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秦觀
文學家
秦觀
清宮殿藏本畫像
時代北宋
太虛→少游
邗溝居士、淮海先生
籍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
出生皇祐元年(1049年)
江州(今江西九江
逝世元符三年八月十二(1100年9月17日)
藤州(今廣西藤縣
《淮海集》四十九卷
(前集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太虛,改字少游,號邗溝居士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北宋文人。

秦觀為蘇軾門人。三十七歲中進士。四十二歲進京供職,官至國史院編修宣德郎,與同列史館的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四十六歲因新舊黨爭而遭謫放,歷貶杭州(今浙江杭州)、處州(今浙江麗水)、郴州(今湖南郴州)、橫州(今廣西橫州)、雷州(今廣東雷州)。五十二歲於北歸途中死於藤州(今廣西藤縣)。

秦觀兼長,尤以詞作確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秦觀的詞作,感受柔婉纖細,基調淒涼哀傷,表達含蓄幽遠,用語輕淡曉暢,被認為是婉約詞藝術特色的典型體現,對周邦彥李清照等詞人有着深刻影響。

生平[編輯]

秦觀手書《摩詰輞川圖跋》
無錫惠山秦觀墓

秦觀家族早先世居江南,後遷至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秦觀祖父赴南康(今江西廬山)任官,行經江州(今江西九江),秦觀即出生於此。五歲返高郵。秦觀父親遊學太學,對王觀極為欽佩,歸鄉後以其名字為兒子命名。[1][2]

秦觀青年時期志強氣盛,意圖攻略;又與孫覺道潛等文人交好。元豐元年(1078年),舉進士不中,歸鄉作〈掩關銘〉。同年在徐州(今江蘇徐州)謁見蘇軾,作〈黃樓賦〉,蘇軾評價其有屈原宋玉風采。五年(1082年),應禮部試不中。七年(1084年),蘇軾途經江寧(今江蘇南京),拜訪王安石,向其舉薦秦觀詩文,王安石讀後手不釋卷。[1][3]

元豐八年(1085年),登進士第。先任定海(今浙江寧波主簿,未赴任;又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奉母赴任。同年改字少游,取自東漢馬少游[a]元祐五年(1090年),因前宰相范純仁推薦,秦觀得以為京官,任太學博士,供職秘書省。六年(1091年),遷秘書省正字,但遭洛黨賈易攻擊,次月即罷還原職。八年(1093年),復為正字,又遷國史院編修,授左宣德郎。當時秦觀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都在史館任職,時人並稱「蘇門四學士」。[1][2]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打擊舊黨。秦觀因是蘇軾門人,也遭牽連,出為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在途中再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紹聖三年(1096年),因請假去抄寫佛書,遭削職,謫放郴州(今湖南郴州)。紹聖四年(1097年),徙橫州(今廣西橫州)。元符二年(1099年),又徙雷州(今廣東雷州),與被貶瓊州(今海南)的蘇軾隔海相望,常通書信。[1]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令遭貶謫的舊臣內遷。六月,秦觀與詔移廉州(今廣西合浦)的蘇軾在雷州相會。不久後,官復宣德郎。八月十二,於北歸途中,在藤州(今廣西藤縣)游光華亭時去世。[1]

死後,子秦湛停柩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立元祐黨籍碑,內有秦觀。次年詔毀蘇軾、秦觀等人文集。崇寧四年(1105年),詔除黨禁。秦湛歸葬秦觀父親於揚州。政和年間,遷葬無錫(今江蘇無錫惠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追贈直龍圖閣[1][4]

著作[編輯]

北宋時,秦觀詩文結集為《淮海集》三十卷,後加入其生前早年編訂的《淮海閒居集》,合為四十卷。後又搜集遺漏之作,編為六卷《淮海集後集》。南宋時,又將其詞作編為三卷《淮海長短句》。現存最早的《淮海集》為南宋乾道年間高郵軍刻本,即為四十九卷,為歷代主流刊本。今人徐培均整理秦觀作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淮海居士長短句》、《淮海集箋注》,統計得秦觀存詩430餘首,詞110餘首,辭賦10篇,散文250餘篇。其涉獵內容廣泛,除一般詩詞文章外,還包括書論著作〈法帖通解〉,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蠶桑著作〈蠶書〉等。[5][6][7][8][9]

藝術成就[編輯]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鈎。
——秦觀〈浣溪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秦觀〈滿庭芳〉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踏莎行〉

秦觀兼長。其書法獲蘇軾稱讚「有東晉風味」。其策論文章犀利,張綖評價「與賈誼陸贄爭長」。其詩風纖麗,王安石侄婿葉濤認為其「清新嫵麗,與似之」,元好問則稱之為「女郎詩」。而其最藝術成就最高的是詞作,明人王世貞稱:「少游詞勝書,書勝文,文勝詩。」[10][6][3][11]

秦觀在詞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中國古代文人認為,詩與詞兩種文體特質不同,「詩莊詞媚」。在詞於蘇軾手上發展到詩化的高峰之後,秦觀婉約纖柔、與詞文體尤為契合的風格,使詞重新回歸了詞文體的本色。時人陳師道稱「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晁補之認為「近世以來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後人紀昀論秦詞「在之上」。甚至有詞學家給予他更高的評價,如張宗橚稱「議者謂前無論而後無繼」,李調元稱讚秦詞「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12][11][13]

秦觀詞作半數為愛情題材。其中有少量俚俗、情色的艷詞,風格與柳永相似;而多數重點寫細緻的情感,王國維評價「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秦觀亦受蘇軾用詞抒情寫志的影響,在情詞中融入因懷才不遇、仕途挫折而產生的憂鬱淒楚,即周濟所說「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艷情」。後半生在羈旅之中,書寫了許多表現貶謫心情的詞作。此外還有一些懷古紀游、紀夢抒情之作。[6][12][14]

秦觀詞作是婉約詞藝術特色的典型體現。他對事物和情感都有着柔婉纖細的感受,敏銳而容易被打動,馮煦評價稱秦詞「詞心也」,不同於他人「詞才也」。秦詞在柔婉中又懷有淒涼哀傷之情,馮煦將其和晏幾道並稱為「真古之傷心人也」,王國維稱「少游詞境最為淒婉」。秦觀擅長描繪意境,刻畫細節,情景相配,從而含蓄、幽遠地傳達情感,陳廷焯稱其「義蘊言中、韻流弦外」。秦詞的語言輕淡、曉暢、凝練,馮煦評價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董士錫稱其「平易近人」。秦觀亦通音樂,詞作合律。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評秦詞過於柔弱,如胡仔認為:「少游詞雖婉美,然格力失之弱。」[14][13][12][6]

秦觀糅合了前代詞人的長處,將五代小令的韻味深長與柳永長調的長於鋪敘相補充,將蘇軾的豪邁與歐陽修、晏幾道的柔媚相調和。秦詞亦對後代詞人產生了深刻影響。陳廷焯指出「秦少游……近開美成」,「李易安詞……其源自淮海、大晟來」。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認為「周邦彥得其麗……李清照則得其清」。其細密之特色,亦遠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11][14]

家庭和私生活[編輯]

秦觀十九歲時娶高郵富商之女徐文美為妻。秦觀有一子秦湛,曾通判常州(今江蘇常州)並定居,遂遷秦觀墓於惠山。今日無錫、常州、蘇州嘉定秦氏多為其後裔,其中尤以無錫錫山秦氏為望族。秦觀女兒姓名不詳,嫁范祖禹之子范溫[1][15][16]

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載,秦觀在京師時,曾納邊朝華為妾,後為修真而遣朝華。朝華不願改嫁,秦觀於是再納之。出放杭州後,又再遣朝華。[17]

南宋鍾將之作傳奇〈義娼傳〉,講述秦觀謫放經過長沙時,遇到一位極其仰慕自己的歌妓。歌妓自秦觀走後便閉門謝客,一日在夢中遇到秦觀來告別,醒來得知其死訊,於是前往藤州弔唁,悲慟而絕。此事收入《夷堅志》。雜劇《王妙妙死哭秦少游》可能即演此事。[18]

南宋《東坡問答錄》稱秦觀為蘇軾妹夫,娶才女蘇小妹醒世恆言》收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廣為流傳。據考證,歷史上並無蘇小妹此人。[19]

注釋[編輯]

  1. ^ 馬少游為馬援堂弟,曾勸馬援不要總是追求奇功偉業,但做普通士人即足矣。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秦觀. 附录二·秦观词年表. 淮海居士长短句. 徐培均 (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51-261. CSBN 10186·540. NLC 000362284. 
  2. ^ 2.0 2.1 遠山. 附录·秦观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 秦观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26-4836-8. 
  3. ^ 3.0 3.1 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169. ISBN 978-7-5326-4217-5. 
  4. ^ 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一冊·儀制十一. [202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5. ^ 翁長松. 清代版本叙录.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5: 213. ISBN 978-7-5476-1004-6. 
  6. ^ 6.0 6.1 6.2 6.3 徐培均. 前言. 淮海居士长短句.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12. CSBN 10186·540. 
  7. ^ 徐培均. 前言. 淮海集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3-30. ISBN 7-5325-1505-2. 
  8. ^ 梁披雲 (主編). 中国书法大辞典. 香港, 廣州: 香港書譜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1971. ISBN 7-218-00111-4. 
  9. ^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宋辽金元编.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 610-611. ISBN 978-7-309-06790-3. 
  10. ^ 徐培均. 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 文學遺產. 2011, (1): 67-72. 
  11. ^ 11.0 11.1 11.2 丁原基. 秦观. 魏子云 (編). 中国文学讲话·第7册·两宋文学. 貴陽: 貴州教育出版社. 2014: 268-275. ISBN 978-7-5456-0451-1. 
  12. ^ 12.0 12.1 12.2 郭預衡 (主編).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3.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98-308. ISBN 978-7-5325-4582-7. 
  13. ^ 13.0 13.1 葉嘉瑩. 唐宋名家词赏析.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3: 227-230,236. ISBN 978-7-310-04130-5. 
  14. ^ 14.0 14.1 14.2 袁行霈 (主編); 莫礪鋒, 黃天驥 (卷主編). 中国文学史·第3卷·宋元.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11-113. ISBN 7-04-006388-3. 
  15. ^ 王玉海; 姜麗麗; 劉濤. 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以无锡秦氏和昆山徐氏为例.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1: 20-25. ISBN 978-7-5130-0647-7. 
  16. ^ 馬良春, 李福田 (主編). 中国文学大辞典.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3626. ISBN 7-201-00750-5. 
  17. ^ 倪進 (選注). 唐宋笔记选注.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6: 433-434. ISBN 978-7-5444-5843-6. 
  18. ^ 李劍國.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7: 315-319. ISBN 7-310-00972-X. 
  19. ^ 林語堂. 苏小妹无其人考.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无所不谈合集. 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358-365 [1952]. 

推薦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