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拉爾松德之圍
施特拉爾松德之圍 | |||||||||
---|---|---|---|---|---|---|---|---|---|
法瑞戰爭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法軍圍攻施特拉爾松德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帝國 西班牙王國 荷蘭王國 | 瑞典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愛德華·莫蒂埃 紀堯姆·布律納 讓·德·金德蘭 |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漢斯·亨里克·馮·埃森 | ||||||||
兵力 | |||||||||
40,000人 |
15,000人 500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998人傷亡及被俘 | 不明 |
施特拉爾松德之圍(英語:Siege of Stralsund)從1807年7月24日持續到同年8月24日。在此役中,法國軍隊兩次試圖從漢斯·亨里克·馮·埃森中將的15,000名瑞典守軍手中奪取該市。1807年初,愛德華·莫蒂埃元帥對該城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封鎖,但隨後莫蒂埃的部隊就被召集到前線的其他地方。趁莫蒂埃不在場,瑞典守軍擊退了法軍薄弱的留守部隊。在莫蒂埃回到前線後,數次擊退埃森的部隊,雙方很快達成了停戰協議。此停戰協議後來被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否認,紀堯姆·布律納元帥隨後率領40,000名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荷蘭聯軍攻打施特拉爾松德。此役發生於拿破崙戰爭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期間,由於法軍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瑞典守軍,於是瑞典人選擇將波羅的海港口施特拉爾松德拱手讓給聯軍。在此役後,瑞典也失去了附近的呂根島。[1]
序幕
[編輯]瑞典自1628年的施特拉爾松德戰役[2]以來,就一直擁有施特拉爾松德。[3]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和斯德丁條約(1653 年),波美拉尼亞公國被劃分為瑞典部分,包括施特拉爾松德,以及勃蘭登堡-普魯士部分。[4]在聖日耳曼昂萊條約(1648年)中失去小塊領土後,[5]瑞典波美拉尼亞在1720年與格賴夫斯瓦爾德、施特拉爾松德和呂根島在斯德哥爾摩條約中被縮減為佩訥河以北的地區。[6]
當拿破崙·波拿巴在拿破崙戰爭中開始向東擴張時,瑞典帝國最初保持中立立場。1805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選擇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主要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的盟友丹麥和挪威。但幾次軍事和外交上的挫折摧毀了古斯塔夫四世的野心。[7]
封鎖
[編輯]施特拉爾松德是瑞典波美拉尼亞的一個港口,由總督漢斯·馮·埃森保衛。[8]1月28日, [1]由莫蒂埃元帥指揮的法國軍隊越過佩訥河,企圖對施特拉爾松德實施圍困。在東部,查爾斯·路易斯·迪厄多內·格蘭讓的師在安克拉姆越過佩訥河,擊退了瑞典的先鋒部隊。在西邊,皮埃爾·路易斯·杜帕斯帶領的部隊在代明附近越過了佩訥河。29日,莫蒂埃的兩個師到達施特拉爾松德,1月30日開始對該城進行封鎖。[9]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隨着法國人加強了他們的圍城兵力,雙方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衝突。在沒有控制呂根島的情況下,法軍無法切斷施特拉爾松德的通訊線路,並時常受到瑞典炮艇的襲擾。在封鎖期間,圍城部隊中的一支法國騎兵和三個步兵團被抽走並被帶到波蘭與俄羅斯人作戰,空缺由荷蘭王國的軍隊填補。[9]
3月29日,莫蒂埃接到命令帶領大部隊協助圍攻勃蘭登堡-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的科爾貝格,莫蒂埃將格拉讓的部隊留在原地繼續圍困施特拉爾松德。[8]莫蒂埃離開後,埃森將格拉讓的部隊擊退。在數次遭到襲擊後,格拉讓並被迫向東南撤退到奧得河上的斯德丁堡壘。莫蒂埃在返回後於4月13日在斯德丁集結了12,000至13,000名士兵,與埃森的人數大致相同。在非常潮濕的天氣里,莫蒂埃開始將埃森逼回安克拉姆。[10]4月16日,莫蒂埃在貝林戰役中擊敗了瑞典人。[11]次日,埃森撤退到佩訥河北岸。[10]
從4月18日開始,法國和瑞典軍隊通過談判進行休戰。[1]拿破崙此時急於讓莫蒂埃的部隊進軍前線以對抗俄軍和普魯士軍隊,因此授權元帥與瑞典人休戰。就瑞典人而言,他們對英格蘭在圍城期間幾乎沒有給予任何支持而感到不安。29日,雙方敲定條約內容。瑞典人將留在佩訥河的北側。他們在奧得河口交出了烏澤多姆島和沃林島,並承諾在法軍圍攻科爾貝格或但澤時不幫助普魯士人。[12]
圍攻
[編輯]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國王於5月12日抵達施特拉爾松德,並於7月3日宣佈休戰條約無效。[1]此時,提爾西特條約剛剛剝奪了瑞典除英國以外的所有盟友。[7]然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將拿破崙視為「世界末日的怪物」,並不願在他的反法政策上妥協。[13]
7月24日,法國元帥紀堯姆·布律納襲擊了佩訥河[1]上的瑞典陣地,並重新佔領了施特拉爾松德周圍的陣地。布律納總共集結了40,000人。他的法國部隊包括讓·布代將軍的步兵師里的7,773名步兵和200名炮兵,以及加布里埃爾·莫利托將軍的步兵師里的8,712名步兵和205名炮兵。荷蘭特遣隊由讓-巴蒂斯特·杜蒙梭(Jean-Baptiste Dumonceau)的步兵師(9,924名步兵和570名炮兵)、亨利·加蒂安·貝特朗的步兵師(3,932名步兵和159名炮兵)以及卡特雷特的騎兵旅中的1,112名士兵組成。[14]
布律納的西班牙盟軍包括佩德羅·卡羅將軍的14個步兵營和12個騎兵中隊。這個軍團總共有9,763名步兵、2,340名騎兵、324名炮兵和104名工兵。多梅尼科·皮諾將軍率領一個由八個步兵營、八個騎兵中隊、兩個步兵炮台和一個馬炮兵連組成的意大利王國軍團。巴登大公國提供了六個步兵營、一個騎兵中隊和一個步兵炮台。德國小國的代表有維爾茨堡大公國的兩個步兵營,伯格公國的兩個步兵營和拿騷公國的三個步兵營。[14]
施特拉爾松德的15,000名瑞典守軍包括三個芬蘭營、波美拉尼亞蘭德維爾衛戍部隊和兩個步兵營。堡壘里有500門大炮,埃森的下屬是阿姆費爾特中將、韋格薩克少將和佩龍少將。[14]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於8月20日離開該城。[1]在被圍困一個月之後,埃森認為所有抵抗皆是徒勞,於是瑞典士兵摧毀了大炮並燒毀了炮台,然後撤離了該地並將火藥和炮彈運送到呂根島。在第二次圍攻中,法國及其盟友有38名軍官和960名士兵陣亡、受傷、失蹤或病死。瑞典的損失未知。[14]在停戰期間,施特拉爾松德和呂根島向法國投降。[8]施特拉爾松德於8月24日移交給法國,呂根島於1807年9月7日移交。[1]
後果
[編輯]瑞典於1807年被趕出德國北部後,於1808年遭到丹麥-挪威和俄羅斯帝國的入侵。軍事管理不善和缺乏外交支持導致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在國內叛亂中於1809年3月13日被捕,並於5月被廢黜,他和他的家人在12月被驅逐,因為瑞典此時在弗雷德里克港條約中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領土。[7]
1809年5月,費迪南德·馮·席爾率領的普魯士自由軍團佔領了這座城市,法國對施特拉爾松德的佔領暫時中斷,但幾天後它在1809年的施特拉爾松德戰役中被奪回。[8]當拿破崙戰爭於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宣告結束時,施特拉爾松德連同整個瑞典波美拉尼亞成為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省的一部分。[7]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von Daniels (1863), p.214
- ^ Langer (2003), p.402
- ^ Sturdy (2002), p.59
- ^ Shennan (1995), p.19
- ^ Heitz (1995), p.241
- ^ Heitz (1995), p.244
- ^ 7.0 7.1 7.2 7.3 Barton (2008), p.118
- ^ 8.0 8.1 8.2 8.3 Jacques (2006), p.973
- ^ 9.0 9.1 Petre, p.264
- ^ 10.0 10.1 Petre, p.265
- ^ Manso (1835), p.293
- ^ Petre, pp.265-266
- ^ Porter (1988), p.174
- ^ 14.0 14.1 14.2 14.3 Smith, p.253
參考書目
[編輯]- Barton, H. Arnold. Essays on Scandinavian Histor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0-8093-2886-0.
- Björlin, Gustaf. Sveriges Krig i Tyskland åren 1805–1807.. Stockholm: Militärlitteratur-Föreningens Förlag. 1882.
- Heitz, Gerhard; Rischer, Henning. Geschichte in Daten. Mecklenburg-Vorpommern. Münster-Berlin: Koehler&Amelang. 1995. ISBN 3-7338-0195-4 (德語).
- Jaques, Tony.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A Guide to 8,500 Battles from Antiquity Through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0-313-33536-2.
- Langer, Herbert. Die Anfänge des Garnisionswesens in Pommern. Asmus, Ivo; Droste, Heiko; Olesen, Jens E. (編). Gemeinsame Bekannte: Schweden und Deutschland in der Frühen Neuzeit. Berlin-Hamburg-Münster: LIT Verlag. 2003 [2022-02-08]. ISBN 3-8258-71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德語).
- Manso, Johann Kaspar Friedrich. Geschichte des Preussischen Staates vom Frieden zu Hubertsburg bis zur zweiten Pariser Abkunft: Bd. 1797-1807 II 2. J. C. Hermann. 1835 (德語).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s Campaign in Poland 1806-1807. London: Lionel Leventhal Ltd., 1976 (1907).
- Porter, Roy; Teich, Mikuláš. Romanticism in national contex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521-33913-8.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Books, 1998. ISBN 1-85367-276-9
- Sturdy, David J. Fractured Europe, 1600-1721. Wiley-Blackwell. 2002. ISBN 0-631-20513-6.
- von Daniels, Alexander. Handbuch der deutschen Reichs- und Staatenrechtsgeschichte III. Laupp. 1863 (德語).
- von Vegesack, Ernst. Svenska arméens fälttåg uti Tyskland och Norrige åren 1805, 1806, 1807 och 1808. Stockholm: L.J. Hjerta. 1840 (瑞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