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古河公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河公方(日语:古河公方こがくぼうこがくばう Kogakubō)是日本室町时代后期至战国时代公方,出自于以下总国古河(现茨城县古河市)为根据地的关东足利氏享德4年(1455年),第5任镰仓公方足利成氏将根据地由镰仓迁移至古河,并且成为首任古河公方,是为享德之乱。其后,足利政氏足利高基足利晴氏足利义氏先后担任古河公方,政权维持长达130年,御所则以古河城日语古河城为主。由于古河公方是镰仓公方的嫡流,因此有时也统称为关东公方(日语:関東公方かんとうくぼう Kantōkubō[1]。促使古河公方成立的享德之乱,在性质上与应仁、文明之乱相近,是导致关东地方进入战国时代的原因[2],不但旧有的政治体制受到巨大的影响,亦造就新兴势力后北条氏崛起。另外,由于在战国时代关于关东的史料相当丰富,因此通常以后北条氏的发展过程为轴心来解说,相对地在后北条氏以前的情况则较缺乏关注。然而,通过近年的研究显示,关东的各豪族大多以镰仓公方嫡流出身的古河公方为首,换言之古河公方亦曾经权倾一时[3]。古河公方成立初期盘据于东关东一带,在得到千叶氏武家氏族支持下,与得到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扇谷上杉氏等的堀越公方对立。其后,后北条氏进占关东,古河公方曾经与旧敌山内上杉氏和扇谷上杉氏联手,可是在河越城之战中败北。胜出的后北条氏则通过混入古河公方内部,破坏其体制,并且利用其体制支配关东。后期,继承关东管领地位的上杉谦信虽然曾经拥立足利藤氏北条氏政支持的古河公方足利义氏对立,但是随着越相同盟日语越相同盟成立,失去利用价值的古河公方随着义氏的死去而自然消灭。因此,关东踏入战国时代的时段为古河公方成立开始,直至后北条氏被丰臣秀吉消灭为止。进入江户时代后,古河公方的末裔以喜连川氏的身份存续下去。

成立背景

[编辑]

永享之乱和结城合战

[编辑]
足利持氏自杀图(结城合战绘词)

贞和5年(1349年),室町幕府为了管理关东各国而设立镰仓府日语鎌倉府,管治范围包括上野国下野国常陆国武藏国上总国下总国安房国相模国伊豆国甲斐国(现关东地方伊豆半岛山梨县),后来再加上陆奥国出羽国(现东北地方[4]

镰仓府由关东公方、担任辅佐的关东管领、各国的守护奉行众日语奉行衆奉公众日语奉公衆等组成。室町幕府首任将军足利尊氏让其次子足利基氏成为首任关东公方,虽然其后由足利氏满足利满兼等先后继承,但是却逐渐脱离幕府的控制,转为独自采取行动。永享11年(1439年),第4任关东公方足利持氏与第6任将军足利义教、关东管领上杉宪实对立,最终持氏败北,镰仓府亦宣告灭亡,是为永享之乱[5]

翌年,结城氏朝日语結城氏朝等豪族由于不满幕府与关东管领上杉氏,便在下总结城城日语結城城拥立持氏之子足利春玉丸日语足利春王丸和足利安王丸兄弟,并且笼城,但是遭到上杉清方镇压,是为结城合战。永享之乱和结城合战后,上杉氏成功扩大领地,与此同时关东豪族则受到压迫,成为日后大乱的远因[5]

复兴镰仓府

[编辑]

将军义教死后,幕府同意持氏旧臣复兴镰仓府的请求,在文安4年(1447年)持氏之子足利成氏就任第5任关东公方。成氏在幕阁内有前管领畠山持国日语畠山持国的支援,上杉氏亦期待成氏能够成功解决上杉氏与各豪族的对立,同时关东管领亦由宪实之子上杉宪忠日语上杉憲忠继任[6][7][8]

然而,小山氏日语小山氏结城氏日语結城氏宇都宫氏日语宇都宮氏千叶氏那须氏日语那須氏小田氏日语小田氏等传统豪族与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扇谷上杉氏的紧张关系未有改善,在宝德2年(1450年),山内上杉氏家宰长尾景仲日语長尾景仲联同扇谷上杉氏家宰太田资清袭击成氏,引发江之岛合战。成功逃脱的成氏请求幕府对两人作出处分不果。享德元年(1452年),细川胜元成为新任管领,幕府对关东的政策亦产生变化,关东公方的形势变得严峻[6][7][8]

古河公方成立(享德之乱和首任足利成氏的时代)

[编辑]

享德3年(1454年),成氏谋杀关东管领宪忠,从而引发享德之乱。享德4年(1455年),成氏虽然在分倍河原之战和小栗城(现茨城县筑西市内)之战等取得优势,但是后来室町幕府决定讨伐成氏,并且在同年6月派今川范忠前往支援上杉军,而且趁成氏远征期间,攻占了镰仓公方根据地镰仓。其后,成氏以下总古河为新据点,自此称为古河公方[6][9][10][11]。同年7月,元号改为康正,但是成氏未服从改元的决定,而是继续使用享德为年号,此时开始的内乱便称为“享德之乱”[2]

另一方面,在长禄2年(1458年),室町幕府任命足利政知为新任关东公方,但是政知未有前往镰仓上任,而是在伊豆堀越(现静冈县伊豆之国市)建立御所,称为堀越公方。其后约30年,主要以下野、常陆、下总、上总和安房为势力范围的古河公方联合传统豪族势力,与主要以上野、武藏、相模和伊豆为势力范围的幕府、堀越公方、关东管领山内上杉氏和扇谷上杉氏势力,将关东分为东西两边,交战不断[6][9][10][11]

形势不利的上杉军在建立五十子阵日语五十子陣后,以河越城岩付城江户城等地为据点进行反击,导致双方长年处于拉据的战况。然而在文明8年(1476年),山内上杉氏家宰之争的长尾景春之乱爆发,古河公方成氏便在文明14年11月27日(1483年1月6日)趁机与幕府和解,是为都鄙合体[6][9][10][11]

通过和解,堀越公方取得伊豆国的支配权,幕府亦实际上承认成氏的公方地位[11]。然而,古河公方与堀越公方并立,加上山内和扇谷两上杉氏之间爆发的长享之乱日语長享の乱等不稳的状况持续,成氏亦无法返回镰仓[6][9][10][11]。当时,镰仓由相模守护扇谷上杉氏支配,但是在永正9年(1512年)8月左右落入伊势宗瑞(即后来的北条早云)手上[12]

以古河为据点

[编辑]

迁移古河的背景

[编辑]

享德之乱时,成氏以古河为据点的理由是古河位处于镰仓公方的御料所日语御料所下河边庄日语下河辺荘内,在据点仍在镰仓时,下河边庄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足利氏家臣簗田氏日语簗田氏在下河边庄内的水海日语水海城关宿日语関宿町以及野田氏日语野田氏在古河、栗桥为领地发展,在成氏迁移至古河后,关宿城日语関宿城栗桥城日语栗橋城也发挥支援古河公方的作用[6][13]。地理上,古河周围是利根川和渡良濑川等大小河流、湖泊和湿地,由于有天然的护城河保护,可谓易守难攻,自南北朝时代开始已经是战略要地[6][10]。另外,成氏迁移至古河时,下野、下总和大半部分的常陆均处于古河公方的势力之下,而相模、伊豆、大半部分的上野和武藏则由上杉氏支配。换言之,上野东部、武藏东北部和常陆南部这些两军相争的地方,各自与位处于下总的古河相当接近,便于集结各地支持古河公方的势力[14],支持古河公方的武家或豪族包括下野的宇都宫氏日语宇都宮氏宇都宫明纲日语宇都宮明綱宇都宫正纲日语宇都宮正綱)、那须资持日语那須資持小山持政日语小山持政、下总的结城氏日语結城氏(最初是结城成朝日语結城成朝,后来是结城氏广日语結城氏広)、千叶氏马加康胤日语馬加康胤千叶辅胤日语千葉輔胤千叶孝胤日语千葉孝胤)、常陆的佐竹义俊日语佐竹義俊小田持家日语小田持家和上野东部的岩松持国日语岩松持国等等,其中特别是小山持政,成氏以“兄弟契盟”来称呼两家的关系,有强烈的互信[15]。宇都宫氏和千叶氏等,家中本来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最终均选择靠拢古河公方。上杉氏影响力较弱的上总和安房则分别由古河公方家臣武田信长日语武田信長里见氏进驻。另一方面,常陆南部的筑波郡日语筑波郡稻敷郡真壁郡日语真壁郡则以上杉氏的影响力较大[14]。在交通方面,古河周围汇集各条河流,在渡良濑川利根川水系的上流思川日语思川 (栃木県)可通往足利氏家乡下野足利庄日语足利荘岩松氏日语岩松氏小山氏日语小山氏等有力豪族的据点,下流的太日川(现江户川)则流经古河公方御料所的下河边庄(当时渡良濑川和利根川的河口位于东京湾)。另外,在常陆川日语常陸川(现利根川下流、茨城和千叶县交界)水系则能够通往印旛沼日语印旛沼,与以佐仓为据点的有力豪族千叶氏连成一线[11][16]

古河在中世纪时的概况

[编辑]
樱町曲轮

自成氏迁移至古河后,古河作为第二处镰仓,成为东国的新都,由于继承了镰仓府的政治、权力和组织,因此也称为古河府日语古河府[17]

享德20年(1471年),在李氏朝鲜申叔舟的《海东诸国纪》中记载:“位于上总州的镰仓殿(成氏)的居所叫作东都”,其中的“东都”便可能是古河[17][18][19]。另外按《松阴私语》记载,出仕于古河公方的武将也对外表示自己出仕于镰仓,显示古河公方也认为自己是镰仓公方[20]

江户时代,古河一带变化甚大,古河公方时代的痕迹仅剩余少部分。中世纪的古河公方御所位于近世的古河城本丸,而且在近世以前通往奥州的古街道横越了古河城内,在观音寺曲轮和樱町曲轮也有宿场的痕迹。按《松阴私语》记载,文明年间上野的岩松尚纯日语岩松尚純前往古河出仕时,从其居城金山城乘船在利根川往来古河,当时古河御所建有“四足御门”,周围则是家臣日语家臣団的居所,座头日语座頭、跳舞和猿乐等卖艺活动亦曾经在当地盛极一时。另外,第2任古河公方政氏在任时,连歌师猪苗代兼载日语猪苗代兼載接受公方家侍医田代三喜治疗时曾经停留在古河,并且举行句会日语句会[20][21][22][23]

很多来自镰仓的奉公众、其他家臣、僧侣和文化人等迁入古河。经营回船日语廻船运输业、仓库金融业的商人和制造马具日语馬具工匠等亦居住于以古河城为中心发展的城下町,在经济、医疗、技术、宗教和文化方面,古河均是东国的尖端。而且,古河相当大程度继承镰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同时继承镰仓府的政治、权力和组织,因此也称为古河府[17]

古河市内的寺社多源于古河公方时代,通常假定为足利氏引入的文化[22][24]

  • 尊胜院日语尊勝院 (古河市):原本位于镰仓,深受足利尊氏父亲足利贞氏日语足利貞氏信奉,由成氏将其转移至古河,现在位于古河市内二丁目(本町)。
  • 神宫寺日语神宮寺 (古河市):僧人良宥归顺成氏而在镰仓开设的寺庙,后来由成氏迁往古河,现在位于古河市冈二丁目(横山町)。
  • 凤桐寺日语鳳桐寺:成氏在镰仓上川原村(现神奈川县昭岛市内)创建,传说凤凰曾经停留在境内的古桐树上,后来由成氏迁往古河,现在位于古河市内牧野地。
  • 长谷观音:成氏为了去除古河城(御所)的鬼门,在明应2年(1493年)从镰仓请长谷观音而建,现在位于古河市内长谷町。
  • 满福寺日语満福寺 (野木町):由成氏创建,成氏与连歌师猪苗代兼载的墓地所在,现在位于栃木县野木町野渡。
  • 永仙院日语永仙院 (古河市):由成氏创建,镰仓圆觉寺末寺日语末寺,最初以成氏的法号称为“乾亨院”,后来改以第4任的晴氏法号称为“永仙院”,位于古河市内长谷,但是在明治初期废弃。
  • 德源院日语徳源院 (古河市):最初以第3任高基正室的法号称为“瑞云院”,后来改以由晴氏正室的法号称为“芳春院”,及后再以足利氏姬日语足利氏姫的法号改为“德源院”,在明治初期废弃,遗迹位于古河市内鸿巢的古河总合公园日语古河総合公園内。根据该院过去的文献记载,曾经以第5任义氏的法号称为“香云院”,也是义氏墓所所在。
  • 松月院日语松月院 (古河市):最初以高基的法号称为“千光院”。后来改以足利义亲日语喜連川義親正室的法号称为“松月院”,位于古河市内牧野地,在明治初期废弃,现址是“松月院御所冢”和附近的小公园。
  • 大圣院日语大聖院 (古河市):由第2任政氏或高基于大永3年(1523年)创建,最初称为“永昌寺”,位处于近世古河城内,但是及后废弃。后来北条氏康之妹晴氏正室芳春院和义氏正室净光院,为了凭吊氏康,在古河市内坂间重新建造寺庙,并且以氏康的法号称为“大圣院”。元和6年(1620年),迁移至现在古河市内南新町(本町)。
  • 德星寺日语徳星寺 (古河市)建治元年(1275年)创建,后来成为成氏祈愿的地方,原本位处近世古河城的立崎曲轮,其后在天正18年(1590年),寺庙与氏姬一同转移至古河市内鸿巢,在宽文2年(1662年)转往现址古河市内横山町。
  • 雀神社日语雀神社 (古河市):由崇神天皇的御代于贞观年间(859年 - 877年)创建,由于受到成氏的敬仰,晴氏正室芳春院曾经捐赠锷口日语鍔口,而氏姬亦曾经捐赠驹崎的所领。原本位于古河城内的茂平河岸(樱町曲轮)附近,随着城池的扩建而迁至古河市内厩町(宫前町)。
  • 八幡町八幡神社日语八幡神社 (古河市八幡町):由成氏从镰仓的鹤冈八幡宫请至古河城三之丸而建,后来在宽永19年(1642年),由于土井利胜去际古河城的鬼门而迁至古河市内八幡町(本町)。
  • 北新町八幡神社日语八幡神社 (古河市北新町):由成氏从镰仓的鹤冈八幡宫请至古河城诹访曲轮,后来在宽永13年(1636年,随着古河城扩建而迁至古河市内北新町(本町)。
  • 真光寺日语真光寺 (加須市):位于古河城隔着渡良濑川对岸的埼玉县加须市向古河。按《松阴私语》记载,文明10年(1478年),成氏等人从武藏成田返回时,曾经在真光寺的“观音堂”休息,并且吃瓜[25],后来废弃,遗迹是加须市北川边地域的指定文化财(史迹)。

“公方-管领体制”重建(山内和扇谷上杉家)

[编辑]

两上杉氏之间的抗争(长享之乱、第二代足利政氏与上杉显定)

[编辑]
关宿城

享德之乱结束后,山内上杉家和扇谷上杉家之间爆发长享之乱。扇谷上杉定正日语上杉定正暗杀家宰太田道灌后的长享2年(1488年),山内上杉显定日语上杉顕定开始进攻扇谷上杉氏,定正得到古河公方成氏和政氏的支援,在相模实莳原(现神奈川县伊势原市)、武藏须贺谷原(现埼玉县岚山町)和武藏高见原(现埼玉县小川町)的合战中取得优势[10][26]

然而在明应3年(1494年),定正突然在阵中死去,继承家督之位的上杉朝良日语上杉朝良得到骏河国今川氏亲和伊势宗瑞(后来的北条早云)等的支援,古河公方便转而支持显定,虽然在永正元年(1504年)武藏立河原日语立河原の戦い大破扇谷上杉氏,但是在永正2年山内上杉氏进攻朝良的根据地河越城时,朝良和显定和解,使长享之乱结束[10][26]

在这场战事中,古河公方加强与显定的关系,在堀越公方灭亡以及上杉朝良勾结外部势力(伊势宗瑞等)等不稳定因素出现的情况下,显定以关东管领的身份出仕于政氏,并且迎政氏之弟上杉显实为养子来继承山内上杉氏,让关东管领成为古河公的方“御一家”,逐步重建“公方-管领体制”,恢复关东地方的秩序[27][28]

公方家内乱(永正之乱、政氏与第三代足利高基)

[编辑]

永正3年(1506年),政氏嫡子足利高基,由于与政氏不和,便拜托义父宇都宫成纲日语宇都宮成綱迁移至下野宇都宫,引发永正之乱日语永正の乱。两人不和的原因可能是支撑政氏的显定与高基之间存有芥蒂,高基亦曾被要求出示对显定绝无二心的誓文[29]。另外,有些意见认为政氏重视与山内上杉氏关系的同时,高基则重视对立的后北条氏[30]。此外,高基的正室是宇都宫成纲之女瑞云院日语瑞雲院,由于以前从未有过公方家迎娶传统豪族出身的女子为正室的例子,因此高基与宇都宫氏之间的关系应该非比寻常[31][32]。有些意见认为宇都宫氏在领主之间的争夺中,拥立高基[33]

永正6年(1509年),在显定等人调停下,高基与政氏和解,返回古河。翌年,显定在越后战死后不久,高基再次离开古河城日语古河城,并且迁移至公方家家臣簗田高助日语簗田高助的关宿城。同时,山内上杉家则陷入家督争夺战,政氏支持其弟上杉显实,高基则支持上杉宪房,导致原本公方家的内乱,扩展至关东管领家[34][35]

永正9年(1512年),宪房攻占显实的根据地武藏钵形城后,显实在政氏协助下逃至古河城,接着政氏也在小山成长日语小山成長协助下逃至小山祇园城日语小山城 (下野国)。高基则进入古河城,成为第3任古河公方,“公方-管领体制”由政氏和显定(显实)体制过渡至高基和宪房体制。其后,宪房亦迎高基之子上杉宪宽日语上杉憲寛为养子,成为关东管领的继任人[34][35]

永正13年(1516年),高基势力的中心人物宇都宫成纲在绳钓之战日语縄釣の戦い中击败支持政氏的佐竹义舜日语佐竹義舜岩城由隆日语岩城由隆,原本支持政氏的那须氏和小山氏亦先后倒戈加入高基阵营,无法扭转形势的政氏在扇谷上杉朝良协助下移至岩付城,并且在永正15年(1518年)朝良死去后,于甘棠院日语甘棠院(现埼玉县久喜市隐居[34][35]

公方权力分裂(古河与小弓的嫡流之争)

[编辑]

小弓公方成立(足利高基时代)

[编辑]
北条氏纲

足利高基之弟足利义明原本是雪下殿(鹤冈八幡宫若宫别当日语別当),自称空然,后来还俗改名义明。自首任公方成氏时代开始,便让其弟定尊担任雪下殿,以“公方-社家体制”的形式,使社家日语社家能够支援公方统治[34][36]

永正之乱初期,义明虽然曾经协助高基,但是当高基就任古河公方后,义明开始独立行动。永正14年(1517年),上总真理谷(现千叶县木更津市真里谷)的武田氏攻占高基势力下总原氏的小弓城日语小弓城,后来义明便从下河边庄高柳(现埼玉县久喜市高柳)迁至小弓城[37],并且称自己才是政氏的继任人,与嫡流的高基相争,称为小弓公方。最终,公方权力分裂,沿用的“公方-社家体制”亦名存实亡。小弓公方曾经获得扇谷上杉朝良、安房里见氏、常陆小田氏和多贺谷氏日语多賀谷氏的支持,而北条氏纲由于与真理谷武田氏的关系,亦支持小弓公方[10][34]

永正16年(1519年),高基领军进攻小弓势力下的椎津城日语椎津城,但是遭到义明势力的里见氏击退。其后,在古河势力下的高城氏据点根木内城日语根木内城与小弓势力下的名都借城日语名都借城等地,双方激战连场,古河势力的重要据点关宿城亦受到小弓势力的威胁[10][34]

小弓公方灭亡(国府台合战和第四代足利晴氏)

[编辑]

天文2年(1533年)或天文3年,支持小弓公方的安房里见氏和上总真理谷武田氏,先后爆发家督之争。此时,义明支持里见义丰日语里見義豊真里谷信应日语真里谷信応北条氏纲则支持里见义尧真里谷信隆日语真里谷信隆。连场家督之争的结果,里见氏和武田氏均元气大伤,其中武田氏更是大幅衰退。与此同时,后北条氏进攻武藏,逼使扇谷上杉氏势力撤退,从而让小弓公方周遭发生很大变化[10][34]

享禄4年(1531年),经历关东享禄之内乱后,古河公方由高基的嫡子足利晴氏担任,关东管领亦从高基次子上杉宪寛,改为由嫡流的上杉宪政担任。天文7年(1538年),后北条氏奉第4任古河公方晴氏之命,发动国府台合战成功消灭小弓公方,古河公方的分裂状态亦就此结束[10][34]

与后北条氏相辅相乘

[编辑]

公方体制内的后北条氏崛起(足利晴氏与北条氏纲)

[编辑]

晴氏借助氏纲之力在国府台合战取得胜利后,后北条氏在古河公方体制内的影响力增加。天文8年(1539年),晴氏迎娶氏纲之女(后来的芳春院),并且诞下后来继承公方之位的足利义氏。原本这桩婚事是高基与后北条氏早已约定,但是晴氏却置之不理,直至国府台合战后,再也没有理由拒绝势力大增的氏纲。自此,氏纲以自己是古河公方足利氏“御一家”和关东管领的地位,向其他对后北条氏有所警戒的周边豪族,主张自己支配关东的正统性[38][39]

晴氏与北条氏康对立(河越合战)

[编辑]
河越城

扇谷上杉氏不敌后北条氏的进攻而节节败退,在大永4年(1524年)江户城和岩付城接连失守,在天文6年(1537年)根据地河越城亦陷落。然而在天文10年(1541年),氏纲死后,山内上杉氏联合扇谷上杉氏展开反撃。扇谷上杉朝定、山内上杉宪政联同骏河的今川义元夹击后北条氏,并且在天文14年(1545年)包围河越城[10][38][39]

继承后北条氏的北条氏康向晴氏请求支援,但是晴氏选择静观其变,最终他接受宪政的请求,亲自领兵攻打河越城。不过,在天文15年(1546年)爆发的河越城之战中,两上杉和古河公方的联军大败给兵力较少的后北条氏,朝定战死,宪政则逃至上野平井城日语平井城,晴氏亦逃至古河城。其后,宪政逃往越后,导致上野亦落入后北条氏手上[10][38][39]

处于劣势的晴氏难以拒绝后北条氏介入公方家,他将原本预定继任古河公方的足利藤氏废嫡,自己则在天文21年(1552年)将公方之位让给氏康的外甥其女婿足利义氏。就任第5任古河公方的义氏在后北条氏的庇护下行使公方权力,促使后北条氏介入关东各豪族[10][38][39][40]。义氏在继承家督后的天文22年(1553年),居于后北条氏家臣远山氏日语武蔵遠山氏支配的下总葛西城日语葛西城,并且在天文24年(1554年)11月于同一地方举行元服仪式。自此,直至永禄元年(1558年)前往鹤冈八幡宫参拜为止,义氏也被称为“葛西大人”[41]

天文23年(1554年),晴氏与藤氏在古河城笼城,但是最终不敌后北条氏,晴氏被幽禁于相模秦野弘治3年(1557年),晴氏重返古河城试图再次对抗后北条氏,但是遭到亲近后北条氏的公方家家臣野田氏幽禁于栗桥城,并且在永禄3年(1560年)死去。永禄元年(1558年),身在镰仓的义氏迁移至邻近古河的关宿城,这是由于后北条氏希望削弱不愿服从其势力的公方家家臣簗田氏,因此便安排义氏入主其根据地关宿城,碍于不能违抗主命,簗田晴助日语簗田晴助惟有献城[10][39][40][42]

北条氏政与上杉谦信拥立公方之争(第5任足利义氏和足利藤氏)

[编辑]
上杉谦信

永禄3年(1560年),氏康隐居,由北条氏政继任家督后不久,长尾景虎(后来的上杉谦信)便开始进攻关东。谦信取得将军足利义辉御内书日语御内書,加上奉逃至越后的关东管领宪政之命,从三国峠日语三国峠 (群馬県・新潟県)进入上野。永禄4年(1561年),上杉氏率军包围义氏的关宿城,谦信亦在古河城拥立藤氏,宣称他才是正统的古河公方。此时,支持谦信的宪政和近卫前久进入了古河城。另一方面,义氏在后北条氏撑腰下,催促关东各势力出兵,但是自己最终却撤出关宿城[10][40][43][44]

同年,谦信进攻后北条氏的根据地小田原城,但是无法攻陷,最终退兵。其后,谦信承继宪政的山内上杉家名号,继任关东管领。自此,谦信与氏政便各自拥立不同的古河公方,自身也为了谁才是正统的关东管领而争斗不断。其后,经过双方不断交战,于永禄5年(1562年),藤氏和宪政在遭到北条氏照的攻击下撤离古河城[10][40][43][44]

古河公方灭亡

[编辑]

永禄12年(1569年),为了提防武田信玄,谦信与氏政成立越相同盟日语越相同盟,促使义氏返回古河城,确立古河公方的地位。然而,随着古河公方和关东管领的正统性争议结束,双方对关东管领的关注亦下降,“公方-管领体制”变得荡然无存[45]。越相同盟后,后北条氏确立在关东的支配权,再没必要倚靠古河公方。古河公方家臣的知行亦由进驻栗桥城的北条氏照重新划分,并且罢免支撑古河公方的嫡流家臣簗田晴助和一色直朝日语一色直朝,将原本担任要职的簗田氏和一色氏氏族排除,改为让忠于后北条氏的庶流日语庶家出任要职[46]。其后天正11年(1583年),义氏在无子继承的情况下死去,古河公方亦自然地灭亡[10][39][40][43][44]。其后,古河公方的宿老和家臣在古河城拥立义氏之女足利氏姬日语足利氏姫,让古河足利家自身能够存续下去。给予关东地方国人众官位的权限虽然转移给后北条氏,但是却未能继承五山公帖发配权(古河公方的情况是镰仓五山),一直向宿老众发送“留待新任公方就任之时才决定”为名的形式上的公帖[47]

末裔(喜连川氏)

[编辑]

天正18年(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后北条氏后,让身处于古河城的义氏之女氏姬与小弓公方的子孙足利国朝日语足利国朝成婚,并且将下野喜连川日语喜連川町赐给他。一般认为秀吉是惋惜古河足利绝后,亦有些意见认为关东公方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因此通过延续公方家,从而牵制刚刚接管关东的德川家康[47]。古河公方的末裔在江户时代称为喜连川氏,以大名身份格直至明治年间[40][48]。因此,喜连川家在德川氏家系统治下的江户时代中仍然享有不少特权。明治维新后,喜连川氏复姓足利,存续至今。

历任古河公方

[编辑]
名称 任期 负责辅佐的关东管领 备注
首任 足利成氏 1455年-1497年 上杉宪忠日语上杉憲忠 第5任镰仓公方
谋杀宪忠后与关东管领(上杉房显上杉显定日语上杉顕定)对立。
第2任 足利政氏 1497年-1512年 上杉显定
上杉显实(来自公方家的养子)
第3任 足利高基 1512年-1535年 上杉宪房
上杉宪宽日语上杉憲寛(来自公方家的养子)
上杉宪政(宪房的亲生子)
元服时名叫高氏,后来改名。
宇都宫城纲日语宇都宮成綱结城政朝日语結城政朝等支持下就任古河公方。
第4任 足利晴氏 1535年-1552年 上杉宪政
北条氏纲(足利晴氏补任)[49]
北条氏康(足利晴氏补任)
母亲是宇都宫成纲之女瑞云院日语瑞雲院
第5任 足利义氏 1552年-1583年 北条氏康(足利义氏补任)
北条氏政(足利义氏补任)
上杉辉虎
母亲是北条氏纲之女,与足利藤氏是异母兄弟。
- 足利藤氏 1561年-1562年? 上杉辉虎 由不认同义氏就任古河公方的上杉辉虎拥立。
通常不计算作古河公方之一。
- 足利氏姬日语足利氏姫 足利义氏的长女,子孙是后来的喜连川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阿部能久(2006)、3-12页(序章)。
  2. ^ 2.0 2.1 峰岸纯夫(1989)、233-254页(东国における十五世纪内乱の意义)。
  3. ^ 例如,阿部能久(2006)、3-12页(序章)。市村高男(1994)、3-26页(序章)。佐藤博信(1989a)、15-36页”(序论)等。
  4. ^ 山田邦明 ‘镰仓府と関东-中世の政治秩序と在地社会’ 校仓书房、1995年、201-325页(镰仓府の直辖领)。
  5. ^ 5.0 5.1 足利成氏. 关东战国史. [2015-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9).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古河市史通史编、163-178页(古河公方足利氏の成立)。
  7. ^ 7.0 7.1 佐藤博信(1989a) 、37-53页(永享の乱后における関东足利氏の动向)。
  8. ^ 8.0 8.1 阿部能久(2006)、15-35页(江の岛合戦と足利成氏の関东府再建构想)
  9. ^ 9.0 9.1 9.2 9.3 佐藤博信(1989a) 、54-86页(足利成氏とその时代)。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千野原靖方(2006)。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阿部能久(2006)、36-59页(享徳の乱と関东公方権力の変质)
  12. ^ 佐胁栄智(1997)、46-55页(北条氏纲と北条改姓)
  13. ^ 市村高男‘古河市史研究’第11号、19-48页、1986年。
  14. ^ 14.0 14.1 佐藤博信(1989a)、54-86页(足利成氏とその时代)。
  15. ^ 例如,小山市史通史编1、617页等。
  16. ^ 千野原靖方(2007)、212-242页(内乱と水路の掌握)
  17. ^ 17.0 17.1 17.2 市村高男 “历史を见る目、地域を见る目 古河公方の成立とその历史的前提”‘古河の历史を歩く 古代・中世史に学ぶ’ 古河历史シンポジウム実行委员会编、高志书院、2012年
  18. ^ 市村高男、古河历史シンポジウム“古代・中世の古河地方を见直す-川戸台遗迹から古河公方まで-”(2010年11月27日、古河市にて开催)のレジュメ
  19. ^ 古河历史博物馆展示図录 ‘古河公方展 古河足利氏五代の兴亡’ 古河历史博物馆、平成9年(1997年)(第二版・平成13年)
  20. ^ 20.0 20.1 古河市史通史编、176-178页(古河城周辺の様子)。
  21. ^ 西ヶ谷恭弘 “中世の古河城─古河御所と戦国期の古河城─”‘古河市史研究’第11号、1986年
  22. ^ 22.0 22.1 古河市史通史编、191-207页(古河の足利文化)。
  23. ^ 古河市史通史编、254-255页(古河城の构造)。
  24. ^ 古河市史民俗编、821-837页(古河市域の寺院)。
  25. ^ ‘古河市史 通史编’ 194页(真光寺)
  26. ^ 26.0 26.1 佐胁栄智(1997)、2-20页(太田道灌谋杀と长享の乱)。
  27. ^ 佐藤博信 (1989a)、101-112页(足利政氏とその时代)。
  28. ^ 佐藤博信(2006a)、55-76页(足利政氏とその文书)。
  29. ^ 例如,古河市史通史编、180页等。
  30. ^ 例如,小山市史通史编1、624页等。
  31. ^ 佐藤博信(1996)、50-76页(东国における永正期の内乱について)
  32. ^ 支持政氏的小山氏当时正与宇都宫氏争夺所领(“荒川善夫(2002)、314页”等)
  33. ^ 黒田基树 (2013)、50页(山内上杉氏と永正期の乱)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古河市史通史编、178-188页(古河公方足利氏の动揺)。
  35. ^ 35.0 35.1 35.2 佐藤博信(1996)、50-76页(东国における永正期の内乱について)。
  36. ^ 佐藤博信(1989a)、113-150页(雪下殿に関する考察)。
  37. ^ 佐藤博信(1989b)、106-116页(雪下殿御座所考)。按《快元僧都记日语快元 (真言宗)》记载,“武田氏为了攻占小弓城,从奥州找来义明担当大将”的说法遭到“佐藤博信(2006b)、48-52页”驳斥存在不自然的地方。
  38. ^ 38.0 38.1 38.2 38.3 古河市史通史编、188-191页(足利晴氏と后北条氏)。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佐藤博信(1989a)、151-174页(足利晴氏・义氏とその时代)。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古河市史通史编、207-230页(古河公方足利氏の终末)。
  41. ^ 佐藤博信(2006b) 、79-98页(古河公方足利义氏についての考察)。
  42. ^ 佐藤博信(1989b)、117-133页(足利晴氏についての覚书)
  43. ^ 43.0 43.1 43.2 阿部能久(2006)、60-96页(関东公方足利义氏の権威)。
  44. ^ 44.0 44.1 44.2 佐藤博信(1989a)、257-281页(越后上杉谦信と関东进出)。
  45. ^ 例如,佐藤博信(1989a)、275-278页(越相同盟成立后の动向)等。
  46. ^ 新井浩文(2011)、157-171页(古河公方足利氏と幸手一色氏)
  47. ^ 47.0 47.1 阿部能久(2006)、198-274页(喜连川家の诞生)。
  48. ^ 佐藤博信(1989a) 、175-191页(古河氏姫に関する考察)。
  49. ^ 古河公方没有补任关东管领的权力,通常来说是视为氏纲和氏康自称(伊佐早文书所収“北条氏康条书”),正式来说并不存在。

参考文献

[编辑]
  • 阿部能久. 戦国期関東公方の研究. 思文阁出版日语思文閣出版. 2006. ISBN 978-4784212859. 
  • 古河市史编纂委员会. 古河市史 通史編. 古河市. 1988. NCID BN00736865. 
  • 佐藤博信日语佐藤博信. 古河公方足利氏の研究. 校仓书房. 1989. ISBN 978-4751719800. 
  • 千野原靖方. 関東戦国史(全). 仑书房日语崙書房. 2006. ISBN 978-4845511198. 
  • 新井浩文. 関東の戦国期領主と流通. 岩田书院. 2011. ISBN 978-4872947236. 
  • 荒川善夫. 戦国期東国の権力構造. 岩田书院. 2002. ISBN 978-4872942415. 
  • 市村高男日语市村高男. 古河市史研究. 古河市史编纂委员会. 1986. NCID AN0008712X. 
  • 市村高男. 戦国期東国の都市と権力. 思文阁出版日语思文閣出版. 1994. ISBN 978-4784208555. 
  • 小山市史编さん委员会. 小山市史 通史編1. 小山市. 1984. NCID BN02681957. 
  • 学习研究社.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戦国合戦大全(上巻). 学习研究社. 1997. ISBN 978-4056015287. 
  • 黑田基树日语黒田基樹. 戦国期山内上杉氏の研究. 岩田书院. 2013. ISBN 978-4872947861. 
  • 古河历史シンポジウム実行委员会. 古河の歴史を歩く 古代・中世史に学ぶ. 高志书院. 2012. ISBN 978-4862151162. 
  • 古河市史编纂委员会. 古河市史 民俗編. 古河市. 1983. NCID BN00736865. 
  • 佐藤博信. 中世東国の支配構造. 思文阁出版日语思文閣出版. 1985. ISBN 978-4784205547. 
  • 佐藤博信. 続中世東国の支配構. 思文阁出版日语思文閣出版. 1996. ISBN 978-4784209163. 
  • 佐藤博信. 中世東国足利・北条氏の研究. 岩田书院. 2006. ISBN 978-4872944266. 
  • 佐藤博信. 中世東国政治史論. 塙书房. 2006. ISBN 978-4827312072. 
  • 佐胁荣智. 後北条氏と領国経営. 吉川弘文馆. 1996. ISBN 978-4642027540. 
  • 千野原靖方. 国府台合戦を点検する. 仑书房日语崙書房. 1999. ISBN 978-4845510603. 
  • 千野原靖方. 常総内海の中世―地域権力と水運の展開. 仑书房日语崙書房. 2007. ISBN 978-4845511389. 
  • 峰岸纯夫日语峰岸純夫. 中世の東国 地域と権力.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89. ISBN 978-413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