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龙吊桥

坐标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龙吊桥
天龙吊桥南岸桥头
坐标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跨越新武吕溪
地点台东县海端乡境内
官方名称天龙桥
维护单位台东县政府
以及海端乡乡公所
设计参数
桥型悬索桥
全长110米(361英尺)
宽度少于1.5米(5英尺)
历史
开通日昭和4年(1929年)
民国69年(1980年)
关闭日民国34年(1945年),战后日人离台废弃
地图
地图
天龙吊桥
位置 台湾台东县海端乡雾鹿村
坐标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本昭和4年(1929年)
官方名称天龙吊桥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桥梁
评定时间2003年12月31日
详细登录资料

天龙吊桥位于台湾台东县海端乡境内,其前身为日治时期关山越横断道路”的一部分,称“ブルブル铁线桥”,并且为台20线南横公路南横八景之一,设有天龙桥风景区。该桥为行人专用桥,严禁汽机车进入,目前由台东县政府以及台东县政府海端乡公所共同管理与维护。[1][2]

今日的天龙吊桥北壁,尚有保存吊桥完工时后村助吉等41名日本籍工事人员的纪念碑。[1]

沿革

[编辑]
  • 战后,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天龙吊桥因日本人离台[注 1]而没有维护无法通行。民国60年代(1970年代),台20线(南横公路)施工后,此处雾鹿峡谷南壁公路段,形成开路荣民的小聚落,已废弃的天龙吊桥才又受到重视。[1]
  • 民国69年(1980年),台湾省政府为了促进南横天龙地区的观光及农产搬运,遂决定发包重建天龙吊桥。[1]
  • 民国82年(1993年),天龙吊桥主、支索部分断裂,安全之虞,且北壁上台湾总督府所开凿的横断道路,也早已荒废。台东县海端乡公所遂于该年3月发包整修,除抽换大部钢索及桥上木板、补强锚座外,并于峡谷北壁上方另建一条石阶步道,同年五月完工。该步道上接南横公路上段,步行单趟费时约30分钟,沿途植生良好,已规划为布农族民俗植物的解说步道。[1]

诸元

[编辑]

天龙吊桥于日治时期时,其桥长101.8公尺,宽1.21公尺,高度为7.3公尺。[1][2]现今1993年所重建的天龙吊桥,全长为110公尺,宽1公尺,高8.2公尺,桥距离河谷约80公尺,并且海拔高度约为721公尺。[1][2]

轶闻

[编辑]

相传日治时期,一名日本警察偕新婚妻子前来履新,行经天龙吊桥,娇妻见桥体摇摇欲坠,桥下壑深流急,不敢过桥而饮泣。先生无奈,只得同意离婚,让娇妻返回日本。此后天龙吊桥又有“离婚桥”之别称。[1]

周边景点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凡将符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之规定,除技术人员、教师、医师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馀日侨、缴械之日军与遭撤职之台湾总督府官员约有46万,必须分批次由基隆港台中港高雄港花莲港搭船撤离台湾。1947年发生228事件后,国民政府考量到台湾局势不稳,深忧亲日之台湾人可能会利用日本关系造次反抗,为避免节外生枝,将原本留用约有3至4万的日本人引扬归国,直到1949年才全数撤完。

资料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天龍吊橋. [200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2. ^ 2.0 2.1 2.2 台東縣政府 台東觀光網 天龍吊橋.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