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府 (1871年—1945年)

坐标52°30′42″N 13°22′55″E / 52.51167°N 13.38194°E / 52.51167; 13.3819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0日 (三) 10:42 (Add 1 book for verifiability (20210209)) #IABot (v2.0.8) (GreenC bot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德国总理府
Reichskanzlei
舊總理府主建筑及庭院
概要
所屬國家/地區 納粹德國
行政区柏林
地址威廉大街77號
坐标52°30′42″N 13°22′55″E / 52.511666666667°N 13.381944444444°E / 52.511666666667; 13.381944444444
竣工日1739年
翻新1930年
毁坏日1945年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
地圖
地图
1939年於旁側所建立的新總理府。
1939年時位於沃斯大街的新總理府。
15:舊總理府
1:新總理府
10:元首地堡。
新總理府的走廊。

1871年至1945年的德國總理府。直譯為帝國總理府 (德語:Reichskanzlei) 又譯為柏林總理官邸。作為德國帝國時期威瑪共和納粹時期總理辦公處所。

舊總理府

1869年普魯士邦政府已收購位於柏林威廉大街77號的洛可可安東尼·拉齊維烏(Antoni Radziwiłł)王子宮殿,即前舒倫堡宮(Palais Schulenburg)。從1875年官方進行翻修工程使其成為總理府。1878年7月柏林會議及1884年剛果會議的舉辦地點。

威瑪時期,總理府被已現代風格建築擴建,於1930年完工。當1932年至1933年,在同條大街73號的總統府整修時,也被拿來當作興登堡總統的住所,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希特勒內閣在府邸舉辦了多次會議。1935年時,建築師保羅·特魯斯特(Paul Troost)及李昂哈特·高爾(Leonhard Gall)重新設計內部裝飾以作為希特勒的住所,增加溫室及防彈的地窖,從1936年持續擴建,並起名為元首地堡

舊總理府在二戰期間受空襲毀損,至柏林戰役幾乎被摧毀殆盡,但其殘跡至1950年尚未清除。

新總理府

1938年7月下旬,希特勒正式指定建築師阿爾貝特·斯佩爾建立一新總理府於沃斯大街的一側到與威廉大街的交叉口,並要求一年內完成。希特勒評論俾斯麥啟用的舊總理府只適合肥皂公司,不適合作為大德意志國的總部。儘管如此,其仍為正式住所,當時也正在進行翻修,供希特勒所住的私人樓層也被稱作元首寓所(Führer apartment)。新舊總理府共同擁有一個大中庭,在其底下即為元首地堡,希特勒從1945年至其自殺時居住於該處。斯佩爾在其自傳中說明其新總理府的總設過程,包含清理、設計、建立、裝設,費時不足一年。但事實上,在1935年就完成初步規劃和設計工作。另外用來建設新府邸預定地的沃斯大街2號也遲至1937年就清理完畢。

希特勒指定沃斯大街的北側,並要求斯佩爾建立「使民眾印象深刻」的高大外牆及大廳。希特勒並未限定建設花費的開支。要求在明年的一月前完成以期新總理府舉辦外交接待會。超過四千名工人輪班,以二十四小時日以繼夜。該巨大建設較預定已提早48小時,該計畫使斯佩爾獲得好組織者的名聲,並受到希特勒的喜愛,在之後被任命裝備與軍火部長及戰時義務勞動負責人。建設成本最後超過九千萬馬克,超過今日的10億美元。

新總理府在柏林戰役受損嚴重,在戰後被蘇軍摧毀。而其西半部則位於柏林圍牆的「死亡地帶」,在1980年代才有公寓建築及幼兒園。

參見

參考

  • Kellerhoff, Sven Felix. Berlin unterm Hakenkreuz (Berlin under the Swastika). Berlin: Berlin Edition be.bra Verlag GmbH. 2006. ISBN 978-3-8148-0147-6. 
  • Allied Intelligence Map of Key Buildings in Berlin (Third Edition, 1945)

延伸閱讀

文件

25fps-filmproduction GmbH & Co. KG (3D Computer Animatio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Street Facades" and "Garden Facades and Court of Honor")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