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韻
《集韻》和《禮部韻略》都是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由丁度等人奉命編寫的官方韻書。據李燾《說文解字五音譜敘》記載,宋仁宗景祐四年,即《廣韻》頒行後29年,宋祁、鄭戩給仁宗上書批評《廣韻》多用舊文,「繁省失當,有誤科試」。另據王應麟《玉海》記載,賈昌朝也同時上書批評宋真宗景德年間編的《韻略》是「多無訓釋,疑混聲、重疊字,舉人誤用」。於是仁宗皇帝下令由丁度等人重修這兩部韻書。結果於景祐四年當年就完成了《禮部韻略》,兩年後於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完成了《集韻》。
《集韻》為《廣韻》之改正,仍分206韻。只是韻目用字,部分韻目的次序和韻目下面所注的韻字同用、獨用的規定稍有不同。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韻字都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於是韻書便同時具有辭書和字典的功能。《集韻》和《廣韻》主要的不同之處還在於《集韻》收字多,並且收的異體字很多。一個字不管是正體、古體、或體、俗體,全部收進,一個字可多到八九個寫法。《集韻》共收53525字,比《廣韻》多收27331字。缺點是對字的來源不加說明,字訓以《說文解字》為根據,反切多採自《經典釋文》。《集韻》和《廣韻》的反切用字一致率為29%。[1]:58
版本
[編輯]《集韻》比較冷門,宋代就成了珍本。南宋刊本現存3種,依出版地分別為金州本、潭州本、明州本。到明朝便不再刊行。顧炎武再發現了《廣韻》,但也沒有發現《集韻》。直到清初曹寅(1658年 - 1712年)發現明州本毛扆抄本,也稱楝亭五種本,才被重新利用起來。
《類篇》(1067)是將《集韻》按部首順序調整後編寫的字書,共有45巻、31319字,將字按《說文解字》部首詞序重新配列。同部首的字的順序,則基本以《集韻》中的出現順序為準。
《集韻》以前的切韻系韻書與《玉篇》合稱為「篇韻」,《集韻》和《類篇》也可合稱為「篇韻」。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水谷(2004)
書目
[編輯]- 張渭毅. =《集韵》研究概说 (PDF). 語言研究. 1999, 37–2: 129–153 [2018-04-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水谷誠. 『集韻』系韻書の研究. 白帝社. 2004. ISBN 4891746920. (日語)
- Teng, Ssu-yü and Biggerstaff, Knight. 1971.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 3rd 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3851-7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