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護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護國(英語:protectorate)又稱保護領[1],指的是一類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保護自己、外交主權嚴重喪失,還需要接受宗主國管束的國家或地區[2],在分類上屬於殖民統治從屬國的一種[3]。英語中將時代進行間接統治的「都護府」也翻譯為「保護國」。

定義

[編輯]

保護國是一類附屬領土(屬地),對其大部分內部事務享有自治權,同時仍然承認一個更強大的主權國家的宗主權,而不是占有權(完全控制)。作為交換,保護國通常根據其相關條約接受特定義務。通常保護國是在法律上通過條約建立的。[4][5][6]

在實踐中,保護國通常只與宗主國有直接關係,並將其所有更重要的國際事務的管理權移交給後者。[7]同樣,保護國很少自行採取軍事行動,而是依靠其宗主國作為保護者進行防禦。這與吞併不同,因為保護者沒有正式的權力來控制保護國的內部事務。然而由於其沒有國防和外交權力,國際法上則視宗主國擁有保護國的主權,一些保護國最終併入了其宗主國。保護國(無主權)與古代的附庸國(半主權)最大的區別是法律上沒有與外國邦交的權力,而附庸國雖然也受宗主國控制但可以直接和其他國家往來。[8]

與其他附屬政權的區別

[編輯]

保護國與殖民地不同,因為它有本地統治者,沒有直接擁有或很少經歷宗主國的直接的殖民統治。[9][10]儘管歐洲殖民者常用保護國作為殖民統治的一種形式,如法屬印度支那就擁有東京安南等保護國。

保護國也不同於國際聯盟及其繼任者聯合國的託管領土,其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國際社會的監督。保護國通過與保護國的雙邊協議正式加入保護,而國際授權則由具有國際社會代表性的機構管理,無論是否有事實上的管理權。

在另一個國家保護下,同時保留其「國際人格」的國家被稱為「被保護國家」(Protected state),而不是保護國。受保護國家有類似保護形式,但它繼續保持「國際人格」,並在執行外交政策時享有商定的獨立性。簡而言之,受保護國家是主權受限制的獨立國家,保護國則是完全沒有主權的國家。在某些情況下,就像英國和埃及(1922年之後被英國承認的埃及王國)的關係一樣,一個名義上獨立的國家也可以被貼上事實上的保護國或隱蔽的保護國的標籤。[11]

實例

[編輯]

下列國家中如歷史上的埃及、尼泊爾、克羅地亞等國屬名義上是獨立國的「被保護國家」*而非「保護國」。在現代,微型國家如列支敦士登、摩納哥等國的一個重要或決定性特徵是受某種形式的保護,根據該定義:「微型國家是現代受保護國家,即這些迷你主權國家能夠單方面將某些主權屬性交給大國,以換取對其政治和經濟生存能力的良性保護,使其免受地理或人口限制。」 [12]

「保護國」或「被保護國家」* 宗主國 政治體制 國旗 現今國旗
聯邦聯盟(1815–1820)  阿根廷 總統制
秘魯 秘魯保護國(1820–1822)  阿根廷 總統制 秘魯 秘魯
里奧格蘭德共和國*(1836-1845)  阿根廷 總統制 南里奧格蘭德州
朱莉安娜共和國英語Juliana_Republic*(1839-1845)  阿根廷 總統制 聖卡塔琳娜州
巴拉圭*(1876)  阿根廷 總統制 巴拉圭
巴拉圭*(1869-1876)  巴西帝國 總統制 巴拉圭
烏拉圭*(1828–1835)  巴西帝國 總統制 烏拉圭
阿克雷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Acre*(1899-1903)  巴西 總統制 阿克雷州
 古巴  美國 軍事占領傀儡政權 古巴共和國 (1902年—1959年) 古巴
阿富汗*(1879–1919)  英國
 英屬印度
君主專制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錫金(1861–1975)  英國
 印度
君主立憲制 錫金王國 印度
 尼泊爾王國*(1816–1923)  英國
君主立憲制 尼泊爾王國 尼泊爾
 埃及王國*(1922–1936)  英國 君主專制 埃及王國 埃及
英埃蘇丹  英國
 埃及王國
共管、保護領 英國 蘇丹
 汶萊(1888–1984)  英國 君主專制 汶萊
 馬爾地夫(1887–1965)  英國 君主專制 馬爾代夫
 尚吉巴(1890–1963)  英國 君主專制 桑給巴爾 桑給巴爾
砂拉越王國(1888–1946)  汶萊
 英國
君主專制 砂拉越 馬來西亞
 莫斯基托海岸(1638-1860)  英國 君主制
巴蘇陀蘭  英國
 南非聯邦
君主立憲制 萊索托
 貝專納(1885–1966)  英國 君主立憲制 貝專納 波札那
 英屬索馬里蘭(1884–1960)  英國 君主立憲制 英屬索馬利蘭 索馬里蘭
 北羅德西亞(1911–1964)  英國 君主立憲制 北羅德西亞 贊比亞
 尼亞薩蘭(1907–1964)  英國 君主立憲制 尼亞薩蘭 馬拉維
 巴布亞領地(1884-1888)  英國
 澳大利亞
君主立憲制 巴布亞領地 巴布亞新幾內亞
 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1892–1916)  英國 君主立憲制 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 基里巴斯

圖瓦盧

 英屬黃金海岸(1821–1957)  英國 君主立憲制 英屬黃金海岸 加納
 阿曼*(1892–1970)  英國 君主專制 阿曼
 科威特(1899–1961)  英國 君主專制 科威特
 北婆羅洲(1888–1946)  英國 君主立憲制 北婆羅洲 馬來西亞
大韓帝國 (1905–1910)  日本 君主專制 朝鮮 (地區)
滿洲國 滿洲國* (1932–1945)  日本 傀儡政權 滿洲國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1939–1945)  日本 傀儡政權
 菲律賓 第二共和國*(1943–1945)  日本 傀儡政權 菲律賓
希瓦汗國(1873–1917)  俄羅斯帝國 君主專制 烏茲別克斯坦
布哈拉酋長國(1873–1917)  俄羅斯帝國 君主專制 烏茲別克斯坦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第二共和國 共和制 烏克蘭 烏克蘭
 德屬東非  德意志帝國 保護國 德屬東非 坦桑尼亞
 德屬新幾內亞  德意志帝國 保護國 德屬新幾內亞 巴布亞新幾內亞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1941–1945)  意大利 君主制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克羅地亞
阿爾巴尼亞  義大利王國 君主立憲制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1939–1945)  納粹德國 傀儡政權、保護領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捷克
 圖瓦人民共和國*  蘇聯 社會主義共和國 圖瓦人民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蘇聯 社會主義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1946)  蘇聯 社會主義共和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奧地利  英國
 蘇聯
 美國
 法國
共管、軍事占領 奧地利 奧地利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英國
 蘇聯
 美國
 法國
共管、軍事占領 德國 德國
 薩爾保護領(1947–1956)  法國 保護領 薩爾保護領 薩爾蘭
 巴達維亞共和國*(1795–1806)  法國 共和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 荷蘭
 荷蘭共和國*  法國 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 荷蘭
大溪地王國(1842–1880)  法國 君主專制 法屬玻里尼西亞
里馬塔拉王國(1889–1900)  法國 君主專制
魯魯土王國(1889–1900)  法國 君主專制
 敘利亞*(1943-1945)  法國 共和制 敘利亞 敘利亞
 摩洛哥(1912–1956)  法國
 西班牙
君主專制 摩洛哥 摩洛哥
 突尼西亞  法國 君主專制 突尼西亞
 法屬印度支那  法國 保護領、君主專制 法國 越南

老撾


柬埔寨

 法屬赤道非洲  法國 保護領 法屬赤道非洲 中非共和國

加蓬


乍得


剛果共和國

 法屬西非  法國 保護領 法屬西非 布吉納法索

馬里


貝寧


科特迪瓦


尼日爾


塞內加爾

 瑙魯*

先前: 英國


 新西蘭
 澳大利亞

共和國 諾魯
 庫克群島* 先: 英國

後: 新西蘭

君主立憲制 庫克群島
 紐埃* 先: 英國

後: 新西蘭

島國
君主立憲制
紐埃
 托克勞 先: 英國

今: 新西蘭

保護領
自治領
屬地
新西蘭 托克勞
 不丹*(1947-2007)  印度 君主立憲制 不丹 不丹
 所羅門群島(1893–1978)  英國
 澳大利亞
君主立憲制 所羅門群島
 聖馬力諾*  義大利 共和立憲制 聖馬力諾 聖馬力諾
 列支敦斯登*  瑞士
 奧地利
君主立憲制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
 摩納哥*  法國 君主立憲制 摩納哥 摩納哥
 巴勒斯坦國*

先前: 約旦


 埃及
 阿拉伯國家聯盟

自治國(被以色列占領) 巴勒斯坦國

阿拉伯國家聯盟

巴勒斯坦國

阿拉伯國家聯盟

卡法 (1462–1475) 波蘭王國王冠領地 波蘭王國 保護領
哥薩克酋長國(1669–1685)  奧斯曼帝國 選舉君主制
高麗(1270–1356) 元朝 君主制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西藏(1720–1911)[13][14][15][a]  大清 神權政治

現如今存在的類似於保護國的實體

[編輯]

下列國家在存在期間均宣稱其獨立國家身份,但實際上依賴某一國政府的支持,中文語境下的保護國來源於對英文名詞protectorate的翻譯,而依賴某國的保護不一定符合「保護國」的完整法律定義。

順序 存在主權爭議的政治實體(被保護國) 英文全稱 爭執日期 有關爭議聯合國成員國 保護或支持其獨立及自治有關聯合國成員國
現存現代政權
1  阿布哈茲 Republic of Abkhazia 1992年—  喬治亞  俄羅斯
2  南奧塞梯 Republic of South Ossetia 1991年—  喬治亞  俄羅斯
3  佤邦 Wa State 1989年—  緬甸  中華人民共和國
4  科索沃 Republic of Kosovo 2008年—  塞爾維亞  阿爾巴尼亞
 美國
 歐盟
5  北賽普勒斯 Turkish Republic of Northern Cyprus 1983年—  賽普勒斯  土耳其
7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Western Sahara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
1976年—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毛里塔尼亞
8  德涅斯特河沿岸 Transnistria Moldavian Republic
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c
1990年—  摩爾多瓦  俄羅斯
已滅亡現代政權
1 科威特 科威特共和國 Republic of Kuwait 1990年—1990年  科威特  伊拉克
2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Kampuchea 1979年—1992年  柬埔寨  越南
3  比亞法拉共和國 Republic of Biafra 1967年—1970年  奈及利亞  葡萄牙
 法國
 羅德西亞
4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1978年—1992年  阿富汗  蘇聯
5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 Republic of Serbian Krajina 1990年—1995年  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
6  黑塞哥-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共和國 Croatian Republic of Herzeg-Bosnia 1991年—1996年  波赫  克羅地亞
7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 2014年—2022年  烏克蘭  俄羅斯
8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 2014年—2022年  烏克蘭  俄羅斯
9  阿爾察赫共和國 Republic of Artsakh 1991年—2023年  亞塞拜然  亞美尼亞

參見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小項目事典, 改訂新版 世界大百科事典,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ブリタニカ國際大百科事典. 保護領(ほごりょう)とは? 意味や使い方. コトバンク. [2024-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1) (日語). 
  2. ^ protectorate.見:霍恩比,李北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4).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ISBN 0-19-587421-8, ISBN 9780195874211
  3. ^ 保護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擷取於2011年1月5日
  4. ^ Fuess, Albrecht. Was Cyprus a Mamluk protectorate? Mamluk policies toward Cyprus between 1426 and 1517. Journal of Cyprus Studies. 1 January 2005, 11 (28–29): 11–29 [24 October 2020]. ISSN 1303-2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英語). 
  5. ^ Reisman, W. Reflections on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Violations of Explicit Protectorate, Mandate, and Trusteeship Obligations.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 January 1989, 10 (1): 231–240 [24 October 2020]. ISSN 1052-28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0). 
  6. ^ Bojkov, Victor D. Democracy in Bosnia and Herzegovina: Post-1995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functioning (PDF). 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4.1: 41–67. [2023-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20). 
  7. ^ Yoon, Jong-pil. Establishing expansion as a legal right: an analysis of French colonial discourse surrounding protectorate treaties.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17 August 2020, 46 (6): 811–826 [24 October 2020]. ISSN 0191-6599. S2CID 214425740. doi:10.1080/01916599.2020.1722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8. ^ Zhu, Yuan Yi. Suzerainty, Semi-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Hierarchies on China's Borderlands. As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20-07, 10 (2) [2023-08-09]. ISSN 2044-2513. doi:10.1017/S204425132000020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1) (英語). 
  9. ^ Archer, Francis Bisset. The Gambia Colony and Protectorate: An Official Handbook. Psychology Press. 1967. ISBN 978-0-7146-1139-6 (英語). 
  10. ^ Johnston, Alex. The Colonization of British East Africa. Journal of the Royal African Society. 1905, 5 (17): 28–37 [24 October 2020]. ISSN 0368-4016. JSTOR 7151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11. ^ Kirkwood, Patrick M. "Lord Cromer's Shadow": Political Anglo-Saxonism and the Egyptian Protectorate as a Model in the American Philippines.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1 July 2016, 27 (1): 1–26 [23 October 2020]. ISSN 1527-8050. S2CID 148316956. doi:10.1353/jwh.2016.0085 (英語). 
  12. ^ Dumieński, Zbigniew. Microstates as Modern Protected States: Towards a New Definition of Micro-Statehood (PDF) (報告). Occasional Paper. Centre for Small State Studies. 2014 [2 July 20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4 July 2014). 
  13. ^ Goldstein, Melvyn C., Tibe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DF), The Atlantic Council: 3, April 1995 –透過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4. ^ Norbu, Dawa, China's Tibet Policy, Routledge: 78, 2001, ISBN 978-1-136-79793-4 
  15. ^ Lin, Hsaio-ting. 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 UBC Press. 2011: 8. ISBN 978-0-7748-5988-2. 
  16. ^ Sloane, Robert D., The Changing Face of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A Case Study of Tibet,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Spring 2002, 16 (1), note 93, p. 135: "This ["priest-patron"] relationship reemerged during China's prolonged domination by the Manchu Ch'ing dynasty (1611–1911)." –透過Hein Online 
  17. ^ Karan, P. P., Suppression of Tibetan Religious Heritage, S. D. Brunn (編), The Changing World Religion Map, Spriger Science: 462, 2015, ISBN 978-94-017-9375-9, doi:10.1007/978-94-017-9376-6_23 
  18. ^ Sinha, Nirmal C., Historical Status of Tibet (PDF), Bulletin of Tibetology, May 1964, 1 (1): 27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標籤或{{efn}}模板,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標籤或{{notelis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