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弦翻塞外留言 | 贡献2020年5月10日 (日) 19:52 →‎top:​ 调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古代中国人注意到,岁星木星)平均每12年运行一周天,由此便产生了岁星纪年法,在春秋战国时十分流行。这种历法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岁星每年行一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称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嵗星運行方向自西向東,正與周天十二辰自東向西的分配相反。

嵗星、十二辰、太歲對照表[1]
(本表嵗星及十二辰方位與太歲紀年的對應關係為戰國晚期的天象)
太歲紀年(自東向西)
歲星紀年十二星次(自西向東)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對應黃道十二星座 天秤座 天蝎座 人馬座
(射手座)
摩羯座
(山羊座)
寶瓶座
(水瓶座)
雙魚座 白羊座
(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室女座
(處女座)
對應二十八宿
太陽視運動十二辰(自東向西)

註釋

  1. ^ 錢穆,秦漢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