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颱風賽洛瑪 (1977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度颱風賽洛瑪
Typhoon Thelma(英文)
7月24日的中度颱風賽洛瑪
7月24日的中度颱風賽洛瑪
路徑圖
中度颱風賽洛瑪的路徑圖
中度颱風賽洛瑪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77年7月21日
消散日期1977年7月26日
最低氣壓950 hPa
影響
死傷人數 中華民國37死298傷12失蹤
 中华人民共和国5死88傷
影響地區 中華民國
 菲律賓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黛瑪[1](英語:Typhoon Thelma,國際編號:770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6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oring)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賽洛瑪路徑詭譎,環流小卻結實,登陸南台灣後造成嚴重破壞。當年的報告形容此颱風「造成二戰以來臺灣最大的破壞事件」(wrought more destruction on Taiwan than any event since World War II)[2]

發展過程

[编辑]

1977年7月20日,有一熱帶擾動菲律賓海被偵測;接下來的24小時,此一擾動繼續發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因此於7月21日上午8時將其升格為一熱帶性低氣壓,並給予編號06W。而隨後在當晚8時,其被升格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賽洛瑪,之後開始逐漸增強。7月22日晚間10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對其發布海上颱風警報。7月23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颱風。此後,其持續以9的速度朝西北方移動。7月24日上半天,中心掠過呂宋島東北方外海,隨即進入巴士海峽。同日,上午9時30分,台灣中央氣象局針對台灣南部及東南部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此時,由於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自西太平洋一直延伸至中國大陸。7月24日下半天,位於賽洛瑪北方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有逐漸轉弱的跡象。7月25日上午,由於副熱帶高壓分裂及快速東退等因素影響,賽洛瑪的路徑開始轉為北向[3][4],此時賽洛瑪的強度也達到其生命史最強的85節,氣壓則是最低的957百帕,移動速度慢至6節。

7月24日下半天,雷達顯示賽洛瑪的方向轉為北北東,且移動速度加快為10節,並開始逐漸威脅南台灣。7月25日上午9時10分,賽洛瑪自高雄附近登陸,並肆虐高雄港。各項觀測資料顯示,賽洛瑪是個小而強的颱風,但由於颱風東側的強風被中央山脈所阻擋,因此災害程度沒有更大。

賽洛瑪沿中央山脈西側北上,在穿越台灣西南部後,其強度開始減弱,其路徑在北移之餘也略為偏西。7月25日下午2時左右,賽洛瑪自台中港進入台灣海峽,並於當晚7時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縣登陸,台灣中央氣象局亦於當日下午9時30分解除當地所有颱風警報。登陸福清後,賽洛瑪隨即穿越莆田南平,並進入江西省,其後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7月27日於安徽省消散。[2][5][6]

影響

[编辑]
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特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氣象測站 持續風力 陣風 備註
發生時間 風暴名稱 風速 (m/s) 蒲福氏風級 發生時間 風暴名稱 風速 (m/s) 蒲福氏風級
臺北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33 12級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49.1 15級
澎湖 1949年9月 尼利 (Nelly) 37 13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68 >17級
恆春 1953年8月 莉泰 (Rita) 36 12級 2016年9月 莫蘭蒂 (Meranti) 52.2 16級
臺中 1969年9月 艾爾西 (Elsie) 21.7 9級 1969年9月 艾爾西 (Elsie) 39 13級
臺南 1952年11月 貝絲 (Bess) 31 11級 1987年9月 傑魯得 (Gerald) 45.6 14級
臺東 1965年6月 黛納 (Dinah) 43 14級 2016年7月8日上午4時36分 尼伯特 (Nepartak) 57.2 17級 自1901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7]
花蓮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8分 龍王 (Longwang) 45.2 14級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12分 龍王 (Longwang) 64.9 >17級 自1948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最大持續風力及最大陣風[8]
高雄 1962年10月 黛納 (Dinah) 35.3 12級 1977年7月24日 賽洛瑪 (Thelma) 53 16級 此測站為屬署高雄氣象站,並非代表全高雄的測站,因此高雄測站測得最大陣風仍為賽洛瑪颱風。
鞍部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3 14級 2015年9月28日下午5時23分 杜鵑 (Dujuan) 54.5 16級 自1937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9]
竹子湖 1977年7月 薇拉 (Vera) 42 14級 1985年8月 尼爾森 (Nelson) 66 >17級
阿里山 1952年11月 貝絲 (Bess) 27.5 9級 2006年7月25日上午0時31分 凱米 (Kaemi) 38.1 13級
日月潭 1956年9月 黛納 (Dinah) 25 10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54 16級
玉山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0 13級 2006年7月25日上午1時15分 凱米 (Kaemi) 51.5 16級
彭佳嶼 1966年9月 寇拉 (Cora) 62.7 >17級 1966年9月 寇拉 (Cora) 80 >17級
宜蘭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50.7 15級 1962年8月 歐珀 (Opal) 66 >17級
新竹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33.4 12級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42.7 14級 1991年遷至竹北現址[10]
大武 1962年10月 黛納 (Dinah) 31.3 11級 2012年8月24日上午4時19分 天秤 (Tembin) 59.1 17級
成功 2000年8月22下午10時47分 碧利斯 (Bilis) 52.3 16級 2000年8月22日下午10時41分 碧利斯 (Bilis) 78.4 >17級
蘭嶼 1961年5月 貝蒂 (Betty) 74.7 >17級 2023年10月 小犬 (Koinu) 95.2 >17級
淡水 1961年9月 波密拉 (Pamela) 36.7 12級 1971年7月 娜定 (Nadine) 46.9 15級
基隆 1959年8月 瓊安 (Joan) 43 14級 1971年9月 貝絲 (Bess) 67 >17級
東吉島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49.1 15級 1987年9月 傑魯得 (Gerald) 70 >17級 1962年建站[11]
嘉義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27.5 10級 1986年8月 韋恩 (Wayne) 42.7 14級 1968年建站[12]
梧棲 1986年9月 艾貝 (Abby) 33 12級 2016年9月27日 梅姬 (Megi) 57.2 17級 1976年建站[13]
蘇澳 1994年9月 葛拉絲 (Gladys) 40.2 13級 1994年9月 葛拉絲 (Gladys) 68.6 >17級 1981年建站[14]
板橋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23分 蘇迪勒 (Soudelor) 19 8級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19分 蘇迪勒 (Soudelor) 36.7 12級 2002年建站[15]
馬祖 2005年9月1日上午10時9分 泰利 (Talim) 24 9級 2015年8月8日下午2時16分 蘇迪勒 (Soudelor) 48.9 15級 2003年建站[16]
金門 2016年9月15日凌晨3時4分 莫蘭蒂 (Meranti) 42.2 14級 2016年9月15日凌晨2時57分 莫蘭蒂 (Meranti) 61.7 >17級 2004年建站[17]
新屋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6分 蘇迪勒 (Soudelor) 29.7 11級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3分 蘇迪勒 (Soudelor) 47 15級 2013年建站[18]
田中 2024年7月25日下午6時分 凱米 (Gaemi) 9.6 5級 2024年7月25日下午6時26分 凱米 (Gaemi) 23.7 9級 2020年建站[19]
新北 2023年8月4日上午1時分 康芮(Kong-rey) 13.3 6級 2023年8月4日上午1時48分 康芮(Kong-rey) 34.7 12級 2023年建站[20]
颱風賽洛瑪 (1977年)在臺灣的位置
彭佳嶼 24.7 m/s
彭佳嶼
24.7 m/s
板橋 -
板橋
鞍部 -
鞍部
竹子湖 -
竹子湖
淡水 -
淡水
基隆 14 m/s
基隆
14 m/s
臺北 12.3 m/s
臺北
12.3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7 m/s
新竹
7 m/s
宜蘭 11.7 m/s
宜蘭
11.7 m/s
蘇澳 -
蘇澳
花蓮 11.8 m/s
花蓮
11.8 m/s
成功(新港) 22 m/s
成功(新港)
22 m/s
臺東 13.7 m/s
臺東
13.7 m/s
大武 16.7 m/s
大武
16.7 m/s
蘭嶼 30.3 m/s
蘭嶼
30.3 m/s
臺中 5.5 m/s
臺中
5.5 m/s
梧棲 12.7 m/s
梧棲
12.7 m/s
日月潭 -
日月潭
阿里山 -
阿里山
嘉義 13 m/s
嘉義
13 m/s
玉山 -
玉山
臺南 16 m/s
臺南
16 m/s
高雄 29 m/s
高雄
29 m/s
恆春 17 m/s
恆春
17 m/s
澎湖 14.5 m/s
澎湖
14.5 m/s
東吉島 19.2 m/s
東吉島
19.2 m/s
金門 -
金門
馬祖 -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持續風力。圖例:
無數據
測得5級風或以下
測得6至7級風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颱風賽洛瑪 (1977年)在臺灣的位置
彭佳嶼 32 m/s
彭佳嶼
32 m/s
板橋 -
板橋
鞍部 -
鞍部
竹子湖 -
竹子湖
淡水 -
淡水
基隆 29.6 m/s
基隆
29.6 m/s
臺北 26.8 m/s
臺北
26.8 m/s
新屋 -
新屋
新竹 12.1 m/s
新竹
12.1 m/s
宜蘭 17 m/s
宜蘭
17 m/s
蘇澳 -
蘇澳
花蓮 20.5 m/s
花蓮
20.5 m/s
成功(新港) 30.2 m/s
成功(新港)
30.2 m/s
臺東 25 m/s
臺東
25 m/s
大武 21.2 m/s
大武
21.2 m/s
蘭嶼 35.2 m/s
蘭嶼
35.2 m/s
臺中 12.1 m/s
臺中
12.1 m/s
梧棲 16.6 m/s
梧棲
16.6 m/s
日月潭 -
日月潭
阿里山 -
阿里山
嘉義 26.5 m/s
嘉義
26.5 m/s
玉山 -
玉山
臺南 32.8 m/s
臺南
32.8 m/s
高雄 53 m/s
高雄
53 m/s
恆春 30 m/s
恆春
30 m/s
澎湖 20.2 m/s
澎湖
20.2 m/s
東吉島 27 m/s
東吉島
27 m/s
金門 -
金門
馬祖 -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陣風。圖例:
無數據
測得6至7級風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測得12至15級風
測得16級風或以上
備註:高雄氣象站測得自1949年以來最大陣風紀錄

賽洛瑪短短幾個小時的侵襲南台灣,造成台灣南部數十年來最大的風災,主要受災地為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台南縣台南市台東縣嘉義縣等地,台灣中部以北地區幾乎未受災害;而降水主要集中在台灣南部,颱風後引進的西南氣流,亦造成極大的雨量。[5]

由於賽洛瑪一反先前預測,而於台灣西南外海以反S型路徑「回馬槍」轉向北北東登陸南台灣,因此氣象單位亦頗受責難。

交通

[编辑]

台灣最大的港口-高雄港滿目瘡痍,至少數十艘船沈沒或毀損,時價新台幣4,000萬元的貨櫃吊架被吹毀8個;台中港有海關工作船1艘沈沒。

陸上交通部分,西線鐵路造成台南以南電訊中斷,屏東線九曲堂車站電纜全部倒塌等災情,東線鐵路及阿里山鐵路亦有部分交通中斷。公路方面,台1線台3線台8線台9線台11線均有部分地區交通中斷。

電力

[编辑]

台灣電力公司遭受極大的災害,賽洛瑪將高雄向北供電的通道全部切斷。位於高雄的大林火力發電廠為當年台電最大的發電廠,附近的高雄港變電所為當時台灣南部唯一的超高壓變電所,因為超高壓鐵塔及特高壓線鐵塔被吹斷數十座,供電系統嚴重毀損,南電無法北送,造成台灣許多地區停電

產業

[编辑]

由於供電系統嚴重毀損及不少工廠被吹損,公私營工業損失均極為嚴重。此外,農林漁牧亦受災極大,水利及糧農損失新台幣數十億元以上。

總計賽洛瑪在台灣共造成37人死亡,12人失蹤,298人受傷,3,385間房屋全倒,22,038間房屋半倒[21][22]

由於雨量大且集中的緣故,柘榮縣山洪爆發,水淹稻田3126畝、地瓜415畝、油菜籽120擔。民房、倉库被淹60座,損失瓦片49.2萬片,罹難人數有1人。而漳浦縣於7月25日下午受賽洛瑪影響,開始出現龍捲風,最大風力達12级,當地堣籽、大社2個大隊11個生產隊的受災人口有197戶(相當於1132人),罹難人數有4人,受傷人數有88人,房屋受損488間,其中倒塌6間,損失糧食7500斤,化肥3500斤,是福建受龍捲風危害比較突出的例子。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编辑]

 中華民國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上一熱帶氣旋 海上颱風警報 下一熱帶氣旋
輕度颱風魯絲 強烈颱風薇拉
輕度颱風魯絲 陸上颱風警報 強烈颱風薇拉
皇家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戒備信號
    1977.07.24 09:30 - 1977.07.25 21:30
下一熱帶氣旋
颱風莎娜 熱帶風暴愛媚

相關條目

[编辑]

侵襲臺灣路徑類似的熱帶氣旋:

註釋及參考資料

[编辑]
  1. ^ 西太平洋自1962年至1991年間共有9個名為賽洛瑪(Thelma)的熱帶氣旋,本文僅指於1977年生成者。
  2. ^ 2.0 2.1 JTWC 1977 ATCR TABLE OF CONTEN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8-19.
  3. ^ 《賽洛瑪的蛇行路線 使高雄的災害空前》1977年7月26日 經濟日報
  4. ^ 《賽洛瑪颱風動向難測》1977年7月26日 中央日報
  5. ^ 5.0 5.1 《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1978年12月,中央氣象局
  6. ^ 中央氣象局TDB防災颱風資料庫網路系統[永久失效連結]
  7. ^ 測得百年極速後 台東氣象站風速塔隨即倒塌
  8. ^ 17級狂風 花蓮最高風速
  9. ^ 杜鵑減弱為中颱 蘇澳颳起超過17級陣風30年來第二大
  10. ^ 局屬氣象站 - 中央氣象局
  11. ^ 東吉島氣象站
  12. ^ 嘉義氣象站
  13. ^ 梧棲氣象站
  14. ^ 蘇澳氣象站
  15. ^ 台北氣象站
  16. ^ 馬祖氣象站
  17. ^ 金門氣象站
  18. ^ 新屋氣象站
  19. ^ 田中氣象站
  20. ^ 新北氣象站
  21. ^ 台灣地區天然災害損失統計[永久失效連結]
  22. ^ 但據中央氣象局《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之資料為58人死亡,14人失蹤,306人受傷,4,333間房屋全倒,24,907間房屋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