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龍吊橋

座標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龍吊橋
天龍吊橋南岸橋頭
座標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跨越新武呂溪
地點臺東縣海端鄉境內
官方名稱天龍橋
維護單位臺東縣政府
以及海端鄉鄉公所
設計參數
橋型懸索橋
全長110米(361英尺)
闊度少於1.5米(5英尺)
歷史
開通日昭和4年(1929年)
民國69年(1980年)
關閉日民國34年(1945年),戰後日人離台廢棄
地圖
地圖
天龍吊橋
位置 臺灣臺東縣海端鄉霧鹿村
座標23°10′23″N 121°02′34″E / 23.173055°N 121.042842°E / 23.173055; 121.042842
建成時間大日本帝國 日本昭和4年(1929年)
官方名稱天龍吊橋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樑
評定時間2003年12月31日
詳細登錄資料

天龍吊橋位於臺灣臺東縣海端鄉境內,其前身為日治時期關山越橫斷道路」的一部分,稱「ブルブル鐵線橋」,並且為台20線南橫公路南橫八景之一,設有天龍橋風景區。該橋為行人專用橋,嚴禁汽機車進入,目前由臺東縣政府以及臺東縣政府海端鄉公所共同管理與維護。[1][2]

今日的天龍吊橋北壁,尚有保存吊橋完工時後村助吉等41名日本籍工事人員的紀念碑。[1]

沿革

[編輯]
  • 戰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天龍吊橋因日本人離臺[註 1]而沒有維護無法通行。民國60年代(1970年代),台20線(南橫公路)施工後,此處霧鹿峽谷南壁公路段,形成開路榮民的小聚落,已廢棄的天龍吊橋才又受到重視。[1]
  • 民國69年(1980年),台灣省政府為了促進南橫天龍地區的觀光及農產搬運,遂決定發包重建天龍吊橋。[1]
  • 民國82年(1993年),天龍吊橋主、支索部分斷裂,安全之虞,且北壁上臺灣總督府所開鑿的橫斷道路,也早已荒廢。臺東縣海端鄉公所遂於該年3月發包整修,除抽換大部鋼索及橋上木板、補強錨座外,並於峽谷北壁上方另建一條石階步道,同年五月完工。該步道上接南橫公路上段,步行單趟費時約30分鐘,沿途植生良好,已規劃為布農族民俗植物的解說步道。[1]

諸元

[編輯]

天龍吊橋於日治時期時,其橋長101.8公尺,寬1.21公尺,高度為7.3公尺。[1][2]現今1993年所重建的天龍吊橋,全長為110公尺,寬1公尺,高8.2公尺,橋距離河谷約80公尺,並且海拔高度約為721公尺。[1][2]

軼聞

[編輯]

相傳日治時期,一名日本警察偕新婚妻子前來履新,行經天龍吊橋,嬌妻見橋體搖搖欲墜,橋下壑深流急,不敢過橋而飲泣。先生無奈,只得同意離婚,讓嬌妻返回日本。此後天龍吊橋又有「離婚橋」之別稱。[1]

周邊景點

[編輯]

注解

[編輯]
  1. ^ 凡將符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之規定,除技術人員、教師、醫師等必要留用之人,其餘日僑、繳械之日軍與遭撤職之臺灣總督府官員約有46萬,必須分批次由基隆港臺中港高雄港花蓮港搭船撤離臺灣。1947年發生228事件後,國民政府考量到臺灣局勢不穩,深憂親日之臺灣人可能會利用日本關係造次反抗,為避免節外生枝,將原本留用約有3至4萬的日本人引揚歸國,直到1949年才全數撤完。

資料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天龍吊橋. [2003-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2. ^ 2.0 2.1 2.2 台東縣政府 台東觀光網 天龍吊橋. [2015-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