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国古典诗歌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词部分,但也可代指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范畴。中国古典诗歌是使用中国传统汉语和诗词格律创作的诗歌,是和新文化运动以来受西方诗歌传统影响的现代诗新诗自由诗)相对的概念。中国古典诗歌中诗的部分有时也被称为舊體詩。中国古典诗歌包括、曲等,属于韵文,多以文言创作,所以也可称作詩詞歌賦文言韵文。人们平时常用的“古诗”一词,可指代整个中国古典诗歌,或单指其中诗的部分(旧体诗),同时也是专业词汇古体诗的简称。

历史[编辑]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鬆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也是漢語韻文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体裁[编辑]

诗经与楚辞[编辑]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两部韻文集,创作时期都在先秦,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与楚辞体(骚体)的说法。

相比之下,诗经相对遵守形体规范,而楚辞则较少拘束,从手法上来说,诗经偏于情景交映、婉转表达、比喻描写等,而楚辞的想象力相对更加丰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楚辞》中的著名作者则有屈原宋玉

《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而《楚辞》的代表作则是《离骚》,所以后世常用“风骚”指代所有的诗歌。

樂府詩[编辑]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编辑]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编辑]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编辑]

的出现与乐府息息相关,随着后者乐曲的逐渐散失,词逐渐成为配乐的诗体的主流,取代了乐府。两者间的区别首先是乐府远早于词;其次是乐府曲名、词牌名的不同;再次则是早期很多词牌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原有的诗作,与乐府先有曲后有文字相反。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配乐而作,所以必须符合选定乐曲的格式、特点,作者并不能随意更改、创作新的乐府或词牌。

[编辑]

上承《楚辞》,最盛行于汉朝。它与诗、词最大的区别是不讲究简练,也没有字数、长短等的限制。赋词藻华丽,描写奢华,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而且赋仍然非常讲究用韵的细节,到唐朝甚至短暂出现过所谓的律赋。正是由于其强调格式形式,与骈文一样,到了唐宋时期被古文运动所反对,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也有一部分赋吸取了散文的特点,被称为文赋,虽然仍然有用韵、对仗等古赋、俳赋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对宽松,对于作者的限制较少。

骈文[编辑]

骈文是另一种韵文的体裁,初期主要强调对偶,到了南北朝吸收了汉赋的特点,更开始注重用韵,体例越来越拘束,常常成为只有表面锦绣而无实质内容的作品。到了古文运动之后,逐渐失去影响力。

[编辑]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最晚出现的形态,虽然其中仍然有用韵等成分,并且配乐,但是其中元杂剧的成就更加远远超过了散曲,实际上已经向叙述独立的故事等实际作用发展,逐渐脱离了韵文的范畴。元曲对明清的小说和各流派的民间艺术、戏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以外地区的影响[编辑]

漢字文化圈地區如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历史上深受漢文化影響,除了以漢文寫作汉诗外,其本民族語言寫成的韻文在格律、內容、風格上也受到漢文韻文影響。

研究書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