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 | |
---|---|
Machu Picchu | |
位置 | |
座標 | 13°09′48″S 72°32′44″W / 13.16333°S 72.54556°W |
高度 | 2,430公尺(7,970英尺) |
文化 | 印加帝國 |
建成時間 | c. 1450年 |
廢棄時間 | 1572年[1] |
考古學家 | 海勒姆·賓厄姆三世 |
官方名稱 | 馬丘比丘古神廟 |
類型 | Mixed |
標準 | i, iii, vii, ix |
評定時間 | 1983年(第7屆) |
參考編碼 | 274 |
國家 | 秘魯 |
地區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
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2]),又譯麻丘比丘,是一座建於前哥倫布時期(15世紀)的印加帝國城市遺蹟[3][4],位於秘魯南部的秘魯東部山脈,庫斯科西北方80公里處,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430公尺(7,970英尺)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5][6]
與瑪雅文明相比,由於印加文明沒有書面語言的紀錄,直到19世紀末期才有對於發現該遺址的紀錄。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薩帕·印卡帕查庫蒂(1438-1472)建造的,由於獨特的位置、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在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它通常被稱為「印加失落之城」。[7]
馬丘比丘的建築為古典印加風格,並以拋光的砌石墻作為柱體結構。城鎮保存完整的三個設施則為拴日石(Intihuatana)、太陽神殿和三窗廟。為了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城市最初的樣子,大部分建築都經過了復原重建。到1976年,馬丘比丘約有30%的區域已經恢復,直到至今依然進行恢復工程。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007 年,馬丘比丘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旅遊業破壞的擔憂。[8]
印加文明 |
---|
社會 |
教育 · 宗教 · 神話 |
建築 · 工程 · 道路 |
奇楚瓦語 · 奇普 |
印加王室述評 · 馬丘比丘 |
歷史 |
印加帝國 |
馬烏萊河戰役 · 印加內戰 |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 |
薩帕·印卡 · 皮薩羅 · 新印加王國 |
歷史
[編輯]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於1440年(一說1420年)[9]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學的發現(加上最近對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修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個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時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給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10]。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11]。
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訪問馬丘比丘後寫下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贊道:
我看見石砌的古老建築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在這崎嶇的高地,在這輝煌的廢墟,我尋到能續寫詩篇所必需的原則信念。
再次發現
[編輯]1911年的7月24日,美國歷史學者海勒姆·賓厄姆三世讓西方世界注意到了馬丘比丘。他被熟悉此地的本地人帶到馬丘比丘。這位受爭議的探險家-考古學家在這裡完成了一份該地區的考古學報告。賓厄想出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這個吸引人的名字,並用作他第一本書的書名。
2002年,其他不為人知的二十世紀探險家留下的足跡被人發現,這些發現顯示賓厄姆當初為了成為公認的馬丘比丘發現者而故意掩蓋了這些痕跡。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賓厄姆的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Simone Waisbard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裡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和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賓漢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祕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覆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蹟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賓漢之後又幾次到訪這裡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
文物
[編輯]美國考古學家海勒姆·賓厄姆三世於1911年以租借為名,從馬丘比丘帶走4千多件古文物回耶魯大學。儘管祕魯政府長期要求,這些文物長期未被歸還。
為了古物祕魯與耶魯大學追討多年,甚至訴諸法律,最後美國歐巴馬總統在祕魯總統遊說下,親自與耶魯大學進行道德勸說希望讓步,終於在2011年耶魯大學退讓,願意歸還第一批、總計366件文物,這些文物於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運抵祕魯總統府[12]。並於2012年11月歸還最後一批35000個陶瓷碎片[13]。
位置
[編輯]馬丘比丘城建在庫斯科西北13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學中心,也因此是祕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在山頂上馬丘比丘的懸崖邊,人們可以欣賞到落差600米直到烏魯班巴河的垂直峭壁。要消除高原反應,人們可以嚼古柯葉或muña——一種有香味的多項功效超過青黴素的草。
絕佳的地理位置使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軍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經是軍事機密。馬丘比丘精確的坐標是13°9′23″S 72°32′34″W / 13.15639°S 72.54278°W。
馬丘比丘歷史保護區
[編輯]在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蹟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有理論指出馬丘比丘是一個印加「llacta」——即用來控制新征服地區經濟的據點。這裡也是整個印加帝國境內最美麗的一處「據點」,在遭受進攻時用來保護印加貴族。這裡是Zapa印加的「安息地」和「觀測站」。
分區
[編輯]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和祭司貴族區(居住區)。
在神聖區裡獻給最偉大的太陽神因蒂的「拴日石」、「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建築
[編輯]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
至今還沒有人明白印加文明是如何能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印加路網
[編輯]在哥倫布時代之前南美文明修建的成千上萬條道路中,印加路網屬於最吸引人的一類。道路網絡匯集在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首都,其中一條道路通往馬丘比丘城。印加人稱沿海道路為Camino de los llanos(平路)而山路則稱為Cápac Ñam。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印加道路——尤其是Cápac Ñam——上旅行,從庫斯科出發徒步兩天穿越安第斯山脈。
全景照
[編輯]姐妹城市
[編輯]2005年五月,約旦的佩特拉城成為了馬丘比丘的姐妹城市。兩個城市都在所屬文明中有著中心地位,並因此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Jarus, Owen. Machu Picchu: Facts & History - Abandonment of Machu Picchu. Live Science. 31 August 2012 [16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onato Rufino Chuquimamani Valer, Carmen Gladis Alosilla Morales, Victoria Choque Valer: Qullaw Qichwapa Simi Qullqan. Lima, 2014 p. 70
-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Historic Sanctuary of Machu Picchu.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 escale.minedu.gob.pe – UGEL map of the Urubamba Province (Cusco Region)
- ^ Carlotto et al. 2009
- ^ Burger, R. L.; Salazar, L. C.; Nesbitt, J.; Washburn, E.; Fehren-Schmitz, L. New AMS dates for Machu Picchu: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Antiquity. August 2021, 2021 (383): 1265–1279. S2CID 238220619. doi:10.15184/aqy.2021.99.
- ^ NPR: "We've been calling Machu Picchu by the wrong name" 27 March 2022.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研究:先进AMS技术测定显示马丘比丘至少比此前认为的要早20年. [202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Row erupts over Peru's tourist treasu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新聞
- ^ World: Americas Inca site cable car plan sparks ang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新聞
- ^ 耶魯大學歸還馬丘比丘文物. [2011-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廣新聞網
- ^ Yale returns last batch of Machu Picchu artifacts to Peru.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圖像來源
[編輯]- 本文包含來源於PromPerú的圖片。
外部連結
[編輯]- Placemarks
- 馬丘比丘和祕魯的虛擬旅行,來自destination360.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家地理雜誌》的馬丘比丘內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關於馬丘比丘的網站索引
- 《重新發現馬丘比丘》 Bruce Fellman 著,耶魯校友雜誌(Yale Alumni Magazine)出版,2002年12月
- 馬丘比丘的攝影作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ames Q. Jacobs
- 通往馬丘比丘的印加小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nca Land; 祕魯高低的探險 - 古騰堡計劃 Hiram Bingham著
- 馬丘比丘,失落的印加城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tonio Gutierrez 著
- 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展覽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芝加哥,2004年10月15日至2005年2月13日
- 馬丘比丘歷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印加小路上的馬丘比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馬丘比丘照片集
- Google 地圖上的馬丘比丘
- 祕魯、馬丘比丘等等的照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西班牙文)馬丘比丘遊客指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通往馬丘比丘的印加小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chu Picchu. YouTub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