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語系 | |
早期形式 | |
文字 | 汉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近代漢語是漢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近代漢語衍生自中古漢語,其起點一般定於北宋或宋末元初(詳見宋代汴洛音、元代音系),包括了明清官話(詳見明初官話音系、明清官話音系)。近代漢語的研究依據,主要为現代白话文文献。
「近代漢語」與「早期官話」
[编辑]自北宋起,由上古漢語支出或中古漢語通語支出的多支方言(包括:早期官話、粵客贛方言等)已明確地互相平行發展,但由于文献严重不足,大多難以還原、構擬體系。因此,鑑於學者掌握的研究材料所限,「近代漢語」的硏究對象大多數都是早期官話(或稱近代官話)。結果由此出現了「近代汉语=早期官話」的混用現象,但正確而言,近代漢語作為漢語語支歷史分期,是包含了近代晉語、近代湘語、近代吳語、近代粵語、近代官話等的集合,並描述以上諸方言的總現像和總趨勢。
至於近代官話以外的漢語變體或漢語方言,就早期的硏究情況來說,它們的還原依據,大多是排查文人「以乡音入韵」或者對方言的零星记载,如《朱子语类》中对闽语的评论等。然而,在近年間經過許多學者的苦心硏究和發掘,一些官話以外的近代漢語語料亦相承出爐。例如粵語,有明清來華的傳敎士留下的大量記錄,也有當時的粵語韻書《分韻撮要》留下。因此近代繼官話後,近代粵語的還原已頗有豐碩成果。
主要的研究资料
[编辑]语音:
- 北宋以來的話本小說
- 用拼音文字给汉语注音的材料,如八思巴字的《蒙古字韵》、《蒙古韵略》,谚文的《老乞大谚解》、《朴通事》,拉丁字母的《西字奇迹》、《西儒耳目资》等。
- 韵文如词、曲的用韵。
- 用汉语音译外语词的对音材料。
- 现代官话方言的比较。
语法和词汇:
语音
[编辑]早期官话的语音称作近代音或近古音。近代音往往特指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因此又叫北音。
早期官话的语音相比中古汉语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语音系统的格局,重要的音变有全浊音和入声的大部分消失。
元代时,近代音的基础已经形成。元代以后,近代音虽有所发展,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中原音韵》所包含的音系大体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声母
[编辑]根据对《皇极经世书》声音图的分析,宋初汴洛音中的浊塞音和浊擦音已经清化。浊擦音直接变成对应的清擦音;浊塞音根据声调的不同,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只包括去声和入声,因为上声的全浊字已经变成去声)变成不送气清音[a]。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被打破了,变成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中古知组(ȶ、ȶʰ等)并入章组(ʨ、ʨʰ等)。同时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b]。
到了明朝声母进一步化简,合并了的知组和章组又并入莊组(tʂ、tʂʰ等),至此只剩下两组咝声的对立。大约到了明清之际,北方官話的中古疑母ŋ脱落,微母又从v变成近音性质的ʋ。同时在i、y前的软腭音k、kʰ、x腭化为硬腭音ʨ、ʨʰ、ɕ,由此产生了尖团音的对立。
到了清朝,由于北京话裡的齿龈音也发生腭化,导致尖音并入团音,最终形成了现代普通话的声母格局。但是在一些官话方言裡,至今保持着尖团音的对立。
雙唇 | 唇齒 | 舌尖前 | 舌尖中 | 舌尖後 | 舌面前 | 舌根 | ||
---|---|---|---|---|---|---|---|---|
塞音 | 不送氣 | p 幫 |
t 端 |
k 見 | ||||
送氣 | pʰ 滂 |
tʰ 透 |
kʰ 溪 | |||||
鼻音 | m 明 |
n 泥 |
||||||
邊音 | l 來 |
|||||||
閃音 | ɽ 耳 |
ɾ 日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ʦ 精 |
tʂ 紙 |
ʨ 照 |
||||
送氣 | ʦʰ 清 |
tʂʰ 齒 |
ʨʰ 穿 |
|||||
擦音 | 清音 | f 非 |
s 心 |
ʂ 史 |
ɕ 審 |
x 曉 | ||
濁音 | v 微 |
|||||||
半元音 | w 吳 |
j 喻 |
零声母/∅/在语音上可能是浊喉音。它和/ŋ/几乎互补,现代方言中大都合流为零声母、[ŋ]、[ɣ]或[n]。[1]:42, 238 微母/ʋ/也在标准语中和/w/开头的音节混合。[2]:38
齿音和卷舌咝音间的对立在北方官话中仍然保持,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则合流。
韵母
[编辑]早期官话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有i和u介音,同时派生出介音y,此音大多来自中古合口三四等字。因此从中古两呼四等的格局变成四呼的格局。因为声母和韵母的相互作用,有些字的介音发生了变化,典型的如唇齿音和卷舌音声母的字由有介音变成无介音,韵腹为o的字衍生出介音u,开口二等牙喉音字和三四等合流带介音i等。
在韵尾方面,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开始消失,《皇极经世书》裡已经把这些字和元音结尾的阴声字相配,说明当时-t、-k已经弱化成喉塞音ʔ,但还保持着-p韵尾。
到了元代的《中原音韵》就取消了入声的类别,把所有中古以-p̚、-t̚、-k̚结尾的字全部归入阴声韵裡。塞音韵尾至此完全消失,中古塞音和鼻音韵尾相配的格局完全改变了,变成只有元音和鼻音韵尾。但是,表现为ʔ的入声仍然存在于一些现代官话方言如江淮官话裡,也存在于一些非官话方言如晋语、吴语裡;完整的-p、-t、-k韵尾也仍然存在于粤语、客家话、赣语、闽语等南方方言裡。
到了明代,中古的鼻音韵尾-m也合并到-n裡,形成官话-i、-u、-n、-ŋ四个韵尾的格局,持续至今。
陰聲 | 陽聲 | |||||
---|---|---|---|---|---|---|
u | u 魚模 |
uŋ 東鐘 |
||||
ɔ | ɔ 歌戈 |
ɔn 桓歡 |
||||
a | a 家麻 |
au 蕭豪 |
ai 皆來 |
aŋ 江陽 |
an 寒山 |
am 監咸 |
æ | æ 車遮 |
æn 先天 |
æm 廉纖 | |||
ə | əu 尤侯 |
əŋ 庚青 |
ən 真文 |
|||
i |
i 齊微 |
im 侵尋 | ||||
ʅ , ɿ | ʅ , ɿ 支思 |
摄 | 开口 | 合口 | |||||||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深[1]:127–128 | -əm、-im[c] | ||||||||
咸[1]:127 | -am | -jam[d] | -jɛm | ||||||
臻[1]:126–127 | -ən | -in | -un | -yn | |||||
山[1]:125–126 | -an | -jan[e] | -jɛn | -wɔn | -wan | -ɥɛn | |||
通[1]:122–125 | -uŋ | -juŋ | |||||||
曾[1]:117–118 | -əŋ | -iŋ | -wəŋ | -yŋ | |||||
梗[1]:118–120 | -əŋ | -iŋ | -wəŋ | -yŋ | |||||
宕[1]:113–116 | -aŋ | -jaŋ | -waŋ | -waŋ | |||||
江[1]:121–122 | -aŋ | -jaŋ[f] |
曾梗合流是官话区的特征之一。[3]:198, 201–202 宕江合流已经见于邵雍11世纪的《声音唱和图》。[4]:127
《中原音韵》 韵辙 |
以四呼排列的声母 | 《蒙古字韵》 韵类 | |||||
---|---|---|---|---|---|---|---|
開口 | 齊齒 | 合口 | 撮口 | ||||
- | -j- | -w- | -ɥ- | ||||
5 | 魚模 | -u | -y | 5 | 魚 | ||
12 | 哥戈 | -ɔ | -jɔ[g] | -wɔ | 14 | 哥 | |
14 | 車遮 | -jɛ[h] | -ɥɛ[h] | 15 | 麻 | ||
13 | 家痲 | -a | -ja | -wa | |||
3 | 支思 | -z̩, -r̩[i] | 4 | 支 | |||
4 | 齊微 | -i | -uj | ||||
-əj | 6 | 佳 | |||||
6 | 皆來 | -aj | -jaj | -waj | |||
16 | 尤侯 | -əw | -iw | 11 | 尤 | ||
11 | 蕭豪[j] | -jɛw | -wɔw[g] | 10 | 蕭 | ||
-aw | -jaw | -waw | |||||
17 | 侵尋 | -əm | -im | 13 | 侵 | ||
19 | 廉纖 | -jɛm | 12 | 覃 | |||
18 | 監咸 | -am | -jam | ||||
7 | 真文 | -ən | -in | -un | -yn | 7 | 真 |
10 | 先天 | -jɛn | -ɥɛn | 9 | 先 | ||
9 | 桓歡 | -wɔn | 8 | 寒 | |||
8 | 寒山 | -an | -jan | -wan | |||
1 | 東鐘 | -uŋ | -juŋ | 1 | 東 | ||
15 | 庚青 | -əŋ | -iŋ | -wəŋ | -yŋ | 2 | 庚 |
2 | 江陽 | -aŋ | -jaŋ | -waŋ | 3 | 陽 |
唇音声母后的中古-m韵尾在早期官话之前就已经语音异化为-n。[1]:127–128 剩下的-m韵尾在17世纪早期之前与-n合流,利玛窦和金尼阁记录的晚明官话中已经没有分别。[10]:539通梗合流也发生于此时。[11]:306–308然而,其他的中元音和开元音还能区分,如-jɛw/-jaw、-jɛn/-jan和-wɔn/-wan对立。例如,“官”和“關”在普通话中同音,都读guān,在当时则分别是[kwɔn]和[kwan]。到马若瑟1730年的语法书中,这对立也消失了。[10]:538–540在吴语和赣语,以及邻近的某些江淮官话中仍然区分,例如扬州话中它们分别读作[kuõ]和[kuɛ̃]。[3]:195–197
声调
[编辑]中古后期,汉语的声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官话的裂变程度较小,只有中古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成阴阳两调,声母原来是浊辅音的变成阳平调,声母是清辅音的变成阴平调。但是现代官话方言也有平声也不分裂的,也有去声也分裂成两调的。 截止到晚唐时,中古四声据声母的清浊分化为阴阳两调,形成“四声八调”的格局。随即发生的全浊清化波及老湘语和吴语以外的所有方言,这一区分便从音位变体变为音位。
在《中原音韵》裡,入声没有自成一调,而是分成四部分归入其他四调。但在《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的拉丁字母拼写中,有五种声调符号,入声单独用一种符号标写。这表明在有些方言裡,入声的塞音韵尾脱落之后,仍然作为一种独立的声调存在,就像现代一些湘语方言一样。现代普通话正如《中原音韵》,入声派入其他声调,一共有四个声调,但具体一个字派入何调,也和《中原音韵》有出入。同时也有一些官话方言把入声統一派入某一个声调,如西南官话把入声派入阳平。
语法
[编辑]词汇
[编辑]这一时期繁盛的白话文学也展现出典型的官话词汇与语法特征,其中有些,如第三人称代词“他”,广泛的使用可以追溯回唐朝。[5]:111–132
书写系统
[编辑]文学作品
[编辑]早期官话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有很多用口语或接近口语书写的韵文和散文。韵文有元曲、南戏戏本等;散文有宋评话、明清小说等。
杂剧
[编辑]南戏
[编辑]评话
[编辑]小说
[编辑]此四作合稱為四大名著
参见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李荣认为此时全浊音根据声调分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但仍然是浊音,没有辨字的对立,见《切韵音系》。
- ^ 同理,由于李荣认为此时奉母还是浊音v,所以认为微母应为鼻音ɱ。
- ^ -əm只出现在卷舌声母后。[1]:253
- ^ -jam只出现在中古牙喉音声母后。[1]:127
- ^ -jan只出现在中古牙喉音声母后。[1]:125
- ^ -jaŋ只出现在中古牙喉音声母后。[1]:121–122
- ^ 7.0 7.1 这个韵母只在《中原音韵》中出现。[6]:143–144
- ^ 8.0 8.1 卷舌声母后颚化会消失(庄三化二),因此-jɛ和-ɥɛ在卷舌声母后变成-ɛ和-wɛ。[7]:9
- ^ 齿咝音后是z̩,卷舌咝音后是r̩[8]:237
- ^ 这一辙中的两个元音对立可能反应周德清的口音,这种对立已经不能在押韵实践中观察到了。[2]:65[9]:94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Pulleyblank (1984).
- ^ 2.0 2.1 Hsueh (1975).
- ^ 3.0 3.1 Norman (1999).
- ^ Pulleyblank (1999).
- ^ 5.0 5.1 Norman (1988).
- ^ 6.0 6.1 Pulleyblank (1971).
- ^ 7.0 7.1 Pulleyblank (1991).
- ^ Pulleyblank (1984),n. 7.
- ^ Stimson (1977).
- ^ 10.0 10.1 Coblin (2000a).
- ^ Coblin (2000b).
参考书籍
[编辑]- Coblin, W. South, A brief history of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a, 120 (4): 537–552, JSTOR 606615, doi:10.2307/606615.
- ———, A diachronic study of Míng Guānhuá phonology, Monumenta Serica, 2000b, 48: 267–335, JSTOR 40727264, S2CID 192485681, doi:10.1080/02549948.2000.11731346.
- ———, A Handbook of 'Phags-pa Chinese, ABC Dictionary Ser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ISBN 978-0-8248-3000-7.
- Hsueh, F.S., Phonology of Old Mandarin, Mouton De Gruyter, 1975, ISBN 978-90-279-3391-1.
- Kaske, Elisabeth,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Chinese Education, 1895–1919, BRILL, 2008, ISBN 978-90-04-16367-6.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29653-3.
- ———. Vocalism in Chinese dialect classification. Simmons, Richard VanNess (编). Issues in Chinese Dialect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1999: 193–203. JSTOR 23825680.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number=
被忽略 (帮助) - Pulleyblank, Edwin G., Late Middle Chinese, Part II (PDF), Asia Major, 1971, 16: 121–166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8).
- ———, The nature of the Middle Chinese ton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o Early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8, 6 (2): 173–203, JSTOR 23752830.
- ———,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4, ISBN 978-0-7748-0192-8.
- ———, A lexicon of reconstructed pronunciation in Early Middle Chinese, Late Middle Chinese and Early Mandarin, Vancouver: UBC Press, 1991, ISBN 978-0-7748-0366-3.
- ———, Chinese traditional phonology, Asia Major, 1999, 12 (2): 101–137, JSTOR 41645549.
- Stimson, Hugh M., Phonology of Old Mandarin by F.S. Hsueh, Language, 1977, 53 (4): 940–944, JSTOR 412925, doi:10.2307/4129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