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
漢語音韻學 |
---|
Portal:漢字文化圈 |
反切(「反」須讀(陰)平聲)又稱反語、音反,長久以來是漢字文化圈為漢字注音的常用方法。反切以反切將需要注音的漢字稱為反切歸字。以兩個常用字――分別稱為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注音[註 1]。取反切上字雙聲之聲母及陰陽調,取反切下字疊韻之韻母及四聲,合起來便是反切歸字的音韻[1]。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之一。
至於反切法之發明有說啟發自西域梵文字[2],因此狹義來講,規律整齊的反切注音系統是拼音字母系統[3]。
反切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反切 | ||||||||||||||||||
| |||||||||||||||||||
越南语名称 | |||||||||||||||||||
越南语 | phiên thiết | ||||||||||||||||||
儒字 | 反切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반절 | ||||||||||||||||||
汉字 | 反切 | ||||||||||||||||||
| |||||||||||||||||||
日语名称 | |||||||||||||||||||
日语原文 | 反切 | ||||||||||||||||||
|
起源考[编辑]
反切以前的注音方法[编辑]
在反切法誕生之前,直音法(即是「讀若某」、「如某」等)是常用的字書注音方法。這種方法在東漢之前佔據字書之主流,例如《說文・玉部》:「珣,讀若宣」;《說文・宀部》:「宋,居也,從宀木,讀若送。」等。一般是用一個字注另一個同音字。
也因此,直音法侷限十分明顯:依時空之不同,每個字的發音都有差異,且一些情況下,使用某字的假借字(如廣韻裡「行」字和「絎」、「胻」字等)或生僻字來注音,有時反而會造成不解[3]。這種情況在其他注音方法出現後得到改善,而韻書也常常把多種方法一起使用以追求準確。
反切興廣的年代[编辑]
關於反切法之起源,學界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出現於佛教傳入中原後的東漢,魏晉開始盛行[註 2][4]。至於誰是第一個用反切的人,自古以來便無定論,但總結起來不外乎三類:
- 一部分人認為是著《爾雅音注》一書的孫炎。比如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有:「孫叔然(孫炎)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還有陸德明之《經典釋文・敘錄・條例》:「古人音書,止為譬況之說,孫炎始為反語」。
- 一部分人提出在孫炎之前便可見使用此方法(雖然並未按照定律)的例子,但具体始于何人也有争议。比如章炳麟的《國故論衡・音理論》就有:「造反語者,非始孫叔然也。」又說:「又尋漢地理志…應劭注:『垫音徒浹反』」指向了應劭;《一切经音译》又说:「古来音反,多以旁纽为双声,始自服虔」,服虔和應劭同是漢末人,與孫炎是同時代。
- 一部分人則認為反切的初創跟佛教傳入有關。例如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韻補》:「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鄭樵《通志・藝文略》:「切韻之學起於西域」等。這種說法有正史《隋書・經籍志》的支撐,進一步指出是漢明帝時隨佛經同入中國。
此三類說法在年代上並無太大出入,但第三種「反切西域說」卻受到很大反對,例如以胡以魯為首的人指出漢代以前所見的「合音」現象,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焉」為「旃」等,就可以做為反對證據。
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並驳斥反切受佛经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5]。
雖然「合音」和「反切」都是「二字出一音」,但本質卻不同。合音完全出於自然,先出現「不可」,快讀時自然合音為「叵」,當中並無對字音作出有意識的分析,「不可」也不是為標注「叵」音而出現;反切則是自覺地分析漢字讀音的結果。
反切法具体的发展显然是独立于佛学的。随着唐代韵书被列为官方正音的指导,汉语言的声韵学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相当多集大成的学术典籍。“反切法发展与佛教相关”的第三种说法,多来自宋以后的学者,很可能受到了唐代佛教兴盛的影响,美之誉之。但事实上,宋以前反切法的使用者,大都是正统儒家学者,并没有梵文或者是佛經翻譯的背景。仅此一条看来,反切法应当是汉语声韵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汉语汉文特性而自发产生的原创设计。
由反切所孕育出的韻書時代[编辑]
反切乃中國第一個有系統、科學化的拼音方法,是古典聲韻學的一大里程碑。它對後世的影響巨大且不可否認。
例如《切韻考》云:「蓋有反語,則類聚之即成韻書,此自然之勢也」,言反切是韻書之基礎也。自漢代出現反切以來,大大便利了文人對古籍的學習和在創作,由於當時學術派別與師承之傳統,後來所編排的韻書也各有差異。而以《切韻》為首的韻書打破了這樣的局面,開啟了中國古代語言學的一個新時代[6]。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
拼讀方法[编辑]
中國古代沒有拼音,用兩個字來注一個字(反切歸字)的音。第一個字(反切上字)注聲母,第二個字(反切下字)注韻母和聲調,如「𠁁,徒口切」:「徒」聲母為定母,中古擬音[d],「口」韻母為侯韻,中古擬音[əu],聲調為上聲,故𠁁為定母侯韻上聲,中古擬音[dəu]上。
但古字典的反切只適用於當時的古音,不可單憑古代字典的反切音套用到現代音,古音到今音經過演變,且不同漢語族語言也有不同規律,如𠁁只憑古字典「徒口切」取「徒」的普通話聲母t,和「口」的普通話韻母ou3,推斷普通話讀作tou3,則為錯誤,因爲按普通話演變規律,「徒」中古聲母為全濁音[d],其仄聲字聲母要變不送氣清音d[t](平送仄收),同時中古全濁上聲一律變普通話去聲(濁上變去),所以𠁁的現代普通話讀音是dou4[təu˥˩]。
可見按「上字取聲,下字取韻」的原則,古人或能很準確讀出一字字音。然而由於古今音變,古代所製定的反切到後世已不能再簡單以「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的原則讀出該字正音。依《廣韻》一書,除了「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之原則,還有一口訣:「上字分陰陽[註 3],下字辨平仄[註 4]」。
反切的局限[编辑]
- 用作反切的上、下字太多,共有四百多上字,一千多下字,作為五千多反切字,如東為「德紅切十七」,即有十七個同音字。
- 反切上下字聲韻調交雜,不便拼音。上字有聲無韻、下字有韻無聲,完全依賴連讀,拼音方法不太方便。
- 在《大宋重修廣韻》一書,簡單易讀的字往往用複雜的字作切語,如:「一」為於悉切;「八」為博撥切。
註釋[编辑]
参考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数据上的相关属性: |
- 廣韻反切上字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廣韻反切下字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反切中的“开合一致原则”及其在韵母拟音上的应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