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假超新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9月29日 (二) 23:37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假超新星有時也稱為第五型超新星,是類似海山二的,和高光度藍變星(LBV)的巨大噴發現象[1]

本質

它們起初看起來像是超新星爆炸,但是並沒有造成恆星本身的毀壞。同樣的,它們應該被視為特別強而有力的新星

外觀,起源和質量損失

它們出現微弱的IIn型超新星的光譜特徵,在光譜中狹窄的譜線顯示有相對來說是低速的氫。這種假性的爆發會使前超新星的光度增加數個等級,典型的光度峰值在絕對星等-11至-14等之間。觸發這種爆炸的機制目前依然不清楚,一般認為是超越了傳統的愛丁頓光度極限造成的,會造成一些質量的損失。如果釋放的熱能和動能損失的比率是一致的,像是海山二,那麼我們將能期望大約有0.16太陽質量的物質將會被拋出造成質量的損失。

例子

假超新星爆發的例子可能包括1843年海山二的噴發、天鵝座 P、SN 1961V, SN 1954J, SN 1997bs和在NGC 6946的SN 2008S,因為原來的恆星都仍然被觀測到。

曾成為新聞的假超新星爆炸事件是2004年10月20日在UGC 4904中被日本業餘天文學家板垣公一觀測到的,而這顆高光度藍變星在2006年10月11日爆炸成為SN 2006jc [2]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