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由英語維基翻譯並補充
第4行: 第4行:
{{Unreferenced|time=2016-12-09T22:27:55+00:00}}
{{Unreferenced|time=2016-12-09T22:27:55+00:00}}
}}
}}
'''同理心'''({{lang-en|empathy}})或称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 (社會科學)|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ref>{{Cite journal|title=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s an Interviewing Skill in Medicine|url=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392335|last=Bellet|first=Paul S.|date=1991-10-02|journal=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issue=13|doi=10.1001/jama.1991.03470130111039|volume=266|pages=1831|language=en|issn=0098-7484}}</ref>。即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隨著廣泛的情緒變換,同理心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含意
'''同理心'''({{lang-en|empathy}})或称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 (社會科學)|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ref>{{Cite journal|title=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s an Interviewing Skill in Medicine|url=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392335|last=Bellet|first=Paul S.|date=1991-10-02|journal=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issue=13|doi=10.1001/jama.1991.03470130111039|volume=266|pages=1831|language=en|issn=0098-7484}}</ref>。即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种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种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第10行: 第10行:
同理心的類型包括有認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和生理同理心<ref>{{Cite book|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61458379|title=Help for the helper :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compassion fatigue and vicarious trauma|last=Babette.|first=Rothschild,|date=2006|publisher=W.W. Norton|year=|isbn=039370422X|edition=1st ed|location=New York|pages=|chapter=|oclc=61458379}}</ref>。同理心與[[同情心]]並不相同。
同理心的類型包括有認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和生理同理心<ref>{{Cite book|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61458379|title=Help for the helper :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compassion fatigue and vicarious trauma|last=Babette.|first=Rothschild,|date=2006|publisher=W.W. Norton|year=|isbn=039370422X|edition=1st ed|location=New York|pages=|chapter=|oclc=61458379}}</ref>。同理心與[[同情心]]並不相同。


==簡介==
==定義==
同理心在應用上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包括:廣義的情緒狀態、照顧與幫助他人的慾望、與另一個人的經驗情感相同的情緒、辨別出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感受<ref>{{Cite journal|title=Insight in schizophrenia: associations with empathy|url=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406-012-0373-0|last=Pijnenborg|first=G. H. M.|last2=Spikman|first2=J. M.|date=2012-10-18|journal=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issue=4|doi=10.1007/s00406-012-0373-0|volume=263|pages=299–307|language=en|issn=0940-1334|last3=Jeronimus|first3=B. F.|last4=Aleman|first4=A.}}</ref>、使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異變得不那麼明顯<ref>{{Cite journal|title=Regulating the costs of empathy: the price of being human|url=http://dx.doi.org/10.1016/S1053-5357(01)00112-3|last=Hodges|first=Sara D.|last2=Klein|first2=Kristi J.K.|date=2001-09|journal=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issue=5|doi=10.1016/s1053-5357(01)00112-3|volume=30|pages=437–452|issn=1053-5357}}</ref>等。
同理心應該要出自非[[主觀]]以及外界客觀的因素。

===同理心的不同部份===
同理心也被認為是感受和分享另一個人情緒的能力。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與他人情緒相匹配的能力,而有些人則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溫柔<ref>{{Cite book|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639574840|title=Positive psychology :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last=R.|first=Snyder, C.|last2=Teramoto.|first2=Pedrotti, Jennifer|date=2011|publisher=SAGE|year=|isbn=9781412981958|edition=2nd ed|location=Thousand Oaks, Calif.|pages=|chapter=|oclc=639574840}}</ref>。
同理心可分為兩個主要的部份,它們分別如下:

==同理心的類型==
同理心有幾個主要的類型,它們分別如下: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又稱「[[心靈內化]](Mentalizing)」或「[[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一種辨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又稱「[[心靈內化]](Mentalizing)」或「[[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一種辨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一種以正確的情感回應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一種以正確的情感回應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


== 心理疾病與同理心 ==
儘管許多的研究都指出[[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認知同理心方面有缺陷,但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情感同理心方面可能是沒缺陷的。也就是說,自閉症患者在確定他人的想法和感覺方面會有困難,但當知道他人情感狀態時可能會感受到同理心。
儘管許多的研究都指出[[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認知同理心方面有缺陷,但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情感同理心方面可能是沒缺陷的。也就是說,自閉症患者在確定他人的想法和感覺方面會有困難,但當知道他人情感狀態時可能會感受到同理心。



2018年9月18日 (二) 07:52的版本

同理心(英語:empathy)或称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1]。即指能夠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於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种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並不代表對其認同。

同理心的類型包括有認知同理心、情感同理心和生理同理心[2]。同理心與同情心並不相同。

定義

同理心在應用上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包括:廣義的情緒狀態、照顧與幫助他人的慾望、與另一個人的經驗情感相同的情緒、辨別出另一個人的想法或感受[3]、使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異變得不那麼明顯[4]等。

同理心也被認為是感受和分享另一個人情緒的能力。有些人認為同理心是一種能夠與他人情緒相匹配的能力,而有些人則認為同理心是對他人溫柔[5]

同理心的類型

同理心有幾個主要的類型,它們分別如下:

  •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又稱「心靈內化(Mentalizing)」或「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一種辨別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 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一種以正確的情感回應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

心理疾病與同理心

儘管許多的研究都指出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認知同理心方面有缺陷,但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在情感同理心方面可能是沒缺陷的。也就是說,自閉症患者在確定他人的想法和感覺方面會有困難,但當知道他人情感狀態時可能會感受到同理心。

巴倫─柯亨(Baron-Cohen)認為自閉症患者和心理變態患者(psychopath)在同理心缺陷方面是彼此的鏡像。心理變態患者的認知同理心是正常的,但心理變態患者的情感同理心有缺陷;而自閉症患者的情感同理心是正常的,但自閉症患者的認知同理心有缺陷。他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心理變態患者可以不斷地做出殘忍的行為,而自閉症患者不常這樣的原因。自閉症患者常在了解他人的動機、意圖與行為方面有困難,並因此傾向避免發展關係,並認為人際關係使其困惑,但很少傷害他人;與此相對地,心理變態患者傾向於使用其完好的認知同理心來利用他人並常傷害他人。

参见

参考文献

  1. ^ Bellet, Paul 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s an Interviewing Skill in Medicine.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1-10-02, 266 (13): 1831. ISSN 0098-7484. doi:10.1001/jama.1991.03470130111039 (英语). 
  2. ^ Babette., Rothschild,. Help for the helper :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compassion fatigue and vicarious trauma 1st ed. New York: W.W. Norton. 2006. ISBN 039370422X. OCLC 61458379. 
  3. ^ Pijnenborg, G. H. M.; Spikman, J. M.; Jeronimus, B. F.; Aleman, A. Insight in schizophrenia: associations with empathy.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2-10-18, 263 (4): 299–307. ISSN 0940-1334. doi:10.1007/s00406-012-0373-0 (英语). 
  4. ^ Hodges, Sara D.; Klein, Kristi J.K. Regulating the costs of empathy: the price of being human.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1-09, 30 (5): 437–452. ISSN 1053-5357. doi:10.1016/s1053-5357(01)00112-3. 
  5. ^ R., Snyder, C.; Teramoto., Pedrotti, Jennifer. Positive psychology :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2011. ISBN 9781412981958. OCLC 63957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