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館政變
![]() |
啤酒館政變 | |||||||
---|---|---|---|---|---|---|---|
德國的政治暴力的一部分 | |||||||
![]() 啤酒館政變時的玛利亚广场 | |||||||
| |||||||
参战方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 ![]() ![]() | ||||||
兵力 | |||||||
3,000人 | 13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16人 | 4人 |
啤酒馆政变(德語:Bürgerbräu-Putsch)[注 1]是指1923年11月9日晚上,由德国纳粹党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发动,計划仿效先前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的模式来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最后失败的一次政变。主要策划者包括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一战德军名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及其他战斗联盟(Kampfbund)的成员(由纳粹党、冲锋队、Oberland League与Reichskriegsflagge等组织组成。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德国当时的代议民主制度,建立实行国家社会主义的独裁政体。[1]
政变失败后三天,希特勒被判叛国罪。他的部分同党被捕,也有些逃到奥地利。魏玛共和国政府捣破纳粹党的总部,并查封了纳粹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背景[编辑]
1919年2月21日,库尔特·艾斯纳,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参与者在慕尼黑遇刺,随即导致革命。 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存在了四周后即被血腥镇压。从此反共主义情绪在巴伐利亚愈演愈烈, 巴伐利亚州发展成为魏玛共和国内部民族主义的桥头堡,慕尼黑發展成右翼的据点。与之同时,巴伐利亚传统上也有分离主义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通货膨胀和法国和比利时占领鲁尔加剧了地区的不满情绪。
1923年9月, 新任魏玛共总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放弃了前任威廉·古诺的消极抵抗政策, 内政上执行反共主义,但对极右翼的活动比较宽容。巴伐利亚政府也有类似的变化,古斯塔夫·冯·卡尔重新上台组建巴伐利亚政府宣传反犹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主义思想。他在1923年9月29日废除了魏玛共和国保护法对于犹太人的保护。数百个几十年前从东欧移民到巴伐利亚地区的东方犹太人在10月中旬被驱逐出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政府和柏林的魏玛共和国政府时有摩擦。希特勒原本计划于1923年9月29日发动政变,但是巴伐利亚的局势变动后,他想利用新组建的巴伐利亚右翼政府推翻魏玛共和国政府。1923年10月20日,他呼吁在慕尼黑的克朗广场起义,但是没有多少人回应。
政变经过[编辑]
1923年11月8日,古斯塔夫·冯·卡尔计划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向巴伐利亚政府成员和来自各民族主义阵营的众多政要宣传他的政策。
古斯塔夫于晚上8点左右在拥挤的啤酒馆开始演讲。在演讲开始后三十分钟,希特勒和冲锋队 (纳粹党)队长赫尔曼·戈林和其他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拥簇一起从前厅进入啤酒馆大厅, 用手枪射向天花板,警告与会者大厅已经被冲锋队包围,并宣布"民族革命“已经爆发。希特勒要求古斯塔夫和其他政要进入隔壁房间,赫尔曼·戈林随后发表了演说。
失败[编辑]
审判和后续[编辑]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被判监五年,其部下鲁道夫·赫斯被判监18個月,魯登道夫則被判無罪。在牢狱中,赫斯担当秘书,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作为后者的自传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這次政變雖被鎮壓,卻提高了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同時希特勒明白不能以武力夺权,而是应该用合法的途径。希特勒最后在该年12月獲釋。
啤酒館政變的結果是促進了纳粹的发展。
事件中,有16位纳粹党的支持者身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的前言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并讚賞他们是烈士。1935年,以上死者葬於慕尼黑一个装修华丽的墓室-榮譽聖殿中。1947年,盟军破壞墓室,并把遗骨四散。
現代回應[编辑]
啤酒館政變和德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事件都发生在11月9日,故而许多历史学家称其为德国的命運之日。69年後,柏林墙在同一天倒塌,德国政府提议将此日定為德國的國定假日,然而遭到了许多團體的抗議,因为啤酒館政變和水晶之夜均发生在此日,後來德国政府将德國統一紀念日定在了東德加入西德的10月3日。
参见[编辑]
注脚[编辑]
- ^ 德语多用希特勒政变/希特勒-鲁登道夫政变(Hitlerputsch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英语多用啤酒厅政变(英語:Beer Hall Putsch)或慕尼黑政变(英語:Munich Putsch)
参考资料[编辑]
|
|
|
- ^ Walter Ziegler: Hitlerputsch, 8./9. November 1923. In: Historisches Lexikon Bayerns, dem Online-Lexikon zur Geschichte Baye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