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斗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斗子巴賽語Ki-pataw臺灣話Peh-táu-á),是臺灣基隆市中正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東部,範圍包括八斗里、長潭里、碧砂里、砂子里、新豐里、新富里等6

八斗子東北部七斗山所在地原本為一座島嶼,日治時代為興建北部火力發電所在此填土造陸,將該島嶼與台灣本島銜接起來而成為一座半島。半島西側的八斗子灣海深砂淺,是一天然良港,現今已開闢為八斗子漁港碧砂漁港

八斗子有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望幽谷(忘憂谷)、潮境公園等景點。

地名

[编辑]

有關八斗子地名由來,目前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基隆原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巴賽族的住地Pataw,閩南人譯為八斗子。而巴賽族的語言巴賽語Pataw女巫、或溫泉之意,但可延伸為「煙霧濛濛」的意思。而八斗子在東北季風或冬天時當地會造成朦朦霧霾天,或許以此天氣現象名之[1]。(註:臺北市北投亦源自Pataw)

中央研究院翁佳音教授則認為:「八斗仔」因有詞尾「仔」字,從地名學來推定,應是相對於主要大地名「八斗」而來。而根據古文獻,「八斗」可能是指今指和平島右岸的岬角[2]

歷史

[编辑]

台灣清治末期,八斗子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八斗仔庄」,隸屬於基隆堡。該庄東北臨海,東南與深澳庄為鄰,南邊為龍潭堵庄,西南邊為深澳坑庄,西北邊為社藔庄[3]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基隆廳,編入第一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一區、第二區合併為「基隆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並雅化為「八斗子」大字,隸屬於臺北州基隆郡基隆街,大字下有「八斗子」、「沙子園」、「牛稠嶺」小字名[4]。1924年10月,基隆街升格為州轄基隆市

戰後基隆市改制為省轄市,八斗子地區編入第一區,大字改制為里。1946年,第一區改稱中正區,本地區仍屬之。因人口增加,本地區已細分為多個里。

交通

[编辑]

臺鐵深澳線經過八斗子地區中東部,並在境內設有海科館車站八斗子車站(後者大部份站體及同名公車站牌位於新北市瑞芳區)。該兩站均屬招呼站,僅停靠區間車,可由此前往瑞芳、菁桐,或於瑞芳車站轉接宜蘭線列車。

省道台2線即北部濱海公路,經過本地區北部,往西轉南可至基隆市區、金山、石門、淡水等地,往東可至瑞芳、貢寮、頭城、蘇澳等地。

2017年2月起,大都會客運 2088 由台北【市府站】到八斗子【海生館站】,每日班次多,是台北與八斗子往來最方便的公共運輸。

基隆市公車:103、104、107、108 可抵達八斗子地區。

基隆客運:1051、788、R66

學校

[编辑]

公共設施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ISBN 957-00-8252-6
  2. ^ 第五章 北部海岸──四四號至五四號解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翁佳音
  3. ^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4.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