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流動電話輻射對健康的危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格林費爾德型塔用作流動電話基站
現代流動電話(Samsung

流動電話(電磁波)輻射和健康問題隨着世界上流動電話用戶的急劇增長[1][註 1]。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流動電話使用微波範圍的電磁波。這些疑慮引來了許多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學上的和實驗上的,在動物上和人體上)。其他數碼無線系統,像是資料通訊網絡,對健康上的影響的疑慮也開始上升。

關於這疑慮,在動物和人體上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觀察和實驗,其中大量的試驗並未表明手機輻射直接危害人體生理健康。這些試驗常常被簡單地當作手機對人體無害的證據,甚至被一些獨立研究機構採用。

基於大多數科學和醫學機構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稱手機和訊號基站不太可能促發癌症和其他身體危害產生。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2010年作出關於手機的規範。一些國家已經表明將採取措施讓公民更少地受這種危害。[2]

2011年5月31日,隸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聲明稱:從目前收集的證據可以得出結論,手機可能帶有某些致癌風險,並最終把手機使用列入了「可能致癌」的分類中。這個分類意味着,有一些證據顯示其會導致人體癌症,但遠未到「總結性」的程度,需進一步研究。IARC將致癌物分為五類,除了「可能致癌」之外,還包括致癌、很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煙和二手煙都被列入「肯定致癌」,「很可能致癌」則包括生產藝術玻璃和常用染髮劑的理髮師等職業行為,使用手機所屬的「可能致癌」就排在其後。[3][4]

聽筒的健康危害

[編輯]

一部分從流動電話聽筒部分發射的無線電波會被人類頭部吸收。例如:由GSM手持裝置發射的電波可能有超過2瓦特功率模擬電話(可能很少見了)可達到3.6瓦特,如同車載的舊式大型流動電話。今天其它如CDMATDMA這樣的數碼流動電話,功率都要小於1瓦特。在某些國家,針對流動電話的平均發射功率制定了標準並有提醒消費者相關資訊的義務(通常印在電池組件)。在一些系統中,流動電話和基站檢測收訊質素和訊號強度,在前述的限制之下發射功率水平自動的提升或者降低(例如在建築物或車輛中)。

熱效應

[編輯]

是指電磁波照射到生物體中,使生物體的溫度升高,從而促進細胞的代謝水平,並由此引起生物體的各種生理和病理變化過程。

非熱效應

[編輯]

非熱效應是指生物體反覆接受低強度、長時間或高強度極短時間的微波輻射後,雖然體溫未明顯上升,但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物學效應,難以用熱效應解釋的這類效應,這種影響是用別的手段提供熱時不會出現的。

研究表明,人體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可能是一種相干吸收,即一種典型的諧振現象。電磁波的電場極化沿人體細線的方向,如果入射波長是人體高度的2.5倍或5倍(由接地條件決定),那麼人體就會感應相當強的射頻相干電流。若人體接地良好,則人體上的感應電流類似於地面上的1/4波長振子上的電流,若接地不好,則相當於諧振半波攝於上的電流。研究發現,此時人體最大的射頻能量吸收發生在人體組織最小截面處(如,腳踝、頸、腹股溝等區域)。人體吸收射頻輻射能量的機理,現在仍存在爭議。實際上人體帶有的磁性材料是不確定的,不能直接接收磁能。人體主要由水、電解質和具有人淨輕的複雜分子組成,人體通過離子運動和極性分子振盪而從射頻電場吸收能量,而磁場能量的吸收則須通過法拉第連鎖現象實現的。

人體活性組織從電磁場所吸收的全部能量,最初用於增加人體組織細胞中的分子和離子的機械運動,如果這種機械運動是隨機的,那麼所有電磁能將被吸收轉化為熱,最終提高被輻射組織的溫度。如不是隨機的而是相干的,則在轉化為熱之前,電磁能量可能支援某些生物化學作用(如酶的活性化),即非熱效應。雖現在尚未十分清楚,但可以認為人體組織對能量的相干吸收是很小的。

部分人對基站的擔憂

[編輯]

有擔憂來自於基站發出的輻射,人們認為基站在近距離下的輻射強烈而持續。

Santini等人於2002年在法國進行了一場訪問,樣本為鄉村里居住在距離GSM流動訊號塔300米內,和城市裏距離100米內的人群。不少人在訪問中認為基站確實有一定害處,並承認自身的確有疲勞、頭痛、睡眠問題和記憶力減退的問題。在西班牙、埃及、波蘭和奧地利的訪問也得到相似的結果。但訪問可能會受到自我恐慌和問題引導而變得不準確。

目前沒有確實數據能證明居住在基站附近對健康不產生影響。但也沒有確實數據和科學能證明居住在基站附近對健康產生影響。

在埃塞克斯大學和瑞士的研究認定流動電話天線不太可能會導致一些自願者所抱怨的這些短期症狀。不過有人批評受調查者中途退出有失公允,儘管報告作者出面澄清。

有人認為隨着科技進步,對基於手機網絡的數據需求增強,輻射量會持續增加,源源不斷。[來源請求]

法國曾有議案討論主要天線軸不能在居住區正前方100米內[5]。而這項議案在2003年經過修改,決定只在距離小學和幼兒園設施方圓100米內的訊號塔需要被整合進市容管理部門認定。而議案到了2005年後就再沒有被提起了[6]

民間反應

[編輯]

但是,到目前為止,醫學研究的數量不足及技術問題等因素,其可信度還是十分備受爭議的,導致事實真相成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結果,甚至有時還引發「為反對而反對」等情事,如2011年1月8日時,台灣台中市大里區的一戶民宅發生了「牆壁吸附硬幣」的特殊現象,屋主強烈懷疑是豎立在屋外的一個變壓器的強烈電磁波肇禍,但事實上由「」所鑄作而成的硬幣的化學特性百分之百沒有磁性,而電磁波也沒有磁力,牆壁吸附硬幣的現象應較可能由其他因素所導致,如濕度的程度加上大氣壓力所致。[7]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王楠. SA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使用智能手机人数将达50亿. 環球網. 202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中文). 
  2. ^ IARC classifies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PDF) (新聞稿).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1-05-31 [2011-06-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1). 
  3. ^ Press release No 208, 31 May 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ARC classifies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4. ^ 騰訊科技.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表态:手机可能致癌. 新京報. 2011年6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6日) (簡體中文). 
  5. ^ http://www.afsset.fr/index.php?pageid=712&parentid=4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7頁
  6. ^ Téléphonie mobile et santé, Rapport du groupe d』experts, l'Agence Française de Sécurité Sanitaire Environnementale, April 2005 at http://www.afsset.fr/index.php?pageid=712&parentid=4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Yahoo新聞-牆壁竟能吸錢幣?物理解祕潮濕造成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1-10.

延伸閱讀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全球使用智能電話用戶基數1994年為3萬,到2021年6月達到的39.5億

外部連結

[編輯]

中文站點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