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达点画
此条目包含过多行话或专业术语,可能需要简化或提出进一步解释。 (2022年8月4日) |
辨义
[编辑]元音附标文字中的字(天城体:अक्षर akṣara,阿叉罗、恶刹罗、阿察罗、阿乞史罗 )即一个音节。一个阿叉罗本身就自成一个“音节单元”,附在阿叉罗上的元音标记只能改变该字所带的元音,不会在音节后追加新元音或音节。以怛达点画的情况来举例:
- 在天城体,“क”代表 ka,是一个子音阿叉罗。(母音阿叉罗如:“अ”a、“उ”u)。
- ् 是一个怛达点画符号(virama),用来抑制子音阿叉罗中附带的母音。
- 因此,“ क्”(ka + virama) 这个写法,就表示 k 这个音。
在合字(僧育多字)中的用法,例如:ka क + virama + ṣa ष = kṣa क्ष。
名词解释
[编辑]- 半音,或称“毗蓝摩”(विराम virāma,意为“止声”,注意不是visarga 止韵/止声),《悉昙略图抄》也称“拗音”,是指梵语中某个辅音后没有元音的现象。半音是梵语的音韵学概念,与用何种书写系统来书写梵语无关。比如,“akṣara”中的“k”就是半音,尽管这里使用的是拉丁字母。
- 半字[2](也称半体[3][1]),是相对“满字”、“满字体”而言的概念,指一个“子音阿叉罗”(又称体文 vyañjana。母音叫svara,字面意思为音声。悉昙的母音字称为摩多 mātrkā )在一个合字中只占有一半的空间,或者这个阿叉罗代表某个半音;而满字则代表某个真正的音节。
- 半字可以通过组成合字、僧育多字、僧育多阿叉罗(संयुक्ताक्षर saṃyuktākṣara)或称孤合文来构成满字。例如,藏文“ཀ”(ga)、“ལ”(la)两个字就可以组成合字“ཀླ”(gla);又如“ཪྐ”、“ཀྼ”也是合字(以上均不是藏语,后者甚至是故意写出藏文中一般不出现的合体字)。僧育多字是文字学概念,存在几种特殊的情形:
- 连体字:指僧育多字中为照顾书法而对字形做出的某种让步,如上面提到的藏文“ཪྐ”、“ཀྼ”事实上很少这样书写,通常的写法是“རྐ”、“ཀྲ”,注意“ཀ”字上、下方的“ར”均产生了自然变形。悉昙文中存在大量的连体字,而今天的天城文中数量已相对减少。
- 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一旦僧育多字缩合出了前述连体字情形,就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于是,在从婆罗米文发展为悉昙文、或者从悉昙文发展为现代北印度文字系统的过程中,其僧育多字字形往往独立于其若干构成半字独立发展,成为高度特化的字形,其构成半字已不能或很难从合字字形中分析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体文缩合”(僧育多便膳那,संयुक्त व्यञ्जन saṁyukta vyañjana)。
- 种子字,指将一个带有整体意思的词(通常是宗敎概念)强行缩写到一个阿叉罗中,尽管阅读的时候有时不只读出一个音节。天城文“ओँ”[注 1]在不按书写规范写成“ॐ”时也可被看作一个种子字;种子字不一定是合字,但往往通过合字方式写成。
- 新城文模式:在15世纪的天城文及更早的城文中,僧育多字书写模式和上述悉昙文、藏文、东城文模式类似。然而现代天城文发展出了左右结构的僧育多字,此时很多僧育多字与单字差别仅剩前几个字母右侧竖杠之省略,如果将右侧竖杠看作元音“a”,则这种书写方式与欧洲的字母文字已无差异。不过现代天城文仍有一些僧育多字采用传统写法,如果完全按照新式写法书写,则会发展出了名为新城文的纯字母文字书写系统。
- 半字可以通过组成合字、僧育多字、僧育多阿叉罗(संयुक्ताक्षर saṃyuktākṣara)或称孤合文来构成满字。例如,藏文“ཀ”(ga)、“ལ”(la)两个字就可以组成合字“ཀླ”(gla);又如“ཪྐ”、“ཀྼ”也是合字(以上均不是藏语,后者甚至是故意写出藏文中一般不出现的合体字)。僧育多字是文字学概念,存在几种特殊的情形:
- 怛达点画又译多达、活点,是置于辅音之下的一笔画(点画),表示该声母无韵。欧洲语言、Unicode命名中常常用“毗蓝摩”(半音的梵语名)这一音韵学概念代指怛达点画。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音韵结构,如印地语中的不发声元音、藏语中复辅音的强结合与弱结合等。下面针对具体语言介绍梵文以及不同种类的婆罗米系语文系统如何活用僧育多字与怛达点画表达各自类似梵语半音的音韵结构。
用法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北印度语言
[编辑]在古代梵文中,怛达点画多用于词尾,词中的半音多用僧育多字表示:当半音出现在词中时,将半音的辅音字母和下一个辅音均写成半字从而组成一个僧育多字;当半音出现在词尾时,将怛达点画标记在对应半音的字上。阅读时,每遇到一个僧育多字,将前方所有的组成半字按半音读出,然后将其中最末的一个组成字正常读出(除非整个僧育多字同时带有怛达点画,此时最末的一个组成字也要按半音读出)。
在现代天城体梵文、弥梯罗文[注 2]、乌荼文[注 2]、尼泊尔文(卡斯语)[注 2]、僧伽罗文[注 3]中,怛达点画有时也出现在词中来表示相应文字无法形成合字的情况。在用藏文书写的梵文中,仍然保持了古梵文(如悉昙文)的习惯,词中半音用叠字表示,词尾半音用怛达画表示。
大多数现代印度-雅利安语受伊朗语支语言影响,会将梵语词尾的短元音a不再发声,而这种新生的半音(印地语:श्वा विलोपन)不使用怛达点画标记;[4][注 4]与此同时,在从悉昙文发展成现代天城文(及其它现代北印度文字)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合字功能,因此怛达点画(诃兰多,源于天城体梵文:हलन्त,“止犁”)[注 5]在现代印度语言中多用于词中,而大多现代印度语文中半音的判断完全凭读者的语感经验。
在天城体书写的尼泊尔语(卡斯语)、摩剌侘语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词中怛达点画用法,将后一阿叉罗的首个半字前移为前加字(如同如新城文写法)或前移至前一音节末用怛达点画标出。其作用类似藏文音节分隔符的作用,但仅用于VrC序列的r、C之间,如“दऱ्या/दर्या”(谷-PL)区别于“दर्या”(海洋)。[5][注 6]虽然天城文从藏文中借入了音节分隔符,但仅用于尼泊尔的汉藏语中用来标记后字的紧喉或高声调。[6]
藏语
[编辑]吞弥桑布扎在帕邦喀闭关三年创制藏文时基于悉昙文音节间隔符号的引入、不出现在文字左右两侧的元音附标以及复杂空间结构,发明了一套专为汉藏语乃至东南亚大陆语盟定制的基字系统,可以彻底规避怛达点画的使用以及标记不同种类的辅音结合方式(梵语中无此问题),因此藏文中只有在梵语借词中使用半字-怛达画系统(在梵语借词中如使用基字系统则并无任何使用上的便利)。在藏文书写的藏语词汇中,半字被称为上、下加字(藏字梵文无所谓上、下加字)。
东南亚语言
[编辑]不过并非所有用婆罗米系文字的汉藏语乃至东南亚大陆语言都产生了藏文的基字系统,缅甸文就基本沿用了古梵文僧育多字-怛达画系统(但缅文已经有发展出了合字结构与怛达画的具体分工,二者不可相互转换),而高棉文、泰文、老挝文则在没有发展出音节隔离符的情况下省略怛达点(后二者均无罕见合字结构[注 7]),导致读者必须通过语感经验断字后才能确定辅音的发音方式。[注 8]除用于音节头半音的毗蓝摩怛达点外,高棉系文字中还有一种名为檀
密宗用法
[编辑]在佛敎密宗中,出于对一词一字的追求,常常将根本不属于半音的不同音节强行压缩成一个由诸多半字组成的满字。此处的僧育多字只有书法意义及宗敎意义,没有语言学意义。
各种怛达点符号
[编辑]英语名称 | 语言 | 本地语言名称 | 符号 | 附注 |
---|---|---|---|---|
halant | 印地语 | हलन्त,halant | ् | |
halanta | 旁遮普语 | ਹਲੰਤ,halanta | ੍ | |
马拉提语 | हलंत,halanta | ् | ||
康纳达语 | ಹಲಂತ,halanta | ್ | ||
乌荼语 | ହଳନ୍ତ,haḷanta | ୍ | ||
hoshonto | 孟加拉语 | হসন্ত,hôsôntô | ্ | |
阿萨姆语 | হসন্ত,hoxonto / হছন্ত,hosonto | ্ | ||
锡尔赫特话 | ꠢꠡꠘ꠆ꠔꠧ,ośonto | ꠆ | ||
pollu | 泰卢固语 | పొల్లు,pollu | ్ | |
pulli | 淡米尔语 | புள்ளி,puḷḷi | ் | |
chandrakkala | 马拉雅拉姆语 | ചന്ദ്രക്കല,candrakkala / വിരാമം,viraamam | ് | |
hal kirima | 僧伽罗语 | හල් කිරිම,hal kirīma | ් | |
a that | 缅甸语 | အသတ်,a.sat, IPA:[ʔa̰θaʔ] | ် | 梵语的asat (असत्),字面意思是不存在 |
karan, pinthu, thanthakhat | 泰语 | การันต์,kārạnt[7] / พินทุ,pinthu / ทัณฑฆาต,thanthakhat[8] | ◌์,◌ฺ | pinthu类似梵语的明点,意思是点 |
pangkon | 爪哇语 | ꦥꦁꦏꦺꦴꦤ꧀,pangkon | ꧀ | |
pangkon | 峇厘语 | ᬧᬂᬓᭀᬦ᭄,pangkon | ᭄ | 也称作adeg-adeg |
数字化问题
[编辑]阿骞
在Unicode标准中,北印度文字的僧育多字与怛达点画合并编码为“毗蓝摩”(半音)码位。在字体支持的情况下,毗蓝摩会优先渲染成僧育多字。若加入零宽不连字,会强制渲染成怛达点画。若使用零宽连字,则优先渲染成半字,并强制避免使用完全缩合的合字。[9][10]
目前北印度文字电脑字体具备完备阿骞荼合字能力的不多,很多字体仍有大量的不常用僧育多字被怛达点画替代。例如“रङ्ग”一词尾部的鼻塞音与塞音在很多字体中并未合并,显示出本不该出现的怛达点画。EKType基于耆那敎古经手稿所开发的开源字体“耆那弗婆体(Jaini Purva)”,是少数具有强大叠字能力的字体。[11]
注释
[编辑]- ^ 这种写法一般来说在天城文中是禁止的,一般来说需要写成“ओं”,参见仰月点#天城文。
- ^ 2.0 2.1 2.2 怛达点画在弥梯罗语、乌荼语、尼泊尔语(卡斯语)中称诃兰多(ହଳନ୍ତ haḷanta ୍)
- ^ 怛达点画在僧伽罗语中称“hal kirima”(හල් කිරිම, hal kirīma ්)
- ^ 乌荼语、僧伽罗语除外,现代乌荼语仍然继续按照梵语模式阅读。尼泊尔语(卡斯语)虽也有新生半音但几乎所有的新生半音都用怛达点画表达。
- ^ 其它语言:halant (印地语: हलन्त,halant ्); halanta (马拉地语: हलंत,halanta ्), hoshonto (孟加拉语: হসন্ত,hôsôntô ্); (阿萨姆语: হসন্ত or হছন্ত,hoxonto or hosonto ্); (Sylheti: ꠢꠡꠘ꠆ꠔꠧ, ośonto ꠆); halant (旁遮普语: ਹਲਂਤ,halant ੍)。
- ^ 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老挝文中曾存在一个仅存合字“ຫຼ”([ʰl]→[l次阴声调]),但老挝共产化后的文字改革采取了类似泰文的“ຫລ”写法。
- ^ 老挝共产化后的文字改革则使老挝文成为彻底的字母文字,无断字必要。
- ^ 9.0 9.1 荼通茶,在梵汉对音中表示翘舌塞音。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日本了尊《悉昙略图抄》
- ^ 僧祐《胡汉译经音义同异记》第四
- ^ 唐智广《悉昙字记》
- ^ Akira Nakanishi: Writing Systems of the World, ISBN 0-8048-1654-9, pp. 48.
- ^ Indic Working Group. Devanagari Eyelash Ra. The Unicode Consortium. 7 November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May 2014).
- ^ L2/06-13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315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คำศัพท์ การันต์ แปลว่าอะไร?. Longdo Dict.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 ^ คำศัพท์ ทัณฑฆาต แปลว่าอะไร?. Longdo Dict.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 ^ 12 South and Central Asia-I. The Unicode Standard, Version 15.0 (PDF). 2022 [2022-1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30).
- ^ Constable, Peter. Clarification of the Use of Zero Width Joiner in Indic Scripts (PDF). Public Review Issue #37. Unicode, Inc. 2004 [2009-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外部链接存在于
|work=
(帮助) - ^ 耆那弗婆体.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参见
[编辑]- 静符(سُكُون,苏昆记号),阿拉伯文中的类似记号
- 什瓦记号(š'waya,平等记号),方体亚述字母(现代希伯来文)中表示零元音(什瓦纳赫,希伯来语:שְׁוָא נָח)的类似记号,存在歧义性,亦可表示弱元音(发声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