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字
![]() |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台 ‧ 新 ‧ 日 ‧ 朝 ‧ 越 ‧ 琉
粵語字 ‧ 吴语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号 ‧ 官话合声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信息技术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笔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俗字,又稱俗寫,指流行於民間,寫法有別於正字的另一種字體。
概要[编辑]
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序:「……具言俗、通、正三體。……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指出俗字便於理解,只要不涉官方標準、日常使用即可的性質。而通行俗字也由於約定成俗、無固定規則可循,往往在抄寫或認知上與正字字體產生差異。
俗字定義常因時代演進而有所不同,清代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七·書干祿字書後》:「其正字既皆合古,即其通字、俗字,學者流覽,亦可以推古今遷移之故,今世俗字與唐時俗字之有不同,而為校定古書之一助。」
有些昔日視為俗字者,在今日汉字规范扶正,例如在簡化字與日本新字體中的「台」、日本新字體的「歩」等。
類型[编辑]
俗字字體依小學述作,概分四種情形:
使用情況[编辑]
繁体中文[编辑]
臺灣:在台湾,虽然官方有公布到一套规范的繁体字,但民间都习惯使用当地的简化字,如“個:亇、點:奌、對:対”。[4]
香港:在香港,由於義務教育的普及,當今大部分香港人都能夠掌握正字,但有時候仍然會因為速度或其他因素而在詞彙或句子中混雜著其他俗字(含簡化字)。[5]
澳門:在澳門的情況與香港相似。
简体中文[编辑]
簡化字[编辑]
部分原來的俗字,於後來的簡化字(即今簡體)公佈之後被扶正。
註釋與來源[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 | 这是一篇與语言或语言学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