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碗
明朝雕刻碗

,指的是一類用來裝食物的、比較深的圓形餐具,但有時也可作為純藝術品,碗因為其體積較小,所以可用手直接端著。

碗最常見的形態是上闊下窄,放在平地上是不穩定的,據此考古學家推測,古人對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內的。它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過可追溯自古代的泥製容器,有陶瓷壓克力玻璃琉璃椰子等材料,製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

名稱

[編輯]

碗的原字寫作「盌」;由於中國的碗多是陶瓷製的,故可以寫作「碗」;日本的碗多是木製的,於是他們寫作「椀」韓國的碗多是金屬製的,則要以寫作「鋺」。

碗公

[編輯]

是比飯碗還要大的碗,飯桌上一般是用來裝湯,但也是方便大食量者一次盛飯就足矣的飯碗[1]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碗公.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1).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碗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