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
國君
夏啟像
夏啟像
君主
配偶正妻:申華
子嗣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觀
諡號
齊聖皇帝
政權夏朝
父親
母親女嬌

(?—?),,夏后氏,名,是中國夏朝第二任首領。治水英雄的的兒子,母親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仲康。據《竹書紀年》,啟在位39年,78歲駕崩。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因此決定傳給大業伯益死後啟按照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位給伯益[1]。結果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啟,所以啟即位[2]。史籍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啟。」啟晚年時,其子武觀為爭奪天子位挑起叛亂,彭伯壽率師出征西河,平定了這場叛亂[3]。啟晚年生活奢侈腐化,終日沉迷於歌舞聲色之中,加劇了階級矛盾,為後來的太康失國埋下了伏筆。

武周女皇帝武則天武周時,尊封啟為「齊聖皇帝」。

奪位疑雲

[編輯]

據此有人認為禹在世的時候已暗中幫助啟培植勢力[4]。《戰國策》更說明禹名為禪讓以成佳名,其實暗中安排自己兒子武力奪位,按史料推測,伯益有實際即位,啟殺死伯益奪位,《竹書紀年》也載:「益干啟位,啟殺之」[5]。啟殺益後,諸侯來都城陽翟朝會,啟在鈞台(今河南禹州)舉行盛大筵宴款待,史稱「鈞台之享」。[6]

啟在位時因有扈氏不服其奪位而造反,在甘之戰大勝有扈氏。[7]開戰前啟在六卿之前發表「甘誓[8],這個「甘誓」雖然收錄於《尚書》中,學者對於它是否為啟所作卻存疑[9],據說有扈氏支持伯益。啟戰勝後大會各部落首領,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王位世襲制(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由此確立。史稱:「禹傳子,家天下」[10]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史記·夏本紀》在記述夏啟取代伯益時說:「帝禹東迅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
  2. ^ 孟子·美章》載:「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陽,朝現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巳 『吾君之子也。』」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記載基本承襲《孟子》篇。
  3. ^ 逸周書·嘗麥》: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卑正夏略。
  4.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潘壽言禹情」註:「言禹傳位於益,終令啟取之。」;《戰國策·燕策》稱:「禹傳益,而以啟任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袁康《越絕書‧吳內傳》云:「夏啟獻犧於益。啟者禹之子,益與禹臣於舜,舜傳之禹,薦益而封之百里。禹崩,啟立,曉知王事,達於君臣之義。益死之後,啟歲善犧牲以祠之。經曰:夏啟犧文聖,此之謂也」。
  5. ^ 晉書.束晳傳》:「《紀年篇》云:益干啟位,啟殺之。」《汲冢書》載:「益為啟所誅。」
  6. ^ 左傳·昭公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杜預註:「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蓋啟享諸侯於此。」
  7. ^ 《淮南子·齊俗訓》高誘注說:「有危,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
  8. ^ 《史記·夏本紀》:「有慝氏不服,啓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
  9. ^ 《墨子》中曾引用《甘誓》,實際是《禹誓》,文字也不盡相同。屈萬里以為《尚書‧ 甘誓》和《墨子‧ 禹誓》兩篇實來自一個祖本,不能說後人據〈禹誓〉而偽造了〈甘誓〉(屈萬里:〈尚書甘誓篇著成的時代〉,《書傭論學集》,頁109。)。鄭振鐸以為《甘誓》「就其明白曉暢的一點看來,至少有後人改寫的痕跡」(《中國文學史》)。
  10. ^ 三字經》雲:「禹傳子,家天下。」《漢書·蓋寬饒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二:「古時的人以為堯舜傳賢而夏禹傳子,是家天下的開始。」

書籍

[編輯]
前任:
中國夏朝國君
第2代公元前2057-公元前2047
繼任:
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