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无党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无党籍

无党籍,又称无党派无党派人士无所属独立人士,是指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职人员,或不使用其党籍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在选举时又称无党籍候选人独立候选人。值得注意的是,无党籍人士可能有政治党派倾向及背景,不代表其绝对是中间派

各地发展

[编辑]

在戒严的党禁时期,许多反对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民主运动人士多以无党籍身份参选,与一般的无党派人物区隔,而称党外运动,并曾多次在地方选举中当选,较著名的有台北市高玉树桃园县(今桃园市)许信良嘉义市许世贤宜兰县陈定南等人。此外退出国民党多年的王云五曾两度担任行政院副院长,甚至短暂代理行政院长。在解除党禁后,政党政治逐渐成形、党外人士大多加入民主进步党

由于选举必须有大笔的开销,以个人身份参选负担极重,故目前台湾的级以上的选举(如立法委员直辖市长、县长)中无党籍当选者逐渐减少。无党籍人士大多分布在基层的地方首长民意代表,如乡镇市(区)村里长、乡镇市民代表等职务,多代表地方派系及势力,而在立法委员之中更为少见;例如2020年立法委员选举,无党籍仅4席[注 1]

2014年地方选举,在野阵营整合出线的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当选台北市市长,是首位无党籍的民选直辖市市长[注 2]。2018年成功连任,但2019年8月他成立台湾民众党并出任党魁,结束无党籍身份。

2016年总统选举,前卫生署署长陈建仁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搭挡竞选,当选为行宪后首位无党籍副总统

上述选举后,张善政林全先后担任阁揆,两人分别是国民党政府和民进党政府首次正式任命的无党籍行政院长。但尚未出现无党籍人士当选或继任过中华民国总统职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或党外人士[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后,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2]关于无党派人士的性质,周恩来认为,无党派人士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3]。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中共中央在2005年专门下发了一份文件,叫《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里面明确了无党派人士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第二条是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第三条要求主体是知识分子。[4]

诸如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张奚若、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画家徐悲鸿都是无党派人士。改革开放后的无党派人士主要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陈竺(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等。

香港区议会及昔日的市政局区域市政局有较多无党籍人士;而2007年香港区议会选举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期间,为数不小的无党籍人士皆为建制派,而立法会则相对较少。现今大部分无党籍的立法会议员都是循选举委员会界别功能组别晋身。此外,由于香港的选举法例规定行政长官不可从属任何政党,故现时历任行政长官均为无党籍人士,但都有建制派背景及支持。香港不少行政会议成员、特区政府政治任命官员、区议会及立法会议员都是无党籍人士,但都有建制派背景。

日本无党籍人士称无所属(無所属むしょぞく Musyozoku)。二战前的日本首相以无党籍居多,原因在于当时日本的政党政治尚未蓬勃发展,而战后至今则未再出现无党籍首相。在国会里无党籍的众议员及参议员也相当少见。例如众议院目前以自由民主党占约60%的席次。

目前日本的无党籍人士大多分布在各都道府县的地方首长或地方议会议员,然而无党籍人士参选通常有政党在背后支持及资助。由于日本政党较常以复数党派推荐一位候选人,因此即使候选人本身具有党籍但仍以无党籍登记,而非以其中一个支持政党登记。通常政党所属的议会议员参选首长会在形式上离党,并领有政党推荐书,以无党籍身份获得复数政党推荐参选(亦可能当下以无党籍参选,选后公布政党身份)。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地方首长代表整个行政区,若以单一政党参选反而会使支持度下降。例如自由民主党在都道府县地方议员虽是多数但只有约47%,而自民党在市区町村议会只有不到10%使该党排名第3位。

当前在都道府县知事唯一由政党提名的是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由地方政党大阪维新会所公认(提名),其余46个都道府县知事均以无党籍参选,而市町村区长1740人中有1732人(99.5%)为无党籍。市区町村议会中也有多到70%(29,839位中有20,958位,2018年12月时数据)为无党籍。

澳大利亚,较少有独立候选人当选澳大利亚国会议员,在州议会则较常见,在议会内的独立人士若执政党在议会不过半,通常在谈判期间答应支持少数政府,而澳大利亚参议院,因为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工党保守派联盟多年来在参议院长期未过半,其他政党及独立人士在参议院长期有制衡作用。

其他国家和地区

[编辑]

国际上仍有以无党籍的身份担任总统政府首脑等重要公职的例子,如: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其中以获选为第一及第二届美国总统后自愿放弃权力而不再续任的乔治·华盛顿最为著名,因此有了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不成文规定,更促成后来明文限制总统任期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在不少议会制国家中,总统作为虚位元首,上任后会中止与其所属政党的党籍成为无党派人士,或当选后退出所属的政党,以示政治中立;在部分具有指标性的公职如英国下议院议长亦有任内脱离党派以示中立性的惯例。

在美国各州的议会,虽然绝大部分均是民主党共和党成员,但也有独立人士成功当选。独立人士也有政治倾向,例如现时在美国参议院的三名独立人士(佛蒙特州伯尼·桑德斯缅因州安格斯·金以及亚利桑那州克里斯滕·希尼玛)便加入民主党党团。美国有不少政界人士将政党注册为无党籍。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扣除以无推荐政党登记、但具有民主进步党籍的苏震清
  2. ^ 高玉树2次当选民选台北省辖市市长,并出任第一任官派台北市(院辖市)市长。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党外代表人士”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2. ^ 无党派人士.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 ^ 周恩来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1949年6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4日). 
  4. ^ 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中国政府网. 2011年6月29日 [2012年12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