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铰接客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ntigng-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3日 (二) 01:33 (bot: fix 'CS1 errors: dates')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於日本千葉縣行駛的富豪B10M
连接部的构造
德國尼奧普蘭巴士公司的雙層鉸接巴士

雙節公車英文Articulated bus)是指單一車體由兩個或多个車廂合在一起的公共汽車,也稱連節公車連結公車通道车[1][2]

好處是當行走一些路程短而客量高沒有轉彎的路線時,可接載更多乘客,同時也可免卻乘客在雙層巴士上落樓梯的麻煩,加上靈活性又不比普通單層巴士甚至雙層巴士遜色。

但是聯結車輛轉彎不易,因此使用路線有很大限制,在軌道上行駛的輕軌運輸系統則沒有轉彎問題,未來導向巴士技術成熟後,也可以解決轉彎問題。另外,铰接客车没有双层巴士节省路面占用面积的优势。

部分國家和地區沒有引進或生產此類巴士,如香港。中國的上海及廣東省部分城市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末時铰接客车在當時的公共運輸領域十分普及,2000年後逐漸消失。

台灣在2013年由臺中快捷巴士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引進雙節公車,在2014年中上路營運。澳門在2017年由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首次引進雙節公車,在2018年上路營運。

历史

铰接客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欧洲出现,30年代开始在美国出现[3]。1938年,美国Twin Coach试制了一辆47英尺(14米)长、58座铰接客车“Super Twin”,但该型车的铰接方向为纵向,供上下坡使用,而非后来常见的横向铰接车[4]。1940年,意大利伊索塔·弗拉西尼英语Isotta Fraschini制出TS40型斯洛伐克语Isotta Fraschini TS 40铰接无轨电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均开始着手开发铰接客车[5],美国实业家亨利·約翰·凱薩凯萨汽车英语Kaiser Motors也于1946年制出第一辆铰接公路客车[6]。1958年9月,上海电车厂试制出中国第一辆铰接无轨电车,车身长16.5米,宽2.60米,高3.05米[7]

随着铰接客车的量产,早期在单机客车后加挂拖车的现象也开始减少[8]:178,部分地区甚至开始立法禁止拖车载客,如西德1960年7月1日起在道路交通许可规范德语Straßenverkehrs-Zulassungs-Ordnung中实施的禁止拖车载客条款。此后铰接客车演化出前置发动机中桥驱动、中置发动机中桥驱动、后置发动机后桥驱动、后置发动机中桥驱动等构型[9]。1975年,首辆后置后驱铰接客车在德国研制成功,1977年首款量产型后置后驱铰接客车梅赛德斯-奔驰O305G投产。

类型

铰接客车可分为前拉式和后推式。[10]后推式铰接车均为后桥驱动,发动机位于车后部,采用液压铰接盘,这有助于低地板铰接客车的制造。

多数前拉式铰接客车的发动机位于前桥和中桥之间的地板下方,仅中桥为驱动桥。这一设计将车厢地板的高度约束为最低750毫米(30英寸),车厢内噪音问题较大[5],但成本较低,适用于狭窄或崎岖的道路。也有一些铰接客车的发动机置于车辆前部,此类前置发动机铰接客车一般使用基于载重汽车总成(如斯柯达706系列或斯太尔91)开发的底盘[11],但前悬部分难以安排车门,不利于实行无人售票[5]

參見

参考资料

  1. ^ 巨无霸空调大通道公交车9月北京上路运营. 北晚新视觉. 2012-07-06 [2020-08-30]. 
  2. ^ 从铰接客车发展看北京公交的进步. 中国汽车报. 2013-02-22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七十年代中后期以两类铰接车型为主,一类是在解放CA-10B卡车底盘上改制的“解放通道车”,另一类是基于黄河JN150卡车底盘改制的“黄河通道车” 
  3. ^ Hemily, Brendon; King, Rolland D. One: Introduction. Uses of Higher Capacity Buses in Transit Service (报告). Transit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2008. ISBN 978-0-309-09804-5. doi:10.17226/13919.  direct URL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Twin Coach Co. (aka Fageol-Twin Coach), Fageol Products Co.. Coachbuilt. [14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5. ^ 5.0 5.1 5.2 俞海涛. 通道式铰接客车. 客车技术与研究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 1996, (02): 114–116. ISSN 1006-3331. doi:10.15917/j.cnki.1006-3331.1996.02.013. 
  6. ^ Bus Stop Classic: 1946 Kaiser Articulated Bus – The First True Articulated Highway Bus. Curbside Classic. 2017-05-20 [202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2). 
  7. ^ 上海公用事业志/第七篇 科学技术/第四章 公共交通科学技术/第一节 车辆技术.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20-08-30]. 
  8. ^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市政卷·公共交通志. 北京市: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4454-7. 
  9. ^ F. Vlk. Design trends of articulated bu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IJVD) (Inderscience). 1983, 4 (6). ISSN 0143-3369. 
  10. ^ Articulated Transit Bus Steering Considerations. North American Bus Industries. [7 Januar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3). 
  11. ^ 郑庆珉. 黄河客车底盘系列简介. 客车技术与研究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1997, 19 (3): 150–154. ISSN 1006-3331. doi:10.15917/j.cnki.1006-3331.1997.03.0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