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密支那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密支那
မြစ်ကြီးနားမြို့
城市
密支那的天際線
地圖
密支那在緬甸的位置
密支那
密支那
密支那在緬甸的位置
坐標:25°23′12″N 97°23′37″E / 25.3867°N 97.3936°E / 25.3867; 97.3936
國家 緬甸
 克欽邦
密支那縣
鎮區密支那鎮區
人口(2014)[1]
 • 總計306,949人
 • 民族克欽族撣族緬族緬甸華人緬甸廓爾喀
 • 宗教佛教基督教
時區MSTUTC+6:30
電話區號74
氣候副熱帶濕潤氣候

密支那緬甸語မြစ်ကြီးနားမြို့,緬甸語發音:[mjɪʔtɕíná]緬甸語委轉寫mrac kri: na: mrui.景頗語:Myitkyina)是緬甸克欽邦的首府,距仰光1479公里,距曼德勒784公里。密支那坐落於伊洛瓦底江邊,伊洛瓦底江兩條支脈東支恩梅開江和西支邁立開江的匯流處(密松)的下游,在緬甸語中,密支那意為「大河之濱」。

密支那,原名為「斯那公」(又稱「三拉公」),為「紳士」之意。在密支那這座歷史名城和文化名城裏,隨處可見金碧輝煌的寺院和佛塔。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密支那曾被日軍及緬甸共產黨昂山將軍佔領。1944年5月,在中美聯軍史迪威將軍及副指揮鄭洞國策劃下,中國遠征軍由印度發起反攻,新一軍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二師麥瑞爾突擊隊數千戰士空降密支那機場,歷經三個月圍城血戰,死傷數千戰士,最後攻入城中心火車站,戰爭方才結束。日軍3000多人幾乎全數陣亡。美軍3000多名士兵當中272人陣亡,2000多人受傷;中國遠征軍則傷亡六千餘人,分別葬於城北和城南三處墓地。

位置

[編輯]

密支那是緬甸位置最北的港口和鐵路線終點。人口約30萬,由克欽族撣族緬族傈僳族水泰族以及華人印度人組成[2]密支那車站是縱貫南北的曼德勒—密支那鐵路線終點,與全國最大的玉石產地孟拱也有鐵路相通。

密支那是史迪威公路上的貿易中心,在計劃修建的中印公路路線上,建有密支那機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從現今的雲南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密支那等地,再通往印度。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約14公里處)兩地是中緬邊民從古至今貿易的中心。密支那以東的的昔董有兩條通道直通中國邊境,一條從騰衝經高田、猴橋和昔董到密支那,全程約250公里;另一條經南甸盈江和茅草地至緬甸的八莫,全程約225公里。這兩條通道從古到今均為中緬兩國的重要商道。

2007年4月,中國騰衝至緬甸密支那二級公路正式通車,公路從騰衝猴橋國家級口岸往密支那,全程一百多公里。

莫岡, 克欽邦城鎮,在密支那西南50公里,孟拱河(伊洛瓦底江支流)右岸,密支那—曼德勒鐵路由此經過,亦有公路通往印度。附近有紅玉和琥珀等礦藏,為全國最大的玉器出產地。

農業

[編輯]

在密支那附近出產的香米稱作khat cho,被認為是緬甸最好的香米。密支那是翡翠的重要產地。密支那亦因其水果而出名,包括菠蘿西瓜荔枝牛奶果

歷史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北戰區司令部麥瑞爾突擊隊日軍本多政材中將所指揮的第三十三軍發動連續三個月的猛烈攻勢,史稱密支那戰役。歷時三個月的軍事衝突最終以史迪威將軍所領導的盟軍攻克密支那全境告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able A-3: Population by urban/rural and sex; sex ratio and percent of population urban. 內比都: 緬甸移民和人口部: 49. 2015 [2021-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volume=被忽略 (幫助)
  2. ^ 缅甸-克钦邦. [2008-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0). 

參見

[編輯]

參見

[編輯]