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蟬科
化石時期:古新世晚期至今, 58.7–0 Ma
日本暮蟬Tanna japonensis
卡氏十七年蟬Magicicada cassini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亞目: 頸喙亞目 Auchenorrhyncha
下目: 蟬下目 Cicadomorpha
總科: 蟬總科 Cicadoidea
科: 蟬科 Cicadidae
Westwood, 1840
亞科[註 1]

蟬科學名Cicadidae)是蟬總科下的一,其下物種通稱為,其特色為雄蟲腹胸交界處有發聲器,收縮振動而產生很大的鳴叫聲,雌蟲則無此器官;成蟲與若蟲均頭寬大於胸寬,且具兩突出的複眼,均吸食植物汁液為生,惟若蟲於地下挖洞穴居,成熟後爬上樹幹羽化,成蟲四翅薄而多為透明。因其鳴叫聲音,又俗稱「知了」,或作:蛭ㄌㄧㄠˊ蜘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唧了、吱嘮、借落子等。

蟬科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熱帶地區(已知紀錄約2500種蟬)。一些分布於沙漠地區的種類,當體溫過熱時,會從背板(tergum)排出多餘的水分,進而達到冷卻及散熱的效果(原理與人類流汗類似)。[2][3]

名稱[編輯]

蟬的英語 cicada 源自拉丁語,意指「棲息於樹上,像蟋蟀一樣會鳴叫的」;但英語有時稱蟬為 locust[4],儘管與蝗蟲沒有確切關係。希臘語為 τέττῑξ / téttī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或 τζίτζικας / tzítzik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兩者皆為擬聲詞,即模仿蟬的鳴聲。

古人對蟬的稱呼有:[註 2][註 3][註 4](較小的蟬)[5][6][註 5](寒蟬)、𧔢[7][註 6][註 7][註 8][註 9](聲響的大黑蟬)、[註 10](方頭廣額的小蟬)、[註 11]五色日暮丕蜩茅蜩秋蜩蚱蟬(同蝒)[8]寒蜩[註 12]寒螿[註 13]蜋蜩[註 14]蜻蜻蜓蛛蜩螗[9]螗蜩(不同於蜩螗,為一種小蟬)[10][11]蟪蛄螗蛦[註 15]馬蜩蛁蟟[註 16][12]螇螰[註 17][12]蝭蟧[註 18][13][14]

漢字中「蟬」最早出現於商代西周間,構造上屬於形聲字形符「虫」為「蟲」的古字,在當時是對動物的泛稱(五蟲);而聲符「單」亦兼表字義,帶有「發出聲響」的意涵。

特徵[編輯]

蟬的頭部特寫

大多數蟬的體型通常不大,成蟲體長多在2至5公分(0.79至1.97英寸)之間,少數種類,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蟬英語Empress cicadaMegapomponia imperatoria)翼展就達20公分(7.9英寸),體長約7公分(2.8英寸)[15][16];同樣棲息於南亞地區的一種大型蟬(Tacua speciosa,有「青襟油蟬」或「婆羅洲巨蟬」等名稱)翼展也有18公分(7.1英寸),其體長則約4至5公分(1.6至2.0英寸)[17]。蟬的外骨骼很堅硬,雙翅相當發達,多為透明或半透明(雙翅完全不透明的種類通常翅面顏色較為鮮明,且多分布於靠近熱帶的地區),上面有明顯的翅脈。

一般來說,蟬的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突出的額唇基(clypeus)。觸角短,呈鬚狀。口器細長,口器內有食道與唾液管,屬於刺吸式。胸部則包括前胸、中胸及後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較長。3個胸部都具有一對足,腿節粗壯發達(若蟲前腳用來挖掘,腿節膨大,帶刺)。

蟬的腹部呈長錐形,總共有10個腹節,第9腹節成為尾節。雄蟬第1、第2腹節具發音器,第10腹節形成肛門;雌蟬第10腹節形成產卵管,且較為膨大。

眼睛[編輯]

蟬的視力相當良好,有五隻眼睛,兩隻複眼和三隻單眼。複眼突出,位於頭部兩側且分得很開。

發聲[編輯]

雄蟬發音器構造剖面圖:
Trommelorgan - 鼓室
Schallplatten - 鼓膜
Schallplattenmuskel - 發音肌
Trommelfell - 鏡膜
Stigma - 氣門

雄性蟬身體兩側有能夠發出很大聲響的發聲構造(也稱為「鼓室」),主要包括背瓣、腹瓣、鼓膜、發音肌(鼓膜肌)、腱盤、腱突起、腹面調節肌、鏡膜、褶膜(摺膜)、第三氣門、共鳴室(氣室)等。為了發音,牠們常趴在樹幹上,向前或左右扭動腹部來調節發出的聲響;而發出來的響聲常被稱為蟬的「歌聲」,與一般以摩擦方式發聲的昆蟲(如蟋蟀)不同。雌蟬沒有發聲器。

習性[編輯]

生活史[編輯]

週期蟬[編輯]

高砂熊蟬為台灣最常見的蟬。鳴聲於台北市錄音

日本川崎市麻生區的早野聖地公園日本暮蟬,2011年7月17日錄音。

希臘伊薩基島樹上蟬鳴,2008年7月錄音。

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縣歐文某處,某一炎熱午後的蟬鳴,2012年6月錄音。

播放這些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比較著名的蟬是「十七年蟬」或週期蟬Magicicada)。原產於美國東部地區,這些蟬的若蟲在地下蟄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

根據牠們出現的年份,週期蟬被分為30個「群」。群1號到17號是十七年蟬,群18號到30號是十三年蟬。一些群並不存在,但為了方便起見而保留。群4號已於西元2003年出現。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蟬為將於西元2011年出現的群19號。群10號,一種十七年蟬,已經出現於西元2004年5月的紐澤西州北卡羅萊納州

分類學[編輯]

古蟬總科的生物都生活於中生代,外型和現在的蟬極度相似,就連雙翅也有了蟬的輪廓

狹義的蟬僅侷限於蟬科的昆蟲[18][19],廣義的蟬則指蟬總科的所有昆蟲(蟬總科有兩個科:蟬科與螽蟬科 Tettigarctidae);此外,不只蟬總科的昆蟲,整個蟬下目的昆蟲都被冠上蟬的名字,分類如下(參見蟬下目[20]

而蟬科的組成如下:

  • 蟬科
  • 蟬族 Cicadini

[編輯]

斑蟬(Gaeana maculata[18][19]
蟪蛄的一種(Platypleura sp.)[18][19]

圖集[編輯]

其它[編輯]

食用[編輯]

油炸蟬的若蟲

在中國,蟬的剛出土的若蟲,稱知了猴、知了龜、蟬牛、蟬猴等,被視為一種食材,油炸、蒸煮或燒烤後可以食用。活的或醃漬後的蟬若蟲也會在市面上銷售。[22]但因富含異體蛋白,過敏體質者應謹慎食用。[23]

醫藥[編輯]

中藥蟬蛻飲片。

蟬若蟲的殼—「蟬蛻」,是一種中藥[註 19]。此外,卵、若蟲成蟲等遭受如真菌微生物寄生,將產生「蟬花」,原理可以以冬蟲夏草的方式思維,只是它們應用上的藥效卻大不相同。[24]

遭寄生[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書目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陳振祥 2007,第38-39頁
  2. ^ Neil F. Hadley, Michael C. Quinlan & Michael L. Kennedy.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he desert cicada: thermal efficiency and water / metabolic costs" (PD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91, 159: 269–283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1-17). 
  3. ^ Toolson, Eric C. "Water Profligacy as an Adaptation to Hot Deserts: Water Loss Rates and Evaporative Cooling in the Sonoran Desert Cicada, Diceroprocta apache(Homoptera: Cicadidae)". Physiological Zoology. 1987, 60 (4): 379–385. 
  4. ^ Milne, Lorus; Milne, Margery. North American Insects & Spiders. Knopf Publishing. 1980. ISBN 0-394-50763-0. 
  5.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6.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7.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8.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9.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10.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11.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12. ^ 12.0 12.1 說文解字. 
  13. ^ 存档副本.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14. ^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educode=B04330
  15. ^ Rainer Flindt. Amazing Numbers in Biology. 2006: p.10. ISBN 978-3540301462. 
  16. ^ Burton, Maurice; Burton, Robert. International Wildlife Encyclopedia. 4, Chickaree - crabs 3rd. Tarrytown, NY: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2: 455. ISBN 0-7614-7270-3. 
  17. ^ W. L. Distant. A Monograph of Oriental Cicadidae. London, West. 1892. 
  18. ^ 18.0 18.1 18.2 Sanborn 2013
  19. ^ 19.0 19.1 19.2 Masayo Katō 1961
  20. ^ C. H. Dietrich. Resh, V. H. & Carde, R. T. , 編. Encyclopedia of Insects. Academic Press. 2003. ISBN 0123741440 (英語). 
  21. ^ A. Ewart, L.W. Popple and K.B.R Hill. 2017. Five New Species of Grass Cicadas in the Genus Graminitigrina (Hemiptera: Cicadidae: Cicadettinae: Cicadettini) from 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ustralia: Comparative Morphology, Songs, Behaviour and Distributions. Zootaxa. 4228(1); 1–62. DOI: 10.11646/zootaxa.4228.1.1
  22. ^ 丹治翔. 請勿抓幼蟬來「吃」 公園告示板引發網路討論. 朝日新聞. 2018-08-21 [201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23. ^ 过敏性体质慎吃知了猴. 網易. 京華時報. [2019-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3). 
  24. ^ 陳振祥 2007,第36頁
  25. ^ 台灣蛾訊, 張貼者:. 臺灣蛾訊 MOTHS of Taiwan.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5). 
  26. ^ 張保信。1989。《臺灣蛾類圖說(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省立博物館。
  27. ^ 陳振祥 2007,第35頁

註釋[編輯]

  1. ^ 除以上介紹的亞科外,還有許多分類未定的亞科,包括翅蟬亞科(Platypediinae)、齒蟬亞科(Ydiellinae)、胸蟬亞科(Plautillinae)等[1]
  2. ^ 「蜩」與「條」同音
  3. ^ 宋本《廣韻·下平聲·蕭·迢》蜩:大蟬。《大雅》如蜩如螗。《傳》蜩,蟬也。螗,蝘也。《疏》《釋蟲》云:蜩、蜋、蜩、螗,舍人曰:皆蟬也。《爾雅·釋蟲》蜩,蜋蜩。《說苑·雜言》記載《》云:『苑彼柳斯,鳴蜩嚖嚖。』《詩經·豳風·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4. ^ 「螗」與「唐」同音
  5. ^ 「蜺」與「泥」同音
  6. ^ 「𧔢」與「錢」同音
  7. ^ 「䗃」與「棧」同音
  8. ^ 「䗁」與「繼」同音
  9. ^ 「蝒」與「棉」同音
  10. ^ 「螓」與「秦」同音
  11. ^ 「蠽」與「節」同音,一種小型蟬
  12. ^ 「寒蜩」同「寒螿」,屬一種寒蟬,較小型,體色青赤
  13. ^ 「螿」與「江」同音;寒螿,即寒蜩
  14. ^ 「蜋」與「郎」同音
  15. ^ 「蛦」與「夷」同音
  16. ^ 與「刁遼」同音
  17. ^ 與「奚鹿」同音
  18. ^ 與「蹄牢」同音
  19. ^ 蟬殼、蟬衣,蟬自蛹狀若蟲化為成蟲時所脫下的殼,李時珍本草綱目》 虫部

相關[編輯]

大眾文化[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蟬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