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赞喀勒墓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建立内容为“{{文物保护单位 | 级别 = 全国 | 名称 = 吉尔赞喀勒墓地 | 图片 = | 所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的新页面
(没有差异)

2019年10月23日 (三) 14:16的版本

吉尔赞喀勒墓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
坐标37°52′14″N 75°13′34″E / 37.87055424°N 75.22611673°E / 37.87055424; 75.22611673坐标37°52′14″N 75°13′34″E / 37.87055424°N 75.22611673°E / 37.87055424; 75.22611673
分类古墓葬
时代东周
编号8-0197-2-030
登录2019年10月16日
地图
吉尔赞喀勒墓地所在地

吉尔赞喀勒墓地(也称: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曲曼黑白石条古墓地曲曼墓地英文:Jirzankal Cemetery)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塔什库尔干河岸上的一座黑白石条墓地遗址。2019年10月16日,吉尔赞喀勒墓地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地理信息

吉尔赞喀勒墓地地处帕米尔高原,具体地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部,塔什库尔干河西岸并被山环绕的吉尔赞喀勒二、三级台地上。塔什库尔干县城向东北约10千米,314国道向东1千米。海拔3050米左右。吉尔赞喀勒是塔吉克语“Jerzankol”的音译,意思是“鹰所站在的石头上的地方”。因为所在地区名为曲曼村,所以曲曼黑白石条古墓地或曲曼墓地也曾被作为该墓地遗址的名称[2]

地表遗迹

基本信息

吉尔赞喀勒墓地由地表保留的圆形封土堆以及错落有致黑白色石条构成。其中黑色石条多为因长期日晒雨淋又地处高原而导致表明有一层戈壁漆亮色的片岩千枚岩变粒岩安山岩,而白色卵石则多为正长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斑状)二长花岗岩。墓地整体被分为四个区域,其中A区位于地势较高的三级基岩台地上,此处海拔3077米,台地东面悬崖为塔什库尔干河河岸,其他三面则为高低不平的山丘,A区共7座墓葬,黑白石条在A区墓区北部。B区则在海拔3061米且较为平台的二级古河床台地上,B区海拔3061米,南边为临河的悬崖,其他三面为缓坡,B区共34座墓葬。黑白石条在B区墓区东北方。C区在A区与B区之间,海拔3071米,南边为悬崖,其他三面为缓坡,C区共8座墓葬。D区在前三区的西北部,海拔3080米,地处属于雅丹台地的顶部,D区共5到6座墓葬[2][3]。经过对墓地中人骨、木质作为样本分析,认为该墓地距今2500左右[4]。在其中一些墓葬中,人骨颅腔内发现了大量蝇蛆壳以及动物啃咬的痕迹,这种现象和痕迹通常只会发生在尸体经过短时间露天并被处理过的二次敛骨葬的情况下[2],另外在2014年的发掘中也发现有裸身的天体葬[3]

地表遗迹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的证据

吉尔赞喀勒墓地的地表遗迹呈现出早期琐罗亚斯德教的文化内涵。吉尔赞喀勒墓地,尤其是吉尔赞喀勒墓地C区从地理位置、分布以及出土的文物等证据来看,可能是琐罗亚斯德教圣典《波斯古经》之中记载的“达克玛英语Tower of Silence”,因为C区地处A、B之间的高地上,向东仰望A区,向西则俯视B区,地表无黑白石条,墓葬只有墓的形式但内容极少,随葬物品仅以经过加工的细树枝为主,这些特征与《万迪达德》中对“达克玛”的要求极为相似,C区很有可能是选来用作“达克玛”[5]

除此之外,其他的地表遗迹也和琐罗亚斯德教有着密切关系,诸如“黑白石条”所表现的“漫无边际的光”可能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对光崇拜的直接表达,圆形石圈、圆形卵石、天珠上白色圆纹路则可能是精神思想的象征性符号,与“黑白石条”结合则可能隐含着教徒们对阿胡拉·马兹达和他的“光明智慧”的崇拜。另外,“黑白石条”的方向基本指向夏至时日光最长的方向,与其相对的墓地则位于冬至时太阳直射最短的方位,这也可能代表了琐罗亚斯德教中大夏季与大冬季的崇拜习俗。“黑白石条”同样也可能暗含着琐罗亚斯德教“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墓葬中的“二次殓骨葬”符合《万迪达德》之中“天葬”的尸体需要处理后才能埋入土中的规定,但当时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萨珊王朝王族们却并没有接受天葬的方式。墓群中的“二次殓骨葬”可能是祭司的埋葬方式,而天体葬可能是社会成员的埋葬方式[5]

发掘及学术研究

2013年5月到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以及塔什库尔干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前往吉尔赞喀勒墓地。领队为巫新华。此次发掘工作共发掘包括A区墓葬3座,B区墓葬7座在内的10座墓葬。此次挖掘工作共出土25件陶器、45件石器、13件铜器、17件木器、6件铁器以及以串珠为主的20余件琉璃珠[4]。发掘学者称此次发掘是在欧亚大陆范围内首次发现公元前500年左右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也是欧亚大陆仅见的规模大、地表现象清晰、分布特殊且数量较多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这次发掘也支持了琐罗亚斯德教中亚起源说[6]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又与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塔什库尔干县文物管理所对吉尔赞喀勒墓地再次发掘,领队为巫新华。此次发掘工作包括短墓道竖穴墓和竖穴墓在内的29座墓葬,其中A区墓葬1座、B区墓葬19座、C区墓葬8座以及D区墓葬1座。此次出土木器、金属器、陶器数十件,另有若干琉璃珠或玉髓珠、骨制品、石器、贝饰以及毛织物[3]。2014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曾针对吉尔赞喀勒墓地召开“曲曼遗址与新疆历史文化教育”研讨会[7]

出土文物及与琐罗亚斯德教等文明有关的证据

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了大量木器。桦木属Betula sp.)和杨属Populus sp.)植物在该地区大量被使用,其中桦木木多被制成木制板,杨树木则多被制成手钻和炉膛板。另外也将叉子圆柏Sabina sp.)制成火坛,忍冬属Lonicera sp.)植物被制成箭杆,柳树Salix sp.)木被制成木棍和拐杖,梣树Fraxinus syriaca)木被制成乐器[8]。其中木质乐器是截止发掘报告出版时帕米尔地区被发现的最早的木质乐器文物,其类型类似新疆东部洋海墓群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箜篌[4][3]。另外,在该地区也出土了数组直径1厘米,长度从超过10厘米到超过120厘米不等的被加工过的细树枝,被认为是《波斯古经》中记载且被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宗教礼器““巴尔萨姆枝英语Barsom”(Barsam)[9]

在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了多个盛有数量不等的黑白卵石的木制火坛。每件木制火坛内部都留有因放入烧红的卵石而导致的碳化层。这是亚欧大陆发现最早的明火入葬火坛[4]。后在其中多个火坛的碳化层中检测到了大麻酚英语Cannabinol(Cannabinol CBN)、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大麻环酚英语Cannabicyclol(cannabicyclol CBL)的残留物,其中大麻酚是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的氧化产物。这些残留物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礼节性吸食大麻的证据[a] [11]。这些大麻残留物的来源是从豪麻英语Haoma中榨取出来的液体,在琐罗亚斯德教祭祀仪式中使用。每个木制火坛中的卵石数量也发现和阿胡拉·馬茲達或《波斯古经》记载的其他神明相对应[5]

两次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一些织物,其中纤维多为羊毛纤维,但也出现了蚕丝这种来自于中原地区的纤维。染料来源也有所不同,毛织物的染料品种来源包括西茜草靛青黄檗等,均为本地染色,而大部分丝织品则可能是在东部地区用黄檗染色后再传入吉尔赞喀勒周围地区。说明了西域地区在2500年前已经开始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另外该墓地出土的一件红色丝织品的染料来源有来自本地的西茜草,说明丝绸也可能在当地染色[12]

从该墓地也出土了51颗蚀花的玉髓,其中7颗为天珠,44颗为蚀花红玉髓珠。截止2016年相关论文发布之时,这次挖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发掘数目及种类最多的蚀花玉髓的一次发掘。其中7颗天珠是采用将自然原料调配为蚀染剂将白色与黑色蚀染入珠体的表层部分而制成的。另外,短时间的低温加热使得蚀染的同时保留着玛瑙的隐晶质特性[13]。学者认为天珠的黑白特点代表着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其中一颗天珠,在黑色的珠体上有5条白色的圆纹圈,这可能是代表着琐罗亚斯德教中神主和“灵光”。天珠作为人工蚀染制作的“灵石”,图案难以褪色使得其成为宗教思想的载体,故天珠可被划为作宗教圣物的范畴[5]

质疑之声

关于地表遗迹及文物所展示出的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的证据,也曾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例如关于圣火,木制火坛中卵石的数量可能是随机的,其数量可能取决于火坛的大小。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仪式中圣火是不可以随便熄灭的,将圣火入葬并使其熄灭的做法并不符合琐罗亚斯德教根本教义。关于“二次敛骨葬”,质疑者认为短期对尸体的处理并不能够充分证明能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因为在琐罗亚斯德教葬俗是需要将尸体搁置超过两年方才拾骨入葬。并且入葬时需要置于不接触地面的瓮棺之中,并不像发掘报告中没有瓮棺直接接触大地。关于墓葬所对应的年代并非发掘者所认为的琐罗亚斯德教早期,而是和已形成成熟宗教体系的米底王国中后期一直到阿契美尼德王朝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期相近。以及对将“天珠”这种民俗概念引入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之中以及将其附会到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的质疑[14]

注释

  1. ^ 残留物的中文名称对照于2018年刊登于《生命的化学》上的《植物大麻活性成分及其药用研究概况》[10]

参考来源

  1.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9-10-23]. 
  2. ^ 2.0 2.1 2.2 巫新华; 唐自华; 王鹏; 覃大海. 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15, (02): 229–268. 
  3. ^ 3.0 3.1 3.2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队; 新疆喀什地区文物局; 塔什库尔干县文物管理所. 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2014年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17, (04): 545–573,575–590. 
  4. ^ 4.0 4.1 4.2 4.3 巫新华. 2013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的考古发掘. 西域研究. 2014, (01): 124–127,2. 
  5. ^ 5.0 5.1 5.2 5.3 巫新华. 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蕴含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元素探析. 西域研究. 2018, (02): 95–107, 149–150. doi:10.16363/j.cnki.xyyj.2018.02.009. 
  6. ^ 巫新华. 2013年新疆塔县吉尔赞喀勒太阳墓地发掘简况. 中国考古网. [2019-10-22]. 
  7. ^ 深入挖掘曲曼遗址考古发掘的意义. 中国考古网. [2019-10-22]. 
  8. ^ Hui Shen; Xinhua Wu; Zihua Tang; Xinying Zhou; Nan Sun; Xiaoqiang Li. Wood Usage and Fire Veneration in the Pamir, Xinjiang, 2500 yr BP. PLoS ONE. 2015, 10 (08): e0134847. doi:10.1371/journal.pone.0134847. 
  9. ^ 巫新华. 试论巴尔萨姆枝的拜火教文化意涵——从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的出土文物谈起. 世界宗教文化. 2017, (04): 119–127. 
  10. ^ 常丽; 李建军; 黄思齐; 唐慧娟; 陈安国; 张翠萍; 赵立宁; 李德芳. 植物大麻活性成分及其药用研究概况. 生命的化学. 2018, 38 (02): 273–280. doi:10.13488/j.smhx.20180215. 
  11. ^ Meng Ren; Zihua Tang; Xinhua Wu; Robert Spengler; Hongen Jiang; Yimin Yang; Nicole Boivin. The origins of cannabis smoking: Chemical residue evidence from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 in the Pamirs. Science Advances. 2019, 5 (06): eaaw1391. doi:10.1126/sciadv.aaw1391. 
  12. ^ 周旸; 贾丽玲; 刘剑. 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墓地出土纺织品分析检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9, 31 (04): 55–64. 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19.04.008. 
  13. ^ 巫新华. 浅析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蚀花红玉髓珠、天珠的制作工艺与次生变化. 四川文物. 2016, (03): 33–55. 
  14. ^ 从珠子角度看新疆"拜火教"遗址考古的疑问. 中国考古网.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