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6月13日)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漢音 |
假名 | かんお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Kan-on |
![]() |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台 ‧ 新 ‧ 日 ‧ 朝 ‧ 越 ‧ 琉
粵語字 ‧ 吴语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号 ‧ 官话合声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信息技术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笔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漢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類,古代訓讀為「
漢音的普及[编辑]
持統天皇從唐招徠續守言並聘為「音博士」,致力於漢音的推廣普及。桓武天皇也於延曆11年(792年)頒佈了獎勵漢音使用的敕令,規定大學寮的儒學學生必須學習漢音。對於佛教,在僧侶的考試中音博士也會進行以漢音誦讀經典的考查,不學漢音的僧侶不得前往中國。漢音學習者認為吳音由來不明,且是有日本口音的不正統發音,以「吳音」的蔑稱稱呼之,而以漢音為正統發音。儘管如此,在日常語中固定使用的吳音並未能被完全排除,直到江戶和明治時代漢音也未佔據絕對優勢。
江戶時代開始了以假名表達漢字音讀的「字音假名遣」研究,當時相對於日常使用的吳音,更具體系性的漢音被更加詳細的研究。以字典和韻書為依據,絕大多數的漢字的漢音都被推定,幾乎沒有無法用漢音讀的字。因此漢音取得了漢字音的核心地位,在明治時代導入西方科學和思想時成為了創造新譯語(和製漢語)的有力工具。
特徵[编辑]
聲母[编辑]
吳音的鼻音聲母在漢音中變為濁塞音或浊塞擦音,吳音的濁塞音和濁塞擦音變為清音。
去鼻音化[编辑]
漢音反映出唐代長安音出現的去鼻音化(鼻音的後半部的口音化)現象。三十六字母的鼻音中,明母由[m]變為[mb],微母由ɱ變為ɱv,泥母由[n]變為[nd],疑母由ŋ變為ŋg,日母由ȵ變為ȵʑ。這些鼻音在漢音中變為馬(バ)、微(ビ)、泥(デイ)、疑(ギ)、日(ジツ)等。因此,相對於吳音,漢音中鼻音聲母很少出現。但韻尾為[ŋ]的字往往保留鼻音聲母,如明(メイ)寧(ネイ);韻尾為[n]的字也有若干保留鼻音聲母,如面(メン)年(ネン)。
全濁音清化[编辑]
漢音反映了當時長安音有開始失去清濁對立的傾向。因此漢音幾乎不反映中古音的清濁區別,吳音的全濁音基本變為清音。如:婆(吳音:バ→漢音:ハ),定(吳音:ヂャウ→漢音:テイ),勤(吳音:ゴン→漢音:キン),禪(吳音:ゼン→漢音:セン),從(吳音:ジュ・ジュウ→漢音:ショウ),胡(吳音:ゴ→漢音:コ)等。
匣母[编辑]
匣母合口字在吳音中以ワ行音表示,漢音中以カ行音表示。如:和(吳音:ワ→漢音:クヮ),話(吳音:ワ→漢音:クヮイ),惑(吳音:ワク→漢音:コク),會(吳音:ヱ→漢音:クヮイ),黃(吳音:ワウ→漢音:クヮウ)。
韻母[编辑]
詳見吳音條目下「特點及與漢音的區別」部分。
- 吳音的ア段音(歌戈韻)與エ段音(麻韻二等)統一於漢音的ア段音,體現一二等字合流,如:吳音 歌 カ,家 ケ,在漢音中皆為カ。
- 吳音アイ韻變為漢音エイ韻(齊韻)。如:體 吳音タイ,漢音テイ。
- 吳音ヤウ韻變為漢音エイ韻(梗攝三四等字),如:清 吳音シャウ 漢音セイ。
- 吳音オン韻變為漢音イン(真韻B類及欣韻)或エン(仙韻B類及元韻),如隱(吳音:オン→漢音:イン),勤(吳音:ゴン→漢音:キン),建(吳音:コン→漢音:ケン),言(吳音:ゴン→漢音:ゲン)。
以漢音誦讀的佛經[编辑]
佛經原則上以吳音誦讀。真言宗的「理趣經」以漢音誦讀則是例外。如開頭的「如是我聞」不按吳音讀作「ニョゼガモン」,而按漢音讀作「ジョシガブン」。此經典論說「煩惱即菩提」,有肯定「男女雙修」等愛慾的內容,為不招致不必要的誤解,故意以漢音誦讀,使得即使慣讀佛經之人僅憑聽也無法明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