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也稱盧布危機)是指1998年8月17日在俄羅斯發生,最終導致了俄羅斯政府將盧布貶值,並且宣布無法按時償還國債的一次金融危機。

債務危機前因[編輯]

俄羅斯從1991年起到1998年共吸入外資237.5億美元,其中1997年就達100多億美元,但是流入的國外資本直接投資比例僅30%左右,剩下的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因為轉入轉出較快,所以無法對實質經濟有助益,此點為後來的債務危機埋下了隱患。

下降的生產力水平和為避免輿論困境而產生虛高的外匯匯率,以及長期持續的財政赤字都是危機發生的原因°第一次車臣戰爭的經濟成本(不算入重建車臣經濟的費用)便高達55億美元,加劇了危機的形成。在1997的上半年,俄國經濟展現了好轉的信號,但是不久後問題開始嚴重化。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的需求降低,兩大外因嚴重地打擊了身為資源輸出國的俄國外匯儲備。當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開始展現時,俄國最寶貴的兩種資本來源(能源和金屬)價格暴跌。原本就脆弱的俄國經濟,加之兩大資本來源迅速走弱,經濟立刻陷入一片混亂,人均GDP下滑和失業率高升,國際投資者開始清算和拋售俄國資產。

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編輯]

俄羅斯的債務問題與其經濟發展有著直接關係,自獨立以來,俄羅斯經濟一直處在動盪和衰退的邊緣,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到1998年,財政缺口高達180至190億美元。為了解決國家財政的困難,俄羅斯政府不得不發行大量短期債券和對外借款。至1997年底,俄羅斯可以確認的對外負債總額為1280億美元,資產總值卻僅有277億美元,而外匯儲備也只有130億美元,為對外負債總值的十分之一。

債務危機原因[編輯]

俄羅斯的債務問題總結起來有幾方面原因:

  • 經濟衰退,財政收入無法維持。在90年代前期,俄羅斯實行了休克療法,試圖快速向市場私有化的經濟體制過渡,但是休克療法卻造成了俄羅斯的惡性通貨膨脹、居民收入大幅度下降、消費能力萎縮,最終造成長時間的經濟衰退。
  • 經濟結構畸形是俄羅斯債務危機的另一大特點,俄羅斯的外匯輸入70%來自於石油天然氣的天然資源出口,國際能源的價格波動對俄羅斯的償債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政局不穩導致資本流出:在葉爾欽解除了切爾諾梅爾金的總理職務之後,提名缺乏經驗年僅35歲的謝爾蓋·基里延科擔任總理。而此任命經過了國家杜馬的三次表決才勉強通過,在總理空缺期內,俄羅斯少收了30億美元的稅款,使得本來就入不敷出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俄羅斯政局的不穩定更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大量資金從俄羅斯流出。

危機發展與影響[編輯]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將盧布貶值,違約國內發行的國債,並宣布暫停向外國債權人支付還款。同一天,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中央銀行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其大意為:

  1. 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兌美元的匯率浮動區間將從5.3至7.1盧布兌一美元擴大為6.0至9.5盧布兌一美元。
  2. 俄羅斯以盧布為本位的債務將被重組,以避免大規模的俄羅斯銀行違約,重組辦法則另外公布。
  3. 一些銀行對負債的支付,包括債務和貨幣期權的交易將被暫停90天。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任職僅半年的時任俄羅斯總理謝爾蓋·基里延科在1998年8月23日辭職,隨後在維克托·切爾諾梅爾金代理總理一職一個月後,克格勃出身的時任俄羅斯外交部部長葉夫根尼·普里馬科夫在1998年9月11日出任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上任後推動了一系列改革,俄羅斯經濟有所回暖,也因此普里馬科夫一度被外界認為是葉爾欽的接班人,但葉爾欽在1999年5月12日將普里馬科夫解職並最終選擇了另一位克格勃出身的官員弗拉基米爾·普京作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