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保定陆军学堂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2年-1923年
編號6-897
認定時間2006年

陸軍軍官學校(1912年6月—1923年8月),隸屬於中華民國陸軍部軍學司,因位處直隸省保定城東郊,又稱保定軍校,是在大清陸軍軍官學堂的基礎上建立的,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佔地3,000餘畝,首任校長為趙理泰

1902年,袁世凱引進日本和德國先進軍事科技和教育體制,創建北洋陸軍行營將弁,隸北洋軍政司教練處,1903年擴建為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06年8月,兵部改為陸軍部,學堂奉陸軍部令更名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同時開辦陸軍軍官學堂,並從全國招生。1909年9月,通國速成學堂根據陸軍部令停止辦學併入軍官學堂。1911年7月,軍官學堂奉軍諮處令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若從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算起,保定各軍事學堂共培養、訓練了11,000餘名軍官。而保定軍校的畢業生中,取得少將以上頭銜的將軍達1,800餘人。

校區歷史

[編輯]
1993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遺址上復建了保定軍校博物館,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AA級景區,免費對外展覽
  • 1901年11月 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舉辦小站練兵教學,但是根據《辛丑條約》不准駐扎天津附近,於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於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雷震春任總辦。
  •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軍事教育訓練。之後於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每省設一所陸軍小學堂,學制三年。全國設四所陸軍中學堂,學制兩年。保定設陸軍入伍生總隊,分為步、馬、炮、工、輜重各隊,學制4個月。保定設陸軍兵官學堂,學制一年六個月,入原隊半年為「學習官」。畢業後入個部隊為排長。在部隊任職2年以上擇優入陸軍大學堂,學制兩年。
  • 1906年 於保定校址分別開辦:陸軍速成學堂(定額八百,學制2年加6個月實習)、陸軍軍官學堂(1910年7月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
  • 1912年 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並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於保定東郊3里地的陸軍預備大學堂與陸軍速成學堂原址創辦陸軍軍官學校。
  • 1920年暑假 駐扎在軍校的軍人因未得薪餉發生譁變,搶劫軍校,之後校舍被放火燒毀。
  • 1923年8月 保定軍校停辦
  • 1993年7月,軍校舊址成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1995年,軍校舊址上建起了保定軍校紀念館。
  • 2006年,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學制設計

[編輯]

保定軍校的設立規劃,始於清朝時期為訓練新軍,而在1904年制定公佈的陸軍學堂辦法。在該辦法中,將正規軍事教育設定為四階段:小學堂、中學堂、兵官學堂、大學堂。保定軍校定位為清朝未開辦的兵官學堂,作為正規初級軍官培訓所用。

保定軍校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育課程2年,自預備學校升學至保定軍校前須進行半年的入伍訓練。學校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種兵種科系。軍校教官則多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學成歸國之畢業生擔任,留日資歷的校長亦不在少數。

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代,軍校辦理方針作出調整,自四級制縮減為三級制。陸軍中學堂改名為陸軍預備學校,小學堂停招,在現有學生畢業後關閉,形成預備學校、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等三級制。

保定軍校的學生來源,在前七期僅招收陸軍預備學校(清制之陸軍中學堂)之畢業生,至第八期始擴大招考。而承襲清制的陸軍中學堂則是僅招收各省開設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理論上在入學前已經接受5年的軍事專業教育(陸小3年、陸中2年),在未擴大招生之前的保定軍校畢業生是具備7年以上的軍事專業教育,整體素質上較為整齊。

歷任校長

[編輯]

歷屆學生

[編輯]

由於保定校區內曾有多間軍事教育機構成立,因此許多在該處接受教育的軍人會自稱在保定接受教育,但此為廣義概稱,與狹義之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生有所區分。

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

[編輯]

光緒二十八年(1902)6月,軍咨處招考一批年輕體壯的秀才、童生等,並選派一些滿族子弟,在直隸省灤縣開平鎮開辦將弁學堂。將弁學堂學制為一年。該學堂只辦了一期,即改為武備學堂。

袁世凱率先在保定西關(約小集街一帶)開辦了北洋行營將弁學堂,隸北洋軍政司教練處。馮國璋為學堂監督,雷震春為學堂總辦。學堂總教習為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多賀宗之、副總教習為日本陸軍工兵大尉井上一雄。

按《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章程》規定:每期總設員額為一百二十名。內有將領二十名,哨官長四十名,弁兵六十名。主要安排舊軍隊(主要是淮軍)中的統兵將官和侍衛入堂接受軍事培訓。另外,還召示山東、山西、河南等省選送一批陸軍官弁來堂深造。因此,該堂又稱為「各省將弁學堂」。學堂以八個月為一期。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秋停辦,共辦四期,畢業學生計545人,但成名人物不多:

第一期:趙俊清、王恩貴、韓國饒、田作霖、米材棟、徐鴻賓、石振聲、蕭廣傳、李玉麟、宋玉峰、陳文運、何元春、李炳之、姚濟倉、陶雲鶴、魏宗翰、張敬堯、張聯棻、吳新田、靳雲鶚、吳光新、陳調元、吳鴻昌、吳恆贊、馬毓寶、崔承熾、黃治紳、胡叔麒、師景雲、王維城、熊炳琦等。

第二期:方本仁、孫 岳、王都慶、吳中英、張培勛、夏文榮、徐振坤、李濟臣、何遂、吳德振、胡龍 驤、劉廷森、杜 持、姚任之、畢化東、劉文翰、李鳳樓、沈壽常、徐世光等。

第三期:張 文、鐘體道、劉 麒、齊燮元、張 性、趙學濤、李濟深、郝國璽、張國元、何恩溥、杜經田、袁績熙、劉玉珂、張 基、王貴德、王純如、黃家濂、王樹林、李 鉞、馬葆琛、高士儐、阮肇昌等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

[編輯]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03年開設。馮國璋為督辦,馮祖培為監督,聘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多賀宗之咸瑤圃李澤均為總教習。第一學年習普通學科,第二學年分各種兵科學習。招生辦法,與參謀速成學堂同。光緒二十九(1903)年八月在保定公開招考,錄取220餘人;另由北京八旗選送30人、練官營內選成績較好的50人、常備軍內選士兵100人,一同入學,分為一、二、三、四隊。1913年九月間開學。第一隊皆常備軍士兵,名官長班,專習軍事學術,一年畢業。第四隊選拔年少或志願學習外國文字的100人,名洋文班,依各人志願分別學習日、德兩國文字,3年畢業。在保定東郊建築新學舍,將弁學堂合住於內,亦歸馮國璋管理,原將弁學堂總辦鄢玉春調任天津督練公所總辦。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招考第二期學生230人,其中八旗選送三、四十人,另有前清舉人齊振林等10餘人也來報考皆準予免試入學。第二期學生分為五、六、七隊。第七隊為洋文班,與第一期的第四隊同。督辦馮國璋具情呈請袁世凱批准後,又錄取自費生120人,另為一隊(每月繳伙食費3元,一年後改官費)。1904年終由二、三兩隊挑選100人為師範班,預備派往各省陸軍學堂作為師資之用,定為一年畢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招考第三期學生200人,八旗選送20人,分為兩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練兵處裁撤,軍事統隸於陸軍部,馮國璋調任北京貴胄學堂總辦,段祺瑞繼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督辦,鄭汝成為總辦。光緒三十三年冬第三期畢業。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由光緒二十九年八月起至三十三年底止,歷時4年余,共3期,前後畢業學生1426人。

孫傳芳(一期)、李樹春(三期德文班)、齊燮元(炮兵二期)、王承斌(步兵二期)、蔣鴻遇李炳之商震(加入同盟會被退學)、閻治堂張中和李如璋程長發翟殿林張拱臣張繼善孫岳周蔭人馮紹閔臧式毅陳嘉謨王都慶劉鳳圖魏朝彥劉文明劉郁芬宋邦翰等。

通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

[編輯]

陸軍速成學堂陸軍部直屬,又稱通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協和速成武備學堂。1906年籌辦。學生來源由北洋各省擴大到全國,計劃各年考收學生1400名,主要招收各省畢業的武備學生。各省分配名額如下:京旗80名,直隸、江蘇、湖北、四川、廣東各60名,其餘省份30至40名,南京、杭州、福州、荊州、成都、廣州、綏遠、熱河、察哈爾九地各10名,密雲、青州、西三地各8名,寧夏6名。該校於1907年、1909年共招收兩期,培訓學員1281人。

馬曉軍劉郁芬陳樹藩張群王柏齡(肄業)、蔣中正(陸軍速成學堂留學生預備班)、楊傑練秉章、劉世鈞、方聲濤劉建藩、黃永社、姚琮、呂公望、童保喧、伍文淵、張鈁、黃實、李韞珩陳能芳李藻麟李景林、趙鳳樓、梁忠甲、張國威、阮肇昌、王普、劉世瓏、黨仲昭、胡忠相[1]

陸軍軍官學校

[編輯]

第一期

[編輯]

(1912年8月秋入學1,500名、1914年11月畢業1114名,括弧中數字代表各科人數,來源:張力雲-《從北洋武備學堂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4年10月27日,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典禮。段祺瑞親臨保定軍校參加,並親向每名畢業生頒發畢業證書。

第二期

[編輯]

(1914年初入學、1916年5-6月畢業、956名)

第三期

[編輯]

(1914年8月入學、1916年8月畢業、801名)

第四期

[編輯]

(1915年秋入學、1917年秋畢業、209名)

第五期

[編輯]

(1916年6月入學、1918年9月畢業、630名)

第六期

[編輯]

保定六期的入學資格規定為第一陸軍預備學校第三期畢業生(郝夢齡劉培緒高汝桐李文田上官雲相等)、武昌的第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畢業生(余漢謀樊崧甫黃琪翔葉挺劉家琪等)和模範團第二期學兵(趙博生劉茂恩等)。1917年初入學、1919年春畢業、1,333名。

第七期

[編輯]

(1917年秋入學、1919年秋畢業、191名)

第八期

[編輯]

(1918年8月入學、1922年7月畢業、638名)

第九期

[編輯]

(1919年8月入學、1923年8月畢業、702名)

輜重科六期一連同學錄

[編輯]

信文燦、唐宗堯、程堪、楊正坤、李宗程、李如楓、黃志勛、趙恩煦、胡祖舜、彭德雲、成傑、萬耀中、侯尊召、江孝純、竇桂芳、梁殿樞、金鋒、侯谷、 范樹珍、饒漢傑、侯光龍、郭之縉、周慶桐、盧景鑒、溫力正、陳國梁、任為凱、粟福疇、梁宗標、張聯輝、劉珩、高岳嵩、尹邦光、徐鴻晉、魏朝綱、 彭濟偉、蔡嗣雄、葉裳、沈文誥、劉福德、岑榮宗、金履新、曾澤寰、溫定國、李務滋、陳榮宗、楊義、譚時、張偉、梁毓藻、王世康、李扶疏、李揚敬、林振鏞、林廷華、黃盛昆、簡作楨、馬克侖、徐金龍、劉茂恩、李經田、孫毓英、王經邦、李世儒、湯文彥、孫棣生、張家錕、馬負龍、蔡春田、段桂明、王清瀚、李銓、賀學禮、董汝梅、范錫庚、董汝桂、楊澤沛、陳寶增、王得來、董玉玢、賈成勛,共81名。

參考文獻

[編輯]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同學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提供。

外部連結

[編輯]
  1. ^ 陸軍部陸軍學堂同學錄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重刊
  2. ^ 1987年河北省政協文史委編輯出版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書中收有民國十一年編錄的《保定軍校同學錄》的完整資料。《張發奎口述自傳》詳細記載了薛岳從陸軍小學到參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廣州法租界逮捕入獄、第一次出獄是1916年9月,後又再次被捕入獄,於1917年初方才重獲自由,回到家鄉,最後投身粵軍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