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Eartheater/sandbox2

座標35°17′07″N 139°40′28″E / 35.285229°N 139.674385°E / 35.285229; 139.674385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笠
みかさ
回航日本後的戰艦三笠
概觀
艦種戰艦
艦型敷島型(4號艦)
製造廠英國威格士造船廠
(Vickers, Sons & Maxim)
動工1899年1月24日
下水1900年11月8日
服役1902年3月1日
結局最後服役於1923年
其後成為記念艦保存
除籍1923年9月20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5,140噸
全長131.7米
全寬23.2米
吃水13.2米
功率15,000匹
最高速度18節
續航距離7,000浬(10節)
乘員860人
武器裝備2座雙聯裝30.5厘米主砲
14門15.2厘米單裝副砲
20門7.6厘米單裝砲
16門47毫米單裝砲
4座45厘米魚雷發射管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三笠
假名みかさ
平文式羅馬字Mikasa
1905年的三笠
東鄉平八郎在日軍旗艦三笠號艦橋上指揮戰鬥的油畫
1906年版珍氏戰船年鑑要目
三笠公園保存的戰艦三笠
三笠的菊花紋章
2005年的三笠
2005年三笠的艦橋與主炮

三笠號戰艦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於1890年晚期建造的前無畏艦,本艦則以奈良縣三笠山命名,是敷島型的四號艦,但因為設計有很大分別,有資料將本艦獨立為一艦型。本艦在日俄戰爭期間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的旗艦,參加過旅順口海戰黃海海戰以及對馬海峽海戰

日俄戰爭結束後不過一週,三笠號的彈藥庫發生爆炸並令三笠號沉沒,接着她被打撈上水並進行超過兩年的維修,並在俄國內戰期間為參與西伯利亞干涉的日軍進行支援。1922年,三笠號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而退役,並保存在橫須賀作為一個博物館。二戰後盟軍佔領日本,三笠號嚴重失修而於1950年代末期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整。現在,三笠號是世上僅餘的一艘前無畏型戰艦。[Note 1]


背景

[編輯]
三笠號戰艦的原設計圖(1906年版珍氏戰船年鑑要目)

汲取了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驗,日本確認了主張以魚雷艇及阻截通商船隻而非使用高價的裝甲艦作為策略的法國青年海派理論(Jeune Ecole)的弱點,於是着手去為海軍進行現代化及擴充艦隊以為日後軍事對陣俄國在內的歐洲列強。其中日本公佈了一個十年海軍發展計劃,打算建立一個以六艘戰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的主力核心,即建立「六六艦隊

與之前的富士型戰艦一樣,日本因為缺乏技術及地方自建船艦,於是再次向英國訂購四架敷島號戰艦以達成計劃[1]。三笠就是這四艘艦中最後一艦,她在1898年以88萬英鎊(當時折合880萬日圓)向巴羅因弗里斯威格士造船廠訂製。雖然四艦在相若時間訂製,但三笠號與其餘三艦設計都有不少差異,故有時被分開為獨立一個艦型。[2]

設計及裝備

[編輯]
原裝12吋(305 毫米) 40倍徑火炮的炮塔結構圖

三笠號的設計是由英國皇家海軍尊嚴型(Majestic)戰艦設計基礎上作改良,添加了兩門6-英寸(152-毫米)火炮。[3] 三笠號長432英尺(131.7米),闊 76英尺(23.2米),吃水深度27英尺2英寸(8.3米),排水量為 15,140長噸(15,380公噸) [4] 。設計上容許搭載約830名軍官和官兵。[5]

三笠號有兩部蒸氣發動機推動,每部發動機推動一個螺旋槳。設計發動機馬力為15,000匹指示馬力(11,0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但1901年12月三笠號進行試航時卻發現其速度可以更高,可達18.45節(34.17公里每小時;21.23英里每小時),馬力亦可達16,341匹指示馬力(12,185千瓦特)。她可運載最多2,000公噸(2,000長噸)供蒸氣機使用,故其於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速度之下的續航距離可達9,000海里(17,000公里;10,000英里)。[6]

三笠號主炮是前代日本戰艦都採用的岩士唐造船廠製40倍徑12吋火炮,四門火炮以兩門兩聯裝模式安裝在前後兩個炮座中,從而得到炮座的裝甲保護,稱為炮塔。炮塔的液壓轉軸系統能夠讓其以任何角度安裝,不過火炮安裝時就將角度鎖定在+13.5°。[7] 主炮以拋物運動方式發射850-英磅(386-公斤)炮彈,初速為2,400 ft/s(730 m/s)。[8]

副炮則是安裝在2—6英寸(51—152毫米)厚掩體[5]中的14門45倍徑六吋快速火炮,其中十門安裝在主甲板中,而其餘四門就安裝在艦體上層建築的角位。副炮發射100-英磅(45-公斤)炮彈,初速為2,300 ft/s(700 m/s)。[9]。20門[[QF 12磅炮則用以對抗魚雷艇[5],它們以拋物運動發射3-英寸(76-毫米), 12.5-英磅(5.7-公斤)的炮彈,初速為2,359 ft/s(719 m/s).[10] 。艦上還裝上了八門 47-毫米(1.9-英寸)維克斯3磅艦炮以及八門47毫米2.5磅炮[5],兩種火炮發射分別為3.19-英磅(1.45-公斤)及2.5-英磅(1.1-公斤)的炮彈,初速各自為1,927 ft/s(587 m/s)及1,420 ft/s(430 m/s)。[11]。三笠號還在艦體兩邊各裝備了兩枚水下魚雷管[3]

三笠號的水綫裝甲都由克虜伯製強化鋼甲組裝,船中部最大裝甲厚度達9英寸(229毫米)。兩端的裝甲則只有4英寸(102毫米)厚,置於穿過炮座的6吋裝甲列板之下[5]。炮座厚14英寸(356毫米),而伸延至艦身下層減至6吋;包圍炮座的裝甲則厚8—10英寸(203—254毫米)[12]。甲板裝甲則有2—3英寸(51—76毫米)[5]。保護司令塔前端的裝甲有14吋,但後方的卻僅有4吋[12]

如同其他同期日本戰艦,三笠號也裝配了4部巴爾與史特勞德英語Barr & Stroud FA3 雙像測距儀,有效測量距離達7,300米(8,000碼)。三笠也配備了24倍望遠瞄準鏡[13]

服役

[編輯]
對馬海戰時,東鄉平八郎在三笠號上指揮作戰

1899年1月24日,三笠號於英國威吉士造船廠英語Vickers位於巴羅因弗內斯船塢中安放龍骨,至1900年11月8日正式命名及下水,並於1902年3月1 日完工[14]。完工後的三笠號先到普利茅斯德文港,至1902年3月13日才在艦長早崎源吾大佐指揮下從普利茅斯啓航,航行至橫濱[15]

日俄戰爭

[編輯]

1904年日俄戰爭時,三笠號被編入日軍第一艦隊的第一戰隊,亦是艦隊旗艦,艦長是伊地知彥次郎日語伊地知彦次郎,。三笠號先於1904年2月9日參與旅順口海戰,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命第一艦隊攻擊在旅順港外停泊的俄羅斯帝國太平洋艦隊。在前一日夜間,東鄉平八郎派了船隻夜襲俄軍,期望此番夜襲能夠大大破壞俄艦隊的組織和削弱其力量,可是俄軍其實受損不太嚴重,且已準備對抗現在三笠號參與的進攻。日艦先遭俄軍防護巡洋艦鮑亞林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Boyarin (1901)發現並通報俄軍,東鄉司令下令各艦主炮集中攻擊俄軍緣岸的防禦工事,俄軍軍艦則由副炮對付。不過,日軍的8吋及6吋副炮只能對前來迎戰的俄軍艦艇造成輕微損傷,故即使兩軍皆有很多艦隻受到炮火攻擊,但俄軍僅錄得17人傷亡,反而日軍就有60人傷亡。三笠號在戰事中也遭受到兩枚10吋炮彈擊中,7名艦上人員受傷[16]

三笠號接着參與了4月13日引誘俄軍艦隊出旅順港的任務,這次行動成功將包括旅順分艦隊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艦在內的一部分艦隊引出旅順港入口,接近前一晚日軍所設的水雷區,正當俄軍旅順分艦隊司令斯捷潘·馬卡羅夫發現三笠在內幾艘日艦並下令所乘旗艦調頭準備進攻時便觸雷,這更引發艦上彈藥庫爆炸,令艦體於兩分鐘內全部沉沒,亦造成包括馬卡羅夫在內的677名艦上人員陣亡。此役鼓舞了東鄉恢復對俄軍的遠程炮擊,而俄軍則以加布水雷網作回應,並以此於5月令日軍兩艘戰艦觸雷沉沒[17]

日方為阻截離港突圍的旅順分艦隊,兩軍於8月10日進行黃海海戰,三笠號在日軍戰艦隊列的最前方,故亦是俄軍的最先打擊目標。戰役中三笠號中彈二十次,其中兩彈擊中了12吋主炮的後炮座,並造成125人傷亡。不過,三笠號卻能成功吸引並承受了自俄軍波爾塔瓦號太子號戰艦的攻擊。雖然日軍艦隊的炮彈也無力對擊穿俄艦裝甲以對艦隊實力造成大傷害,但仍有效阻止該艦隊突圍,逼其撤還旅順[18]


對馬海峽海戰

[編輯]
1905年的三笠號

對馬海峽海戰於1905年5月27日爆發,三笠號在戰役中仍然是第一艦隊的旗艦,而對手就是由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抽調組成的太平洋艦隊第二及第三分艦隊。面對第二隊,先導的三笠號在14:10率先向艦隊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開火,隨後朝日號戰艦及裝甲巡洋艦吾妻號日語吾妻 (裝甲巡洋艦)亦加入作戰,並在接下來一小時內對俄方軍艦進行猛烈炮擊,重創了俄軍司令羅傑斯特文斯基,蘇沃洛夫公爵號的12吋主炮後炮塔亦被擊毀,方向舵亦受損故障,致令這艘旗掉隊。雙方艦隊交火中,三笠號亦遭受到俄軍的炮火集中攻擊,為日艦陣列承受了6枚12吋炮彈及19枚6吋炮彈。不過,這些炮傷只對三笠造成輕微損害,東鄉平八郎仍然能有效指揮艦隊移動至俄艦隊前進方向前方,形成「丁」字勢態進行攻擊。蘇沃洛夫公爵號的方向舵不久修理完成,但它不能回到俄艦隊的陣列中,反而多次錯誤出現在兩軍戰艦陣列之間,進入了日艦的射程範圍,三笠號於是向她發射了三枚魚雷,但都無果。接着三笠號又主力攻擊]博羅地諾號戰艦,並由富士號戰艦將之擊沉。18:04,一枚12吋炮彈於三笠號前主炮的右炮管爆炸,雖然炮彈未完全爆炸,但也足以癱瘓前主炮全部兩個炮管至18:40。長時間的作戰後,三笠號一座六吋艦炮經過19輪炮擊操作後故障,另一門六吋艦炮也因遭俄軍6吋炮彈擊中炮口而癱瘓,但這與前述主炮受損已經是三笠號在整場戰鬥中僅受到的兩處來自敵艦炮火的損傷。而三笠號在戰事中共發射過124枚12吋主炮炮彈,僅次於142枚的朝日號;又受到超過40枚敵軍炮火命中,包括10枚12吋炮彈及22枚6吋炮彈,但都無一對三笠號造成嚴重損傷[19]

The new 45-calibre 12-inch guns added during the reconstruction

日俄戰爭隨1905年9月5日樸茨茅夫和約簽訂而結束,三笠號卻在六天後於停泊的佐世保港中因起火引起之彈藥庫炸而沉沒,造成251名船上人員死亡[20]。1906年8月7日,三笠號被打撈並於佐世保海軍工廠中進行為時兩年的復修,日本海軍也將三笠號的武備升型,主炮升型至更具威力的45倍徑12吋火炮,6吋副炮的威力亦得以提升。1908年8月24日,三笠號恢復復役[12]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三笠號駐守京都府舞鶴市負責海岸防衞工作,而在1914-15年間,三笠號先後調到第2及第5艦隊,並維持至一戰結束。1921年俄國內戰時,三笠號被派往支援西伯利亞干涉行動。1921年9月1日,三笠號再次被編為一型海岸防衛艦[3]。9月17日,三笠號在阿斯科爾德島(Askold Island)附近擱淺,但沒受到嚴重損傷[12]

退役保存

[編輯]

因應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三笠號於1923年9月20日正式自海軍中除籍並等待拆解。不過,因三笠號於日俄戰爭中的表現以及日本國內對保存三笠的呼聲,在當時日本政府的要求下,參與締約的各國都同意在三笠號不能在復原為現役軍艦的前提下讓日方保留作為一艘紀念艦。1926年11月12日,改建成博物館的三笠號在皇太子裕仁及東鄉平八郎的揭幕下正式於橫須賀向公眾開放。二次大戰結束後,三笠號因缺乏保養而狀況日差,英國人約翰·S·魯賓(John S. Rubin)觀察了這個慘狀氣憤地向《日本時報》(Japan Times)投稿,引起極大迴響。而且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憂慮三笠的狀況而著書,三笠保存捐獻等事慢慢顯示了復元運動的熱烈。復元運動在1958年恢復進行,因美國通過財政的參與支持和尼米茲的直接介入。復元在1961年5月27日完成,共花10億8000萬日元。大量的失蹤零件和配件由當時在日本解體的智利戰艦拉托雷海軍上將號(Almirante Latorre)作為智利政府的禮物提供[21]。三笠與在英國樸次茅夫的勝利號和在美國波士頓憲法號一起被選定作為世界三艘偉大歷史軍艦當中的一艘。它現在是防衛省名下的國有財產。[22][23][24] On 5 August 2009, the Mikasa was repainted by sailors from the 「Nimitz」號CVN-68 (6).[25] Mikasa is remembered in Barrow-in-Furness, the town of its construction, by Mikasa Street on Walney Island.[26]

See also

[編輯]

Notes

[編輯]
  1. ^ 希臘的阿維羅夫號巡洋艦是前無畏艦時代最大的裝甲艦,雖然常被列為戰艦,但實際上是一艘裝甲巡洋艦

Footnotes

[編輯]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b5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Forczyk, p. 20
  3. ^ 3.0 3.1 3.2 Preston, p. 189
  4.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18
  5. ^ 5.0 5.1 5.2 5.3 5.4 5.5 Chesneau & Kolesnik, p. 222
  6.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p. 18–19
  7. ^ Brook 1999, p. 126
  8. ^ Friedman, pp. 270–71
  9. ^ Friedman, pp. 275–76
  10. ^ Friedman, p. 114
  11. ^ Friedman, pp. 118–19
  12. ^ 12.0 12.1 12.2 12.3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19
  13. ^ Forczyk, p. 28
  14. ^ Silverstone, p. 334
  15. ^ Naval & Military intelligence. The Times (36715) (London). 14 March 1902. p. 9.  模板中使用了待廢棄的參數(幫助
  16. ^ Forczyk, pp. 24, 41–44
  17. ^ Forczyk, pp. 45–46
  18. ^ Forczyk, pp. 48–53
  19. ^ Campbell, pp. 128–35, 260, 262
  20. ^ Warner & Warner, pp. 536–537
  21. ^ 中山定義『一海軍士官の回想』(毎日新聞社、1981)p.98 該艦現在的桅杆,煙囪炮塔是複製品,而艦體內受華盛頓條約限制將房間用水泥填埋。因此只開放了甲板以上的艙室供參觀。
  22. ^ Corkill, Ednan. How The Japan Times Saved a Foundering Battleship, Twice. The Japan Times. 18 December 2011 [2 August 2012]. 
  23. ^ http://www.pacificwarmuseum.org/FleetAdmiralNimitz.asp
  24. ^ Chester Nimitz a good winner. Park City Daily News. 1 May 1988: 8A. 
  25. ^ http://www.navy.mil/submit/display.asp?story_id=47862
  26. ^ Crisp, Claire. Mikasa - Barrow's Mighty Japanese Hero. [10 March 2014]. 

References

[編輯]
  • Brook,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Kent, UK: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ampbell, N.J.M. Preston, Antony , 編. The Battle of Tsu-Shima, Parts 2 and 4 II.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8: 127–35, 258–65. ISBN 0-87021-976-6. 
  •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Oxford, UK: Osprey. 2009. ISBN 978 1-84603-330-8. 
  • Evans, David;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Jane, Fred T.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ondon, Calcutta: Thacker, Spink & Co. 1904. OCLC 1261639.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Memorial Ship Mikasa. Yokosuka: The Mikasa Preservation Society.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London: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編輯]

35°17′07″N 139°40′28″E / 35.285229°N 139.674385°E / 35.285229; 139.674385



三笠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戰艦,為敷島型戰艦四號艦。艦名由來源以奈良縣三笠山命名。同型艦有敷島初瀬朝日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爭中,擔任聯合艦隊旗艦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現在於橫須賀市三笠公園以記念艦形式保存。

背景

[編輯]

1894年至1895年期間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在俄羅斯帝國的壓力下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給中國。

為對抗俄羅斯帝國,日本開始進行一系列加強軍事力量的計劃。敷島型戰艦在其中的『六六艦隊計劃』(配備戰艦6艘、裝甲巡洋艦6艘的計劃)中開始興建。

1899年1月24日,三笠號在英國動工,1900年11月8日完工下水,耗時三年、耗資八百八十日元

六・六艦隊」計劃因為需要龐大金額,日本海軍的債務雖然在甲午戰爭以前就已着手重組、改善,但該計劃所需的金額仍就超出海軍預算,要完成計劃就只有非法挪用預算這個違反憲法的方法。

在「六・六艦隊」計劃的提議人山本權兵衛跟協助者西鄉從道的商量時,西郷說:「山本先生,無論如何一定要買(軍艦)。要挪用預算,那當然是違反憲法的。如果議會追究違憲責任,就在二重橋切腹吧。如果死兩個人就能買到軍艦,也算死得其所了。」於是三笠號在非法挪用預算下完成。

影響

[編輯]

日本艦隊的表現被西方大國觀察和分析,成為對下一代戰艦(無畏號戰列艦等)的定義的重要角色,從衝突中證實了重型火炮更加了不起的效率和遠程火力的重要性。

而且俄國艦隊的失敗和樸次茅斯和約的簽處(9月5日),俄國的不安增強。1905年有海軍在塞凡堡(Sevastopol)、海參崴(Vladivostok)和喀琅施塔得(Kronstadt)反叛,叛亂在6月銳化,叛軍登上波坦金號戰艦(Potemkin)。1905年俄國革命在10月達到了高潮,當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放棄他專治主義的獨裁力量,並且簽署十月宣言

終於,日本的勝利證實了日本正式成為在亞洲的超群力量和可以立足國際場面的力量。保存至今的三笠是前無畏式戰艦時代最後的戰艦。

特點

[編輯]

在三笠交付之時,是當時科技先進的戰艦,火力防護力量史無前例地組合,改良了英國皇家海軍最新的莊嚴級戰艦設計,增加了噸位(由14,900噸增至15,140噸),改善速度(由17改善至18節),輕微地加強軍備(增加兩門十五厘米),和更強的裝甲:保留了同樣的裝甲厚度但使用了高性能克虜伯鋼(Krupp armour)裝甲,防禦力大約較莊嚴級所採用的哈威鋼(Harvey armour)加強五成。

三笠的主炮被編組在中央的艦橋裝甲,考慮到船能均勻地受重克虜伯防護鋼板保護。由於這設計,三笠能承受很大數量的炮彈直接命中:於1904年8月10日的黃海海戰被擊中了20發炮彈和在對馬海峽海戰被擊中了30發炮彈,但只受到有限的損傷。高火力和高射程的三笠大炮被高度訓練的日本炮兵充分地利用了。

歷史

[編輯]

交接

[編輯]

三笠是六・六艦隊的最後一隻艦,1899年1月24日在威格士造船廠動工。1900年11月8日進水。1902年1月15日至20日公開測試,3月1日在修咸頓舉行交接儀式交予日本海軍。船身建造費為88萬英磅,兵器費32英磅。3月13日在英國普利茅斯啟航,經蘇伊士運河在5月18日到達橫須賀。初代艦長是早崎源吾大佐。在橫須賀整備後6月23日出航,7月17日到達本籍港舞鶴

聯合艦隊旗艦

[編輯]

1903年12月28日,三笠成為聯合艦隊旗艦。1904年2月6日開始參加日俄戰爭。8月10日參加黃海海戰。12月28日駛入吳港修理。1905年2月14日、駛出吳港,經江田島佐世保,21日進駐朝鮮半島鎮海灣。之後以該地為據點,在對馬海峽進行訓練。5月27日、28日在對馬海峽海戰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交戰。

三笠在對馬海峽海戰帶領日本聯合艦隊在歷史上進入一場最果斷的海戰,俄國艦隊幾乎完全地被殲滅了:俄國喪失38艘船,21艘沉沒,7艘遭日本海軍擄獲,6艘解除武裝,對馬海峽海戰共有4,545名俄國軍人死亡,6,106人遭俘。

另一方面,日本海軍只喪失了116名士兵與3艘魚雷艇。日本海軍組建時是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高度專業標準所組織訓練;反觀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不僅組織力較低且經過萬里跋涉,到達東北亞時已師老兵疲。

事故沉沒

[編輯]

日俄戰爭終結之後緊接的1905年9月11日,三笠在佐世保港內因為後部彈藥庫的爆炸事故而沉沒了,這個事故中死者共339名。

當時在水兵間流行在彈藥庫面前玩「點燃信號用酒精並吹熄後,就着臭味飲用」[1]惡作劇,在惡作劇的進行中,有一說是有水兵不留神翻倒了有火的洗臉盆,另一說是下瀬火藥的變質。這個爆炸沉沒事故被認為是秋山真之少佐埋頭於宗教研究的原因之一。10月23日的海軍凱旋式敷島號戰艦替換三笠成為了旗艦。

事故當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上陸平安。同時,艦隊附屬軍樂隊到任的瀬戶口藤吉海軍軍樂長又在事故當時是上陸中逃過了大難。不過,很多軍樂兵由於該事故而殉職了。

三笠成為預備艦,1906年8月8日打撈起到佐世保工廠修理,1908年4月24日第1艦隊旗艦再次回復現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伯利亞出兵

[編輯]

1914年8月23日,日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三笠在日本海等從事警備活動。

此後從1918年開始至1921年之間,為從面牽制大戰中誕生的社會主義蘇聯,日本出兵支援西伯利亞(參加前實施防寒工事,飛機實行臨時搭載)。

1921年9月1日三笠成為一等海防艦,不過,9月16日在海參崴港(Vladivostok)外海峽中航行時在濃霧中觸礁。離礁後在海參崴港(Владивосток)入船塢修理,11月3日歸投舞鶴

記念艦

[編輯]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使三笠決定廢艦。1923年9月1日因為關東大地震令三笠撞到碼頭、浸水,9月20日於帝國海軍除籍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廢艦後,由於日本國民對三笠的保存運動非常勃興,日本將解體的地方作為三笠公園。1925年1月內閣會議決定把不能復歸現役狀態做為條件的特別認可去保存三笠,作為紀念艦橫須賀保存,同年6月18日開始保存的工程,把船頭固定轉向皇宮。11月10日工程完成,11月12日進行保存式。

復元

[編輯]

三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被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F)轟炸,太平洋戰爭戰敗後,同盟國軍佔領日本期間,蘇聯要求將三笠號進行拆毀,但是由於思想比較親日的尼米茲上將和陸軍威洛比少將的運動而得倖免。艦上為了美軍而在軍官室設置了「東條夜總會」等娛樂設施,上部兵裝和上層建築物全被撤去,能取下了的金屬類(黃銅等)被拿走,大部分煤氣切斷,柚木甲板也因需要柴火建材而被剝下,三笠就此荒廢。

英國人約翰·S·魯賓(John S. Rubin)觀察了這個慘狀氣憤地向《日本時報》(Japan Times)投稿,引起極大迴響。而且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憂慮三笠的狀況而著書,三笠保存捐獻等事慢慢顯示了復元運動的熱烈。 復元運動在1958年恢復進行,因美國通過財政的參與支持和尼米茲的直接介入。復元在1961年5月27日完成,共花10億8000萬日元。大量的失蹤零件和配件由當時在日本解體的智利戰艦拉托雷海軍上將號(Almirante Latorre)作為智利政府的禮物提供[2]。三笠與在英國樸次茅夫的勝利號和在美國波士頓憲法號一起被選定作為世界三艘偉大歷史軍艦當中的一艘。它現在是防衛省名下的國有財產。

略年表

[編輯]
  • 1925年(大正14年)- 通過會議決定以記念艦形式由橫須賀保存。財團法人三笠保存會成立。
  • 1926年(大正15年)11月12日-三笠保存記念式舉行。其後改稱「記念艦三笠」。
  • 1945年(昭和20年)- 被聯合國軍接收。三笠保存會解散。其荒廢。
  • 1958年(昭和33年)- 三笠保存會再次成立,開始籌集復原資金。
  • 1959年(昭和34年)-1961年(昭和36年)- 進行復原整備工程。
  • 1961年(昭和36年)5月27日-「記念艦三笠」復原記念式舉行。

裝備資料

[編輯]
戰艦三笠的主砲
  • 速力:18節(時速33公里)
  • 動力
  • 裝備
  • 主砲:305mmxL40倍徑砲4門,雙聯裝兩座。
  • 副砲:152mmxL40倍徑砲14門,單裝14座。
  • 補助砲:76.2mmxL40倍徑速射砲20門
  • 魚雷發射管:單裝450mm魚雷發射管4門(裝備於水線下)
  • 衝角
  • 防禦力
擁有壓倒性的火力同時,使用了當時世界防禦力水準最高的克虜伯鋼裝甲板。日本的軍艦在三笠以後,因船幅過大而不能通過蘇伊士運河,而敵對的俄羅斯,其戰艦亦是不能通過蘇伊士。因此波羅的海艦隊要行經好望角周圍經過困難的大航海而來。
  • 通信能力
當時裝備有最新鋭的無線電機(三六式無線機),其通信能力在對馬海峽海戰之中非常有效。

同型艦

[編輯]
船名 圖片
敷島
朝日
初瀬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日語中的惡作劇:「信号用アルコールに火をつけた後、吹き消して臭いを飛ばして飲む」
  2. ^ 中山定義『一海軍士官の回想』(毎日新聞社、1981)p.98 該艦現在的桅杆,煙囪炮塔是複製品,而艦體內受華盛頓條約限制將房間用水泥填埋。因此只開放了甲板以上的艙室供參觀。

關連項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