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匯中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市徐匯中學
崇思樓
地址本部:徐匯區虹橋路68號
南校區:華發路68號
經緯度31°11′41″N 121°25′19″E / 31.1947°N 121.4220°E / 31.1947; 121.4220座標31°11′41″N 121°25′19″E / 31.1947°N 121.4220°E / 31.1947; 121.4220
其它名稱Xuhui High School
創辦日期1850年
學區 中國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
學校編號+86 (0)21 64381443
校長曾憲一
年級初中40個班,高中18個班,共58個班
學生人數>2500
教職工人數>200
占地面積42.64畝
校舍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
教室數76間
電話號碼+86-21-6438-1443
學校網址xhzx.xhedu.sh.cn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地圖
徐家匯天主教歷史建築群
徐匯中學崇思樓舊址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上海市徐匯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0年
編號8-24
登錄2014年4月4日

上海市徐匯中學是位於上海虹橋路68號的完全中學,在徐家匯天主教堂旁,始名聖依納爵公學(法語:Collège Saint Ignace),由天主教耶穌會建於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1],有拉丁文校訓:LABORA SICVT BONVS MILES CHRISTI。1931年組織校董會,向中華民國教育部辦理立案,易名「徐匯中學」,改「二三制」。至今歷史已超過160年。現為徐匯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2]

簡介[編輯]

崇思樓
崇思樓西側
重德樓
重德樓的入口
尚學樓
礪行樓
礪行樓和游泳池
大操場
操場跑道
關於徐匯中學的繪畫

1849年法籍耶穌會士南格祿在徐家匯招收了二三十名中國兒童開始啟蒙講學,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正式取名為徐匯公學,也稱聖依納爵公學,1931年定名為徐匯中學。坐落在明末大學士徐光啟的故里徐家匯,受其影響,開啟了中國中西教育交匯的先河,在中國教育史上擁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被稱為中國西洋辦學第一校。[3]中共建政後,1951年由政府接收成為公辦學校。而在新北市蘆洲區的另一所私立徐匯高級中學,由1949年到台灣的徐匯中學校友於1963年以原上海徐匯中學名義在台復校

徐匯公學的內部組織和管理方法都沿襲法國的教會學校制度,由耶穌會院長總攬全權。教學上首開數理化教學,設置音體美課程;與土山灣油畫院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學生很早就接受西方繪畫訓練;1862年前已開始組建學生西洋樂隊;1947年闢建英語語音室。曾經在徐匯中學就讀的校友有:教育家馬相伯地質學翁文灝院士、「近代雕塑之父」張充仁、中國原衛生部陳敏章主教張家樹金魯賢、中科院副院長嚴義塤、世界著名原子物理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周知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興銘、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應洛中國工程院院士魏敦山翻譯家傅雷、現代作家葉辛、游泳世界冠軍楊愛華、香港廠主聯合會會長黃鑒、美國蘇浙同鄉會會長朱元忠等人。

歷任校領導[編輯]

1949年之前
姓名 職位 任期
南格祿 1849年創辦,1850年定名徐匯公學
晁德蒞 理學 1852年-1866年
馬相伯 理學 1871年-1874年
蔣若虛 理學 1880年-1899年、1901年、1904年、1905年
理學 1900年
潘谷聲 理學 1902年-1903年
張若瑟 理學 1906年-1907年
理學 1909年
山宗泰 理學,院長 1910年-1911年、1913年-1914年、1932年-1934年
姚纘唐 理學,院長 1912年、1925年-1928年、1934年-1937年
翟彬甫 理學 1915年-1924年
理學 1925年-1927年
萬爾典 院長 1928年-1932年
張家樹 理學,院長 1928年-1937年、1937年-1943年
沈百順 理學 1937年-1942年
張伯達 理學,院長 1942年-1943年、1943年-1949年5月
王方 理學 1943年-1944年
朱樹德 理學 1944年-1947年
朱洪聲 理學 1947年-1949年5月
1949年之後
校長:
姓名 任期
張伯達 1949年5月-1951年5月
楊士達 1951年5月-1963年4月
徐寅 1978年-1981年3月;1960年7月-1978年 主持工作副校長;1979年-1981年3月支部副書記
李立農 1984年12月-1989年9月
汪勁松 1993年5月-2006年4月;1991年7月-1993年5月主持工作副校長
莊小鳳 2006年5月-2011年2月
劉曉艷 2011年2月-2015年3月
曾憲一 2015年3月至今

校園設施[編輯]

主校區[編輯]

徐匯公學
位置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徐家匯
建成時間1850年
評定時間1994年
參考編碼2-59

崇思樓[編輯]

始稱新校舍,建於1917年。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故名「崇思」。這幢建於1917年屬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古建築,其外立面為磚石結構,內部則以木結構為主,共4層。原有三樓大禮堂,法國Mansard式屋頂於1990年代改為普通屋頂。1992年更名為崇思樓。1994年成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4年成為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4]2009年進行大修復原,樓內一樓有小禮堂、匯學博物館,二樓有校長室、圖書館,三樓有校史陳列室、徐匯畫苑、手風琴、音樂、舞蹈教室,四樓則為美術工作室、會議室。

重德樓[編輯]

2000年建於西校舍舊址,崇思樓西。《易經》倡導「厚德載物」,遂名「重德」。2010年翻新,現有六層樓,有高中年級教室(18間)、辦公室、3間計算機教室、2間會議室還有心理諮詢室。

尚學樓[編輯]

1991年在老校舍原址上再建,崇思樓南。《論語》云:「思而不學則殆。」因稱「尚學」。五層樓,為六、七、八年級的教學樓。

礪行樓[編輯]

2004年整修、收回。「子別根猶牽,母盼月同圓。海闊水相連,潮平帆可懸。」2012年再次整修,現有六層樓,有生命科學創新實驗中心、工程素養類實驗室(高鐵模擬實驗室、高鐵模擬駕駛實驗室、3D列印實驗室)、身體素質評估中心,同時也是教師發展中心(教導處)、學生發展中心(學生處)、科研和課程發展中心(教務處)、總務處等行政部門的辦公室所在地。

匯學長廊[編輯]

通過藝術的手法再現了這所百年老校的風雨歷程。匯學長廊已成為徐家匯文化根脈的註腳之一。

空中籃球場[編輯]

位於尚學樓5樓屋頂,供初中學生使用。

大操場[編輯]

辟於1905年。當年凡有足球比賽即「萬人空巷,觀者如潮」。2000年重建,鋪有人造草坪。2016年重新鋪設人造草坪。2017年9月將原先的草坪改為了籃球場。

惜饌樓[編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特名為「惜饌樓」。目前為教師食堂。

體育館[編輯]

1996年建成。館內可舉行多種活動。2014年開始改造翻建,因為資金原因暫停了半個學期。已於2018年初全面完工,命名為「勤體館」。設有大禮堂、桌球房、羽毛球場等等。

網球場[編輯]

2017年將原先的籃球場改為網球場。

游泳池[編輯]

最深2米,暑假期間對外開放。上海市教委指定中小學生學游泳單位之一。 目前已不開放使用

馬相伯銅像[編輯]

「崇思樓」前,豎有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徐匯中學歷史上第一位華人校長馬相伯先生(1840年~1939年)的塑像。

西校區[編輯]

位於番禺路、南丹路口。原為凱旋中學,2004年併入徐匯中學。為初三年級所在地。

北校區[編輯]

淮海中路1788號,原南模初級中學,2009年開始使用。並在2010年停用。

南校區[編輯]

華發路68號,華發路龍吳路口,2018年9月正式啟用。

獎勵[編輯]

交通[編輯]

相冊[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上海“西学东渐第一校”徐汇中学迎来建校160周年. 新華網. 2011-11-06 [201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6). 
  2. ^ 徐匯區教育局.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徐匯教育. 2007-12-24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31). 
  3. ^ 中国"西洋办学第一校":徐汇公学楼(徐汇中学).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4. ^ 王成義著,上海土山灣藝術,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07,第85頁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