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空军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末

[编辑]
江苏陆军第9镇气球侦察队-“山田”式侦察气球

1840年鸦片战争后,航空器相关的知识开始传入中国。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志刚的《初使泰西记》中均有欧洲国家氢气球(时称“天船”)的介绍。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曾使用气球进行侦察。1901年,《皇朝经济文编》刊载《飞机考》,作为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1]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交战的日俄两国均有气球队参战,清政府终于注意到气球在军事中的应用。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日本购进两架个山田式侦察气球。该型氢气球为椭圆形,直径3米、长10米,人在空中利用旗语或篮中的电话和地面联系,有指挥、侦察及传递信息的作用,作为新式军械,曾在武昌阅马场东兵营演放。[2]

1908年1月2日,湖北陆军第八镇气球队成立,工兵营营长王永泉兼队长,并聘日籍教练,配备山田式气球一只,为中国第一支空中部队。江苏陆军第九镇气球队于同年5月,直隶陆军第四镇气球队于同年6月相继成立,分别由工兵营营长邓质仪高凝辰兼任队长,各有1具山田式气球。1908年10月,自“河间秋操”、“彰德秋操”之后,清廷又在安徽太湖筹划了“太湖秋操”。清廷派陆军部右侍郎荫昌两江总督端方为检阅大臣,以检阅南洋地区包括湖北第8镇、江苏第9镇、安徽第31混成协等各镇新军编练成效。这次演习中的特色是首次使用气球。新成立的气球侦察队奉命参加操练,施放侦察气球。

1909年,清廷军咨处海军处陆军部正式颁布《陆军气球预备法》,制定了购买气球、培养人才、各省组织气球侦察队等规定。同年2月,陆军大学堂编印了《气球学》,讲授气球升空的原理,并教授士兵如何操控气球。1910年2月,军咨府大臣载涛率团出国考察军事,考察团成员徐元甫田凯亭曾乘坐军用热气球,并实施了无地面缆绳的空中飘行,成为最早乘坐自由气球飞行的中国人[3]。载涛在回国后积极倡导航空事业,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范毅军部设立中国最早的航空机关,为中国空军的开端[1],派留日学航空的李宝浚、刘佐成试制飞机,并购法国桑麻式飞机1架作参观和仿效之用。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空军末能来得及建成,清王朝便寿终正寝。

中华民国

[编辑]

北洋政府时期

[编辑]
北洋政府空军-高德隆G3教练机
乐士文号(孙中山和宋庆龄)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以(Rosamonde,宋庆龄的英文名)命名的第一架军用飞机
  • 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于北京设立“航空研究所”。[4]
  • 1913年开始正式将飞机用于军事。当时蒙古发生动乱,北洋政府派出一架飞机到多伦侦察兼示威。[5]
  • 1914年4月展开第一次空袭行动,为北洋政府对白朗起义军的镇压。南苑航校校长秦国镛亲率4架飞机轰炸白朗军,然其效用不明。[5]
  • 1915年,南苑附设修理工厂用外国发动机设计制造发动机后置型的陆上飞机。
  • 1920年以后,各地军阀纷纷组建自有的航空学校或航空队,以及军械或机械班,从而培养人才。
  • 1924年,北洋政府航空署成立“北京航空学校”。[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中央航空学校校园内的校训碑
1938年之前,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校门
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全体师生,左四为庄前鼎教授。
1936年,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焊接工与 诺斯洛普 Gamma 2E 轻轰炸机前留影
  • 1931年 航空班迁至杭州笕桥,航空班扩编改制为航空学校,并由德籍顾问协助各项飞行训练工作。军政部航空署也从南京迁到杭州梅东高桥,作为航校的上级机构。署长先是黄秉衡,后是葛敬恩兼代航校校长、徐培根
  • 1932年 更名为“中央航空学校”,校址定于杭州笕桥
  • 1934年将军政部航空署改组为航空委员会,主责空军发展。由杭州迁到南昌。主任徐培根,意大利顾问团总顾问劳地少将。南昌机场大火后,粤系的陈庆云继任。1936年春,军事委员会和航空委员会都迁到南京,周至柔继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宋美龄为航空委员秘书长。第一处处长沈德燮日语沈徳燮、副处长欧阳璋;第二处处长黄秉衡、副处长刘芳秀;第三处处长曹宝清;第四处处长王承黻:第五处处长王家骧;建筑科科长邝;参事室参事赵云鹏、姚锡九等;秘书室中文秘书蔡竹屏、机要及财务秘书周鸣湘、俄文秘书李仲武;顾问室。
  • 1937年10月美国人舒米德Vincent Schmidt)来中国参与中国空军,陆续有各国飞行员加入,并在汉口组织编空军第14队。后因该队的指挥问题,政府于1938年3月裁撤。[7][8]
  • 1938年4月政府以半年为期,雇用法籍飞行员组成空军第41队,因军纪及作战表现于同年10月起解聘。[4]
  • 抗战爆发后迁至云南昆明,并于1938年正式定名为“空军军官学校”。
  • 1938年5月19日下午3时,中国空军徐焕升佟彦博驾两架B-10由汉口起飞,陈衣凡驾仅剩最后一架He 111A轰炸机担任后勤支援运输,向日本熊本福冈等大城市投下传单,向日本国民揭露有关日军在华侵略,最后三机安全返回。此事不单轰动全中国,也上了英美报纸新闻,美国报章更登出日机在中国狂轰滥炸的相片作为比较。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跨国境任务。
  • 抗战胜利后“空军军官学校”迁回笕桥,之后因国共内战爆发,“空军军官学校”于1949年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并于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现址复校。
  • 1941年美国宣战并协助中国空军作战以后,曾多次派机轰炸台湾,并有部分美机在台坠落,飞行员遭日军逮捕成为俘虏,战后政府即要求驻台日军善后连络部部长安藤利吉呈报被俘虏的飞行员状况。[4]

中华民国空军

[编辑]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由于海岛环境,空军成为较受重视的军种。不时添购战机,亦曾多次击退来犯之共军。主要知名飞官有欧阳漪棻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军事科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467–473页 [2019-02-15]. ISBN 978-7-5334-35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5). 
  2. ^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2013-11-01: 28 [2019-02-15]. ISBN 978-7-5165-02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0). 
  3. ^ 中国清军也曾装备侦察气球 从未参加过实战[图].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4. ^ 4.0 4.1 4.2 4.3 4.4 晴空決戰中的外籍空軍志願隊. [2015-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0). 
  5. ^ 5.0 5.1 飛機用于軍事始于北洋政府 被敵軍視爲“神鳥”.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6. ^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军事科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467–468页 [2019-02-15]. ISBN 978-7-5334-35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5). 
  7. ^ Jack Samson. Flying Tiger: The True Story of General Claire Chennault and the U.S. 14th Air Force in China. Lyons Press. 2011-12-20: 36 [2019-02-15]. ISBN 978-0-7627-954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0). 
  8. ^ Robert E. van Patten. Before the Flying Tigers. Air Force Magazine. June 1999 [2019-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5). 
  9. ^ 存档副本.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Aviation Photo #0234251: Grumman HU-16A Albatross - Taiwan - Air Force. Airliners.net. [202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11. ^ 存档副本.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 國民政府檔案 The Archive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