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團體迷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riz Ju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26日 (四) 08:16 →‎概念發展:​ 修飾語句 調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團體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概念發展

一般認為團體迷思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艾爾芬·詹尼斯英语Irving Janis首先提出。但William Safire於2004年8月8日《紐約時報雜誌英语New York Times Magazine》(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指出,團體迷思一詞實為William H. Whyte於1952年在《財富雜誌》中首先提出。

1972年,詹尼斯利用「團體迷思」一詞形容團體作出不合理決定的決策過程。詹氏對「團體迷思」的原定義為“一種思考模式,團體成員為維護內團體的凝聚力、追求團體和諧共識,而不能現實地評估其他可行辦法”[1]。及後於1982年,詹尼斯再探究美國入侵豬玀灣事件、偷襲珍珠港事件韓戰越戰古巴導彈危機馬歇爾計畫的發展、水門事件等美國政府歷年外交決策事件,參照各個事件的環境、決策過程、決策結果,歸納出團體迷思的模型[2];團體迷思模型包括八項誘發的前置因素、八項表現形式,及七項對群體決策過程及結果的影響。

2004年,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的伊拉克情報失誤報告,嚴厲批評美國情報部門在伊拉克戰爭前,誇大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美國情報部門的過失,是歸咎於團體迷思。[3]

成因及徵兆

八項誘發團體迷思的前置因素

  1. 群體高度凝聚力
  2. 群體隔絕外界資訊與分析
  3. 命令式領導
  4. 決策規範缺乏條理
  5. 群體成員背景和價值觀的相似性
  6. 來自外部威脅以及時間限制的壓力
  7. 團體沒有信心尋求比領導所提出的更好的方案:可能因為領導具有強大影響力
  8. 成員自尊心低落:可能由於剛經歷失敗

八項團體迷思的表現形式

  1. 無懈可擊之錯覺:群體過份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忽視潛在的危險及警告,意識不到一種決策的危險性。
  2. 集體合理化:群體通過集體將已經作出的決策合理化,忽視外來的挑戰。一旦群體作出了某個決策後,更多的是將時間花在如何將決策合理化,而不是對它們重新審視和評價。
  3. 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成員相信群體所做出的決策是正義的,不存在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忽視道德上的挑戰。
  4. 對外偏見:傾向地認為任何反對他們的人或者群體都是邪惡和難以溝通協調,故此不屑與之爭論;或者認爲這些人或者群體過於軟弱、愚蠢、不能夠保護自己,認為自己群體既定的方案則會獲勝。
  5. 對異議者施加壓力:群體不欣賞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對於懷疑群體立場和計劃的人,群體總是立即給予反擊,但常常不是以證據來反駁,取而代之的是冷嘲熱諷。爲了獲得群體的認可,多數人在面對這種嘲弄時會變得沒有了主見而與群體保持一致。
  6. 自我審查:成員對於議題有疑慮時總是保持沈默,忽視自己心中所產生的疑慮,認為自己沒有權力可以去質疑多數人的決定或智慧。
  7. 全體一致的錯覺:這是群衆壓力和自我壓抑的結果,是使群體的意見看起來是一致的,並由此造成群體統一的錯覺。表面的一致性又會使群體決策合理化,這種由於缺乏不同的意見而造成的統一的錯覺,甚至可以使很多荒謬、罪惡的行動合理化。
  8. 心靈守衛("mindguards"):某些成員會有意地扣留或者隱藏那些不利於群體決策的資訊和資料,或者是限制成員提出不同的意見,以此來保護決策的合法性和影響力。

七項團體迷思對群體決策過程及結果的影響

  1. 不全面研究替代方案
  2. 不全面研究決策目標
  3. 不考慮既定選擇的風險
  4. 資訊蒐集不良
  5. 資訊處理過程有偏頗
  6. 不重新評估當初放棄的選擇
  7. 未制定突發情況的備用方案

團體迷思的防範

  1. 群體成員懂得群體思維現象,其原因和後果;
  2. 領導者應當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場,防止形成不成熟的傾向;
  3. 領導者應該引導每一位成員對提出的意見進行批評性評價,應鼓勵提出反對意見和懷疑;
  4. 應該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員充當反對者的角色,專門提出反對意見;
  5. 時常將群體分成小組,並將他們分別聚會擬議,然後再全體聚會交流分歧;
  6. 如果問題涉及與對手群體的關係,則應花時間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資訊,並確認對方會採取的各種可能行動;
  7. 預備決議後,應召開“第二次機會”會議,並要求每個成員提出自己的疑問;
  8. 決議達成前,請群體之外的專家與會,並請他們對群體意見提出挑戰;
  9. 每個群體成員都應當向可信賴的有關人士就群體意向交換意見,並將他們的反應反饋給群體;
  10. 幾個不同的獨立小組,分別同時就有關問題進行決議(最後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以避免群體思維的不良影響)。

參見

註釋

  1. ^ 英文原文:a mode of thinking that people engage in when they are deeply involved in a cohesive in-group, when the members' strivings for unanimity override their motivation to realistically appraise alternative courses of action
  2. ^ 對於團體迷思的模型中的前置因素,有多於一個的說法,但內容性質上是相類似的。本條目中前五項是較普遍的說法。而後三項則是從不同來源中歸納出來的說法。前置因素並不一定局限於只有八個說法。
  3. ^ 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2004年7月發表的伊拉克情報失誤報告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3-08.提到“情報機關錯誤地集體假設伊拉克有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的計劃。這個團體迷思,誘導情報機構的分析、搜集和管理人員把模棱兩可的證據,當作顯示伊拉克擁有違禁武器的結論性證據,無視或輕視伊拉克沒有有效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專案的證據。分析人員把有疑問的情報資訊,誇大成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明。”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一个实际的例子群体思维(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