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中性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超中性子
符号

超中性子(英语:Neutralino),又译中性微子,是一种由超对称所预测的假想粒子[1]。超中性子是费米子,且电荷为零,共有四种,最轻的超中性子一般是稳定的。它们的典型标记为(最轻的)、(最重的),但当超规范子的标记为时,就会改用。这四个态是超B子、中性超W子(即中性的电弱超规范子)与中性超希格斯粒子的混合态。由于超中性子为马约拉纳费米子,所以它们与其对应的反粒子完全相同。因为这些粒子只会与向量玻色子产生弱相互作用,所以强子对撞机不能大量生产超中性子。它们主要出现在重粒子的衰变瀑布(即拥有多个步骤的衰变过程)中,一般由含色的超对称粒子所产生,例如超夸克超胶子

R宇称守恒的模型中,最轻的超中性子是稳定的,而且所有超对称粒子瀑布衰变最后都只会剩下这种粒子,最后它们就会在未被侦测的情况下离开了侦测器,因此它们的存在只能由侦测器的不平衡动量中得知。

较重的超中性子一般会衰变成一个中性的Z玻色子,及一个较轻的超中性子;或衰变成一个带电荷的W玻色子及一个轻的超范子[2]

+ 消失的能量 +
l+
+
l
+ + + 消失的能量 +
l+
+
l

各种超中性子的质谱分裂会决定甚么衰变模式是可行的。

超对称理论中的起源[编辑]

在超对称模型中,所有标准模型粒子都有对应的伴侣粒子,它们之间各量子数相同,但只有自旋不一样,与伴侣粒子相差1/2。由于Z玻色子(超Z子)、光子(超光子)及中性希格斯(超希格斯粒子)的超对称伴侣,与原粒子的量子数相同,因此它们能混合,并为质量算符产生四种本征态,也就是“超中性子”。四种超中性子中最轻的一种,在许多模型中成为了最轻超对称粒子(LSP),尽管这个角色有可能会属于其他粒子。

粒子现象学[编辑]

各种超中性子的确切属性取决于其混合的细节[1](例如它们比较像超希格斯粒子,还是比较像超规范子),但是它们的质量一般都在弱相互作用尺度之内(即100 GeV - 1 TeV),并且会以弱相互作用与其他粒子耦合,而其耦合强度取决于粒子特性。在这方面它们的现象学跟中微子挺像的,所以它们在对撞机的侦测器上是测不到的。

在R宇称守恒的模型中,四种超中性子中最轻的一种就是LSP。最轻的超中性子是稳定的,并成为其他所有超对称粒子衰变后的最终产物[3]。在加速器中的这种超对称过程中,其可见的初态及终态粒子,会有很大的能量差与动量差,而这就是超对称过程的特性,因为能量和动量都侦测器看不见的超中性子带走了[4][5]。这就是从标准模型背景中分辨出超对称时的重要指标。

与暗物质的关系[编辑]

冷暗物质是宇宙构成中未知的一部份,而作为一既重且稳定的粒子,最轻的超中性子是极佳的冷暗物质候选粒子[6][7][8]。在不少模型中,最轻的超中性子可在早期的热宇宙中由热能所生成,并且会留下大概正确的残留丰度,这样就可以解释到观测出的暗物质是甚么。质量为10–10000 GeV的最轻超中性子,是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的首席候选。

在自然中,可以通过实验间接或直接地观测到超中性子暗物质。前者的话,伽玛射线及中微子望远镜在暗物质密度高的区域,例如星系或太阳中心,寻找超中性子湮灭的证据[4]。后者的话,有特定目的的实验,如CDMS 低温暗物质搜寻计画,这个实验想要探测到WIMP对于外太空侦测器的稀有影响。这些实验已经开始探测有趣的超对称参数空间,及排除一些超中性子暗物质的模型,还有正在研发的实验升级,希望能增加仪器的敏感度。

注释[编辑]

  1. ^ 1.0 1.1 Martin 2008,第71–74页
  2. ^ J.-F. Grivaz and the Particle Data Group. Supersymmetry, Part II (Experiment) (PDF).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0, 37 (7): 1309–1319 [2012-07-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06). 
  3. ^ Martin 2008,第83页
  4. ^ 4.0 4.1 Feng, Jonathan L. Dark Matter Candidates from Particle Physics and Methods of Detection.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0, 48: 495–545. Bibcode:2010ARA&A..48..495F. arXiv:1003.0904可免费查阅. doi:10.1146/annurev-astro-082708-101659.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5. ^ Ellis, John; Olive, Keith A. Supersymmetric Dark Matter Candidates. 2010. arXiv:1001.3651可免费查阅 [astro-ph].  Also published as Chapter 8 in Bertone 2010
  6. ^ M. Drees, G. Gerbier, and the Particle Data Group. Dark Matter (PDF). Journal of Physics G. 2010, 37 (7A): 255–260 [2012-07-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04). 
  7. ^ Martin 2008,第99页
  8. ^ Bertone 2010,第8页

参考文献[编辑]

  • Martin, Stephen P. A Supersymmetry Primer. 2008. arXiv:hep-ph/9709356v5可免费查阅 |class=被忽略 (帮助).  Also published as Chapter 1 in Kane, Gordon L (编). Perspectives on Supersymmetry II. World Scientific. 2010: 604. ISBN 978-981-4307-48-2. 
  • Bertone, Gianfranco (编). Particle Dark Matter: Observations, Models and Search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762. ISBN 978-0-521-76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