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紅橋

坐标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5日 (一) 13:07 (补救5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桃園大平橋
桃園大平橋
大平紅橋
坐标 24°49′53″N 121°14′44″E / 24.8313°N 121.2455°E / 24.8313; 121.2455
跨越打鐵坑溪
地點桃園市龍潭區大平里
官方名稱大平橋
其他名稱大平紅橋,大坪橋,紅橋,糯米橋
维护单位桃園市政府
设计参数
全长十餘公尺
历史
开通日日治大正12年(1923年)
地圖
地图

大平紅橋,是一座位於桃園市龍潭區大平里的橋樑,建於1923年,並於2003年經政府登錄為桃園市定歷史建築。[1]

概要

大平橋是三坑子大平里之間的聯絡橋樑,是一座以紅磚為主的建造的拱橋,興建於1923年, 由陸昌義、張金城、張鼎生、葉標成等鄉紳發起興建,取名「大平橋」為象徵永垂不朽之意,並立大平橋碑文。 大平橋乃重要的交通孔道, 改善大平、三坑村民眾涉溪之不便。[2]

大平紅橋曾經被票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中,名列第六十五名,大平紅橋的原名為「大坪橋」,由於大坪橋的橋身是當時是利用紅磚所推砌而成,因此當地人大多以「紅橋」稱呼。當年尚未有良好建材可供使用,只能以水泥石灰膏來固磚,為了使橋的壽命更長、結構更牢固,建橋師傅便在石灰膏裡摻入糯米水加強,所以老一輩的本地人又稱紅橋為「糯米橋」。

觀光

大平橋碑

親水公園

龍潭區公所於大平橋周邊興建親水公園,搭配農村意象之雕塑、浮雕、解說牌,成為一個完整的歷史建築休閒園區。

龍潭三坑川盛信記商店

建於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屬清代傳統步廊式的街屋,建築本體牆身材料為土埆牆,屋身構造為承重牆構造硬山擱檁, 屬於台灣北部形成較早且保留較完整之傳統客家聚落, 2003年登錄為桃園市定歷史建築。[3]

交通

自行開車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龍潭交流道,沿113縣道經陸軍司令部至崁頂,續直行台3乙線約2公里後可至崁腳,至龍潭區由石門路55巷進入,下行約200公尺即見大平橋。

參考資料

書目
引用
  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大平橋》.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2. ^ 大平紅橋 - 龍潭區公所.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3.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龍潭三坑川盛信記商店》. [2020-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