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番仔园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番仔园文化约存在于2000年前到400年前,属于铁器时代,分布于台湾中部,包括大肚台地八卦台地苗栗县南部等地。其名称来自台中市大甲区一带的番仔园遗址。蕃仔园文化分为早期的番仔园类型和晚期的鹿寮类型,番仔园类型的年代距今1600年前,存续至距今800年前左右。在番仔园遗址、麻头路遗址、龙泉村、清水中社、惠来遗址都有发现墓葬,葬式为俯身葬,有少数使用覆面陶之行为。石器的类型包括打制石锄、磨制长方形带孔石刀、马鞍形石刀和凹石等,但以砾石片打制石刀为数最多,也最具特色。骨角器有骨镞、骨锥和尖状器等。番仔园遗址出土玻璃和玛瑙珠,推测当时与东南亚民族有贸易行为。番仔园文化的遗址,通常都有贝冢出现,器物特征以精致的黑色与灰色陶器为主,红褐色陶居次。黑灰陶上常见连续刺点纹、波浪状栉纹、圈点纹等;此外也有拍印的方格纹、回形纹或鱼骨形纹。石器数量很少,以砾石片打制石刀、磨光的马鞍形石刀、石槌等较常见。[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番仔園文化.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