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行: | 第2行: | ||
|T=zh-cn:德蕾莎修女; zh-hk:德蘭修女; zh-tw:德蕾莎修女 |
|T=zh-cn:德蕾莎修女; zh-hk:德蘭修女; zh-tw:德蕾莎修女 |
||
|1=zh-cn:德蕾莎; zh-hk:德蘭; zh-tw:德蕾莎; |
|1=zh-cn:德蕾莎; zh-hk:德蘭; zh-tw:德蕾莎; |
||
|2=zh-cn: |
|2=zh-cn:羅納德·里根; zh-hk:朗奴·列根; zh-tw:隆納·雷根 |
||
|3=zh-cn:教皇; zh-hk:教宗; zh-tw:教宗; |
|3=zh-cn:教皇; zh-hk:教宗; zh-tw:教宗; |
||
}} |
}} |
||
{{Refimprove |time=2008-10-23T02:25:09+00:00 }}<!-- 本 |
{{Refimprove |time=2008-10-23T02:25:09+00:00 }}<!-- 本調用由 {{subst:Refimprove/auto}} 自動產生。 --> |
||
{{POV |time=2008-10-23T02:25:09+00:00 }}<!-- 本 |
{{POV |time=2008-10-23T02:25:09+00:00 }}<!-- 本調用由 {{subst:POV/auto}} 自動產生。 --> |
||
[[File:President Reagan presents Mother Teresa with the Medal of Freedom 1985.jpg|thumb|300px|德蕾莎修女(中)從美國總統[[ |
[[File:President Reagan presents Mother Teresa with the Medal of Freedom 1985.jpg|thumb|300px|德蕾莎修女(中)從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手中接受自由獎]]<!--- |
||
---> |
---> |
||
'''真福德蘭修女''',({{lang|en|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bd|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地 |
'''真福德蘭修女''',({{lang|en|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bd|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地區用詞|譯=1|陸簡=德蕾莎修女|陸繁=德蕾莎修女|台簡=德蕾莎修女|台繁=德蕾莎修女|港簡=德蘭修女|港繁=德蘭修女}}{{lan|zh-tw=,又譯作'''德肋撒修女'''、'''泰瑞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德蘭修女也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
||
==早期的生活== |
==早期的生活== |
||
德蘭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 |
德蘭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就在斯科普里老城石橋附近。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
||
德蘭修女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阿爾巴尼亞]]人起來叛亂。兩年後巴爾幹戰爭爆發,1914年連歐州也 |
德蘭修女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阿爾巴尼亞]]人起來叛亂。兩年後巴爾幹戰爭爆發,1914年連歐州也捲入這一場戰爭之中。<ref>David Porter, "Mother Teresa - The Early Years"(Grand Repids, Michigan: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3.</ref> |
||
德蘭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8歲(1918年)時父親去逝世,母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擔子和照顧三個小孩的責任。<ref>David, 10.</ref>10歲(1920年)時她到克羅埃西亞讀書。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en:Sisters of Loreto|Sisters of Loreto]]),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蘭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http://www.hkdavc.com/st-lady/v2-st-lady.html 聖女德莉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蘭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蘭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
德蘭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8歲(1918年)時父親去逝世,母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擔子和照顧三個小孩的責任。<ref>David, 10.</ref>10歲(1920年)時她到克羅埃西亞讀書。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en:Sisters of Loreto|Sisters of Loreto]]),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蘭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http://www.hkdavc.com/st-lady/v2-st-lady.html 聖女德莉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蘭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蘭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
||
[[1947年]][[孟加拉|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 |
[[1947年]][[孟加拉|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痲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蘭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蘭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蘭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蘭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
||
===小故事=== |
===小故事=== |
||
有一天,德蘭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 |
有一天,德蘭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蘭修女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蘭修女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蘭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蘭修女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蘭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蘭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
||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 |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
||
光靠德蘭修女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蘭修女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
光靠德蘭修女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蘭修女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
||
第34行: | 第34行: | ||
==獲獎== |
==獲獎== |
||
[[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給德蘭修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 |
[[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給德蘭修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
||
==健康惡化與過世== |
==健康惡化與過世== |
||
[[1983年]],德蘭修女到羅馬拜訪教宗[[ |
[[1983年]],德蘭修女到羅馬拜訪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
||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4月,德蘭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同年9月5日,87歲時逝世。德蘭修女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 |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4月,德蘭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同年9月5日,87歲時逝世。德蘭修女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為她舉行了[[國葬]]。 |
||
==宣聖之道== |
==宣聖之道== |
||
德蘭修女去世後,加爾各答成為立了一個委員會,向教延聖人部申請德蘭修女宣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3年]]10月被例把德蘭修女列入了[[真福]]名單,是「宣聖五步」的第四步。現時,教延聖人部已經展開有關的 |
德蘭修女去世後,加爾各答成為立了一個委員會,向教延聖人部申請德蘭修女宣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3年]]10月被例把德蘭修女列入了[[真福]]名單,是「宣聖五步」的第四步。現時,教延聖人部已經展開有關的蒐集,以是否把德蘭修女列入聖品作準備。 |
||
==批評== |
|||
传教士体位: 德雷莎修女的理论与实作 |
|||
英国作家 Christopher Hitchens写了一本研究德雷莎修女的专书, 书名叫做 “传教士体位: 德雷莎修女的理论与实作(The Missionary Position: Mother Teresa in Theory and Practice)”. 他讲了一句好话: “你所知道的德雷莎修女, 不是部份是假的. 而是全部都是假的.” 例如: |
|||
* 德雷莎修女所服务的印度城市, 加尔各答 (Calcutta) 简直是人间地狱:其实不然. 加尔各答是现代化的大城市. 大部分报导德雷莎修女的文章都夸大了 加尔各答穷苦的程度. |
|||
* 德雷莎修女把她的一生奉献给加尔各答: 不然. 德雷莎修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梵谛冈, 或是访问其他的国家. 她很少在加尔各答. |
|||
* 德雷莎修女的慈善组织帮助了无数的穷苦人: 不然. 尽管德雷莎修女收到大量的捐款, 这些钱很少用在穷人身上. Chartjee 写的书 (Mother Teresa: The Final Verdict) 详细的列出印度几十年来的重大灾害. 德雷莎修女的组织几乎完全没有过问. 德雷莎修女在接受访问时提到她所经营的孤儿院, 收容所…等等. 这些机构常常是修女信口开河编造出来的. 其实完全不存在. |
|||
* 那那些捐款都到哪里去了? 没有人知道, 因为德雷莎修女的教会是全印度唯一不公开帐目的慈善机构. 许多钱毫无疑问, 很多是用在扩充教会上. 德雷莎修女的疗养院没有救护车, 她的修女却有专车参加祷告会. 许多捐款给德雷莎修女的人以为他们捐的钱是用来购买医疗设备, 整建医院, 或是雇用医生, 其实不然. 尽管是在修女名声最高涨的时候, 她的疗养院仍然在使用最不专业的设备. |
|||
* 德雷莎修女是无私的人道主义者: 正好相反. 她是偏执而且残酷的基本教义派. 德雷莎修女对于“痛苦”有一种不健康的崇拜, 她认为受苦是让人接近最直接上帝的途径. 因此, 她所经营的“疗养院”不是用来治疗穷苦的人, 而是让他们痛苦的死亡的场所. 德雷莎修女的疗养院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医疗设备. 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受过医疗训练的修女, 她们使用没有消毒的针筒, 不使用任何止痛药, 也不打算治好任何人. 因为修女禁止使用止痛药, 许多病人都是在最痛苦的情况下死亡. 德雷莎修女唯一在乎的事, 是传教. 她常常在违反病人的意愿之下帮回教徒施洗. Chatterjee 医生的书详细的描述了尽管在生死攸关的场合,德雷莎修女也不愿让病人住她的疗养院. |
|||
* 德雷莎修女拥有无上的智慧: 德雷莎修女活在想像的世界里, 与现实脱节.她强力反对堕胎, 反对节育, 顽固的程度只能用用愚蠢一词形容. |
|||
* 德雷莎修女施展神迹, 因而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 所谓的神迹后来都被证实是伪造的.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第68行: | 第50行: | ||
</div> |
</div> |
||
{{ |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1976年-2000年)}} |
||
{{wikiquote|德蘭修女}} |
{{wikiquote|德蘭修女}} |
||
第78行: | 第60行: | ||
[[Category:印度人|T]] |
[[Category:印度人|T]] |
||
[[Category:天主教人士|T]] |
[[Category:天主教人士|T]] |
||
[[Category: |
[[Category: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T]] |
||
[[af:Moeder Teresa]] |
[[af:Moeder Teresa]] |
2009年1月14日 (三) 17:24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8年10月23日) |
真福德蘭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譯作德肋撒修女、泰瑞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德蘭修女也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的美譽。
早期的生活
德蘭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個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裔人。就在斯科普里老城石橋附近。父親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母親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後來也成為修女)。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蘭修女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阿爾巴尼亞人起來叛亂。兩年後巴爾幹戰爭爆發,1914年連歐州也捲入這一場戰爭之中。[1]
德蘭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8歲(1918年)時父親去逝世,母親肩負起整個家庭的擔子和照顧三個小孩的責任。[2]10歲(1920年)時她到克羅埃西亞讀書。她曾說,在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時,她就感覺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托修會(Sisters of Loreto),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蘭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更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德蘭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蘭修女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痲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蘭修女到印度大吉嶺的修院休息了一年,並強烈的感受到自己要為窮人服務的心,返回加爾各答後,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和修會,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大多數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傳染病如霍亂和痲瘋病沒有受到控制,在街頭巷尾爆發開來,於是加爾各答的街頭,學校的高牆外越來越像是地獄,折磨著德蘭修女的心,在不斷向總主教以及梵蒂岡請求下,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終於給德蘭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並撥給她一個社區和居住所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窮人。德蘭修女馬上去接受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德蘭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沙龍,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小故事
有一天,德蘭修女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修女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老婦人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裡,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蘭修女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蘭修女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蘭修女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場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蘭修女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他們一開始受到印度教區婆羅門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德蘭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蘭修女不畏反對,依然在街頭搶救許多臨危的病患到收容所來替他們清洗,給他們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侶,此舉感動了許多的印度人,於是反對聲浪就漸漸的平息了。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光靠德蘭修女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蘭修女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
成立
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就是孟加拉語中「清心之家」的意思。七年後,德蘭修女的仁愛傳教會分別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蘭奇設立了兩座這樣的垂死者收容院。
紀錄片與知名度
1960年代,德蘭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拍攝了一部以德蘭修女為主的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德蘭修女決定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的精神,讓許多人相當感動,也讓德蘭修女變成了世界名人。
獲獎
1971年,教宗保祿六世頒給德蘭修女「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4年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國名譽公民;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諾貝爾和平獎,也頒發給她。當時她拒絕了頒獎宴會和獎金。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健康惡化與過世
1983年,德蘭修女到羅馬拜訪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1989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時,她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從墨西哥拜訪回來之後,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於是她向博濟會提出辭職,理由是她已無法像其他修女一樣全天照顧病患,在修會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濟會領導她們。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濟會。4月,德蘭修女跌倒並傷到鎖骨。8月時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日漸好轉。同年9月5日,87歲時逝世。德蘭修女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印度為她舉行了國葬。
宣聖之道
德蘭修女去世後,加爾各答成為立了一個委員會,向教延聖人部申請德蘭修女宣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2003年10月被例把德蘭修女列入了真福名單,是「宣聖五步」的第四步。現時,教延聖人部已經展開有關的蒐集,以是否把德蘭修女列入聖品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