有6,600名地方武裝。[3]為了支持蒂羅爾叛亂,約翰重組了他的軍隊,並從第八軍團派出10,000名士兵在查斯特勒·德·庫爾塞勒斯將軍的指揮下向西移動。在不斷分兵後,約翰還剩下大約40,000名士兵來入侵義大利。[4]
歐仁的義大利軍團有70,000名法國-義大利士兵。在他的六個法國步兵師和三個義大利步兵師中,只有兩個負責保衛東部邊境附近的索查河,其餘的則分散在義大利王國各地。[5]1809年4月16日,過於自信的歐仁只帶著一個騎兵師和五個步兵師作戰,大約有35,000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6]在薩奇萊之戰中,約翰的奧地利軍隊重創了歐仁的軍隊,法軍有6,500人傷亡,奧軍的損失僅為3,600人。[7]被擊敗的法軍撤回了阿迪傑河上的維羅納以等待增援部隊,直到擴充到60,000名士兵。[8]在約翰分兵圍攻奧索波和帕爾馬諾瓦要塞並分兵監視法軍在威尼斯的大型駐軍後,奧地利軍隊於4月28日僅帶著30,000名士兵抵達維羅納。[6][8]在聽說奧地利主力軍隊在4月22日的埃克米爾戰役中戰敗後,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命令約翰大公撤退回內奧地利。[9]
在4月底的卡爾迪耶羅之戰中,約翰大公在索阿韋附近與歐仁短暫交鋒後於5月2日撤退。撤退由一支後衛軍隊負責掩護。[10]5月8日,約翰為皮亞韋河後面的堅固陣地與法軍交戰。在皮亞韋河戰役中,歐仁大敗對手,給奧軍造成5,000人傷亡,法軍則損失了2,000人。[11]5月11日,法意前衛在聖達尼埃萊攻擊了奧軍4,000人的後衛部隊。奧地利人被擊潰,損失約2,000人,而法軍的傷亡人數在200至800人之間。在文佐內發生衝突後,奧軍後衛向北撤退到費拉河谷,並燒斷了橋梁。[12]
序章
[編輯]約翰大公將大約19,000名奧地利士兵帶到塔爾維西奧。他派伊格納茲·久萊和5,000名士兵前往克拉尼斯卡(今斯洛維尼亞),那裡只有安東·馮·扎克和約翰·卡爾納西少將領導的兩個旅守衛。由於伊格納茲·久萊被授予了克羅埃西亞皇室總管一職,他有權召集克羅埃西亞的民兵部隊。由於約翰因入侵義大利失敗而被嚴重削弱,他從蒂羅爾召回了查斯特勒,希望集結足夠的軍隊來對抗歐仁。[13][14]
歐仁則計劃突破卡爾尼施山的奧軍防線。在西邊,讓-巴蒂斯特·多米尼克·魯斯卡將軍和他的步兵師向皮亞韋河谷進軍。雅克·麥克唐納將軍率領一個騎兵師和兩個步兵師向東進軍並占領位於卡爾尼奧拉的盧布爾雅那。從那裡,麥克唐納可能會與從達爾馬提亞向北推進的奧古斯特·馬爾蒙將軍會合,或者他可以占領格拉茨或馬里博爾。歐仁派了一個師由讓·馬蒂厄·塞拉斯將軍率領向塔爾維西奧進發。歐仁則親自帶著他的大部分軍隊從奧索波沿費拉山谷向北,劍指塔爾維西奧和菲拉赫。[15]
當他的旅撤退到皮亞韋河谷上游時,奧軍的約瑟夫·施密特少將徹底封鎖了法軍魯斯卡將軍的進軍路線。魯斯卡無法將他的輜重和大炮朝那個方向移動,於是他後退並跟隨歐仁的路徑。在遇到先前被奧軍拆毀的橋梁後,歐仁最終將他的炮兵、騎兵和輜重車留下,並指示他們追隨塞拉斯的部隊。他親自帶著他的步兵和一些輕型火炮繼續向龐特巴挺進。[16]
戰鬥
[編輯]5月中旬,約翰大公將他的軍隊重組為幾個小分隊。斯托伊切維奇將軍約有8,100人的部隊此時仍在達爾馬提亞。弗朗茨·傑拉西奇將軍的10,200名士兵和16門大炮從多瑙河轉移到約翰的戰鬥序列內。[17]傑拉西奇位於拉德施塔特北部。[18]約翰帶著他的13,060名士兵和22門火炮控制了菲拉赫。[17]
法軍部隊於5月15日抵達馬爾博蓋托堡壘前。歐仁命令士兵進攻堡壘,而另一個師則阻止久萊干涉塔爾維斯的法軍行動。因此,一些法軍士兵穿過山路,到達馬爾博蓋托堡壘東側的費拉山谷。16 日,法軍與久萊的部隊發生小規模衝突,久萊撤離了塔爾維西奧並在該鎮以東建立了一個防禦陣地。[19]
5月17日上午9點30分,法軍的兩個步兵師師從兩個方向衝進了馬爾博蓋托堡壘。三十分鐘後,法軍掃清了堡壘內的奧軍。有300名奧地利士兵被殺,350人被俘,法軍有80人傷亡並繳獲了大量的食物以及13門火炮。[19]
法軍在占領堡壘後迅速向東行進到塔爾維西奧,以協助對久萊的進攻。[20]中午時分,歐仁指揮他的部隊發起進攻。當一個步兵師正面進攻奧軍陣地時,一個義大利步兵師襲擊了奧地利的左翼。義大利人占領了一個關鍵要塞,並開始從南面進攻奧軍陣地。隨著奧地利防線開始崩潰,法軍部隊在前面發動了主攻。奧軍士兵在混亂中逃離戰場,並有3,000人陣亡、受傷及被俘,奧軍的大部分火炮也都被法軍繳獲。由於缺乏騎兵部隊,法意聯軍無法有效的進行追擊。[19]歐仁的部隊有80人陣亡,300人受傷。[20]
與此同時,法軍先前派出的另一個縱隊於15日到達普雷蒂爾堡壘並受到了猛烈抵抗。當歐仁在5月17日摧毀久萊的指揮部時,法軍轟炸了普雷蒂爾堡壘但沒有效果。[21]為了將他的炮兵、騎兵和輜重車帶到塔爾維西奧,歐仁需要占領普雷蒂爾堡壘,於是他派了三個營向南從山口發起進攻,而另一支法軍部隊則從另一邊同時進攻。法軍的進攻於5月18日開始,遭到了激烈的抵抗。駐守堡壘的250名克羅埃西亞籍士兵和指揮官全部在戰鬥中陣亡。在參戰8,500名步兵和12門火炮中,法意的傷亡人數約為450人。[22]
結果
[編輯]奧地利入侵義大利是一個戰略錯誤。入侵和撤退中的損失嚴重削弱了約翰大公的軍隊,此外,約翰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保衛義大利平原以東的山地屏障,而自身的士兵數量不足。[14]占領塔爾維西奧及其外圍堡壘為歐仁提供了一條通往菲拉赫的道路,他於5月20日徹底控制了道路。第二天,他的部隊占領了克拉根福。在這兩個城市,法國-義大利人都找到了可以使用的戰略物資。歐仁被迫修整了幾天,以便讓他的炮兵、騎兵和輜重車趕上他的步兵。約翰大公則撤退到格拉茨,並於5月24日抵達,隨後是久萊的師。[21]接下來的行動是5月25日的聖米夏埃爾之戰。[23]
引注
[編輯]- ^ Bodart 1908,第403頁.
- ^ 2.0 2.1 Schneid 1995,第64-65頁.
- ^ Bowden & Tarbox 1980,第108-109頁.
- ^ Schneid 1995,第66頁.
- ^ Schneid 1995,第66-67頁.
- ^ 6.0 6.1 Schneid 1995,第70頁.
- ^ Schneid 1995,第75頁.
- ^ 8.0 8.1 Schneid 1995,第76頁.
- ^ Schneid 1995,第76-77頁.
- ^ Epstein 1994,第86-87頁.
- ^ Epstein 1994,第93頁.
- ^ Epstein 1994,第94頁.
- ^ Schneid 1995,第82-83頁.
- ^ 14.0 14.1 Epstein 1994,第119頁.
- ^ Epstein 1994,第122頁.
- ^ Epstein 1994,第122-123頁.
- ^ 17.0 17.1 Bowden & Tarbox 1980,第115-117頁.
- ^ Petre 1976,第301頁.
- ^ 19.0 19.1 19.2 Epstein 1994,第123頁.
- ^ 20.0 20.1 Smith 1998,第304頁.
- ^ 21.0 21.1 Epstein 1994,第124頁.
- ^ Smith 1998,第306頁.
- ^ Schneid 1995,第8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odart, Gaston. 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 (1618-1905). 1908 [2021-06-13].
- Bowden, Scotty; Tarbox, Charlie. Armies on the Danube 1809. Arlington, Texas: Empire Games Press. 1980. ISBN 0-913037-08-7.
- Epstein, Robert M. Napoleon's Last Vict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Wa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4. ISBN 0-7006-0664-5.
- Hoen, Maximilian Ritter von & Veltz, Alois. Krieg 1809. Nach den Feldakten und anderen authentischen Quellen. Wien: k. und k. Kriegsarchiv. 1908. ISBN 1-85367-276-9.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1976.
- 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Italian Campaigns: 1805-1815.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1995. ISBN 0-275-96875-8.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