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学(英语:TaiwanologyTaiwan studies;早期称为台湾研究[1]是涉及台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区域研究或东亚研究的子领域。它包括台湾语言文化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台湾研究的内容也包括研究在台湾的人民,以及台湾和其他地区的比较。台湾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人。16、17世纪西欧各国兴起重商主义及海外探险、殖民活动时,台湾岛屿以其于东北亚及东南亚交叉点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竞争及亟欲打开中、日门户下的焦点,曾分别为西班牙荷兰所据。与日本学相比,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自1985年以来,有关台湾学的出版物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此期间,台湾经历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包括废除戒严令、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的独裁统治、民主化和第一次总统选举。

词源与历史

[编辑]

台湾学(Taiwanology)一词由法国政治学者高格孚于1995年提出,但台湾学已由来已久[2] 。1999年,英国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学院开设了全球第一个除了台湾本土以外的台湾学硕士项目[3]。而台湾本土自1986年由中央研究院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在2004年起开设了台湾史研究所[4]。全世界许多大学有开设台湾研究的系所或是研究中心,全世界主要的台湾研究组织,有在北美的北美台湾研究学会英语NATSA(NATSA)[5]、欧洲的欧洲台湾研究协会(EATS)[6]以及日本的日本台湾学会(JATS)[7]。第一届的“台湾研究世界大会”是由中央研究院在2012年4月26至28日在台北举行[8]

西方世界的台湾学

[编辑]

因为航运技术的兴起,导致欧洲掀起大规模的海上探索,其中被发现的岛屿也包括台湾(葡萄牙语:Formosa)与澎湖列岛(葡萄牙语:Piscadores),是台湾第一次被国际看到的起点。虽然葡萄牙早在1582年就发现台湾并绘下地图,但真正与台湾住民始有接触的是17世纪中期的荷兰人西班牙人

17世纪,荷兰驻台宣教师为了传教以及协助推行政务,不仅一方面自己努力学习原住民语言,另一方面也利用罗马字编纂原住民语的字典,并且以罗马字教导当地族人书写自己的语。荷兰当局将台湾各地划分为十一个政治实体


19世纪,清末英国驻台副领事斯文豪(Robert Swinhoe),在台全力观察采集台湾的物种,并把牠们发表在世界的学术刊物上。1862年,他因病返回英国伦敦休养一年,并携回一批标本,送给鸟类学家及绘图家约翰·古尔德。古尔德据此发表16种台湾新种,包括纪念斯文豪而命名的蓝腹鹇(学名:Lophera swinhoii,英文名:Swinhoe's Blue Pheasant意为斯文豪的雉鸡)及台湾紫啸鸫台湾蓝鹊等三种台湾特有种。其中蓝腹鹇受到当时欧美人士的喜爱,并被成功繁殖饲养为家禽。[9]

东方世界的台湾学

[编辑]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大清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予日本,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台湾总督府为了调查台湾详细地形并仔细区分土地种类及使用情形、确定土地之所有权,以利办理地租改正及租权整理,1898年(明治31年)颁订了《台湾地籍章程》及《土地调查章程》,并于9月5日成立台湾临时土地调查局,所谓的土地调查包括地籍调查、三角测量、地形测量三项。此外,为了开发山林资源,总督府也实施了林野调查,以确定各地树种及物产的分布。在林野调查的政策下,许多学者专家进入山林,间接促成了日治时期对台湾动植物台湾原住民文化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早期的本土发展

[编辑]

现代

[编辑]

现今的台湾研究包括了台湾及其他地区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但以台湾为主要的分析主题。其中不只是有关台湾人或是台湾原住民的研究,也包括了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的一些比较,以及在台湾传承的一些中华文化(例如汉族闽南客家)。后者最大差异是在研究中华文化的台湾研究学者,他们了解台湾人所受到的历史、政治及经济影响,也了解这些影响和其他华人国家及地区(例如新加坡或是中国大陆、香港)的不同。

台湾族群研究

[编辑]

平埔/闽南族群

[编辑]

今天的平埔族和闽南人在语言上基本上已经混一,多使用闽南语,或者使用具浓厚平埔特色的闽南语。其与中国大陆闽南地方所使用的闽南语所宗同源,但在地区差异及台湾地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己不同的特色,具有独特的内涵。

平埔研究
[编辑]
  • 从历史角度看,平埔诸族出现在历史文献上几个时期:
  • 一、荷西郑时期:
  1. 北东部西班牙殖民地:凯达格兰/鸡大加笼族、雷朗/雷里秀朗族。东部噶玛兰族。主要遗迹为淡水港基隆港
  2. 中北部大肚王国道卡斯/大甲嗣族。巴宰族帕瀑拉族狸雾拺族洪雅族
  3. 南部荷兰殖民地/郑氏时期:西拉雅族马卡道族大满族。此时期平埔教会留下一卷《马太福音》成为研究西拉雅语的关键线索。
  • 二、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正式与汉人混居,称为“熟番”。大量平埔古文书番仔契”的遗留成为此一时期平埔研究的一手资料。其次古汉语文学也有大量平埔族的记载,包括诗歌、散文、史传、游记等。其中“游记”部分尤其记载了平埔族日常生活的观察,尤其值得重视。
  • 三、日治时期:语言濒危,由诸多代表性学者进行语料搜集整理。此外官方地毯式调查研究,包括有:人类学方法、社会经济活动、生态与迁徒历程相关研究亦推动了“正规平埔族研究”的正式学院化进程。
  • 四、国府戒严时期:地名/番社名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只剩少部分族语通行。
  • 五、解严时期:正式推动语言复振,包括噶玛兰语西拉雅语,但成效有限。如何融入台闽语成为主要焦点。其中平埔地名正名,并使用罗马字/台闽罗马字标示成为主要话题。

研究中心

[编辑]

美洲

[编辑]

亚洲

[编辑]

欧洲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2. ^ Stéphane Corcuff (2010). Étudier Taiwan. Ontologie d'un laboratoire-conservatoire.
  3. ^ Center of Taiwan Studies.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4. ^ 本所簡本.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8-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5. ^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6. ^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7. ^ 日本台灣學會.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8. ^ Introduction. wcts.sinica.edu.tw. Academia Sinica. [23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9. ^ 存档副本. [2022-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外部链接

[编辑]

本土发展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